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密切。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成长顺境化,使中学生面对变化的社会、学校和紧张的学业时,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根据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们应从时代特征和中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出发,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素养。具體而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方式着手。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心理负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这就需要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共同“诊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具体的补救措施。
首先,以班主任为重点,形成班主任、心理咨询专家在内的学校辅导体系。教师作为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成年人,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的角色,其言行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成长有直接关系。要请专家定期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心理辅导讲座,并印发心理辅导材料,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深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通过组织示范观摩活动,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技术和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个别心理辅导,包括面谈、书信辅导和电话辅导,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小团体心理辅导,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制订专家轮流坐班制度,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随机的心理咨询,并定期举办心理咨询活动。
其次,加强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形成亲情、朋友式的家庭辅导网络。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有必要加强家长心理健康的辅导,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家长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家长辅导子女的心理健康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同样可以获得心理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家长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使得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感受到温暖,进而缓解心理压力。
二、团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团体教育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互相学习、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解决共同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团体训练可分成同质群体、异质群体,采取多种方式,如心理剧表演、交朋友、自我探索等活动,起到教育、发展、预防和矫正作用。这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增强,如目前开展的拓展性训练、语言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等。
个别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师、机构对学生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有关研究表明,95%以上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个体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过程,是变化的,正常人的心理也是散落在健康与不健康的灰色区域内。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可能会引发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异常。因此,个体心理咨询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班主任专兼职教师等组成的学生心理咨询立体网络,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教育。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的育人目标,包括知识的传授、情感的培养、技能的形成等,主要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达成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具体而言,学校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用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3,利用教材人格教化的作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学教材里面蕴涵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例如,在数、理、化学科中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和个人良好品格的塑造等。
除了课堂上的心理教育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军训、运动会等。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趣味性和实践性。以学生更易接受积极参与的方式进行。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作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如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目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使学生的合作变得心灵默契,学生的交流成为心灵的对话,学会体贴、理解和沟通。在学校举行的有关艺术类的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兴趣;在学校举行的科技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意,在传承中创新,大家都来露一手。通过活动消除畏难心理、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课内课外的、直接的、外显的、有预定目的,对学生进行的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显性教育以课堂教学、校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以及部分任科教师实施。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组成。要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起着暗示性、引导性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容易组织开展,隐形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特别注重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即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延展性活动。这些延展性活动主要有:安置和运作心语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寓教于乐,让学生开开心心的玩,轻轻松松的学,在玩学中接受心理健康理念潜移默化的、水滴石穿的积极渗透;在广播台开设“心理导航”节目,围绕学生们关心的话题,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现状,由学生自己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生阅览室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杂志专栏,让学生自由翻阅,从中受熏陶;在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逐步养成自尊、自信、自制、自爱、自强等良好心理品质。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只有全员投入、全面实施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能。应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积极探索最适合本学校、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多渠道、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各地区、各学校还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根据自己的特点,并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开展,力求形成行之有效且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心理负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这就需要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共同“诊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具体的补救措施。
首先,以班主任为重点,形成班主任、心理咨询专家在内的学校辅导体系。教师作为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成年人,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的角色,其言行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成长有直接关系。要请专家定期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心理辅导讲座,并印发心理辅导材料,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深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通过组织示范观摩活动,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技术和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个别心理辅导,包括面谈、书信辅导和电话辅导,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小团体心理辅导,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制订专家轮流坐班制度,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随机的心理咨询,并定期举办心理咨询活动。
其次,加强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形成亲情、朋友式的家庭辅导网络。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有必要加强家长心理健康的辅导,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家长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家长辅导子女的心理健康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同样可以获得心理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家长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使得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感受到温暖,进而缓解心理压力。
二、团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团体教育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互相学习、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解决共同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团体训练可分成同质群体、异质群体,采取多种方式,如心理剧表演、交朋友、自我探索等活动,起到教育、发展、预防和矫正作用。这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增强,如目前开展的拓展性训练、语言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等。
个别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师、机构对学生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有关研究表明,95%以上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个体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过程,是变化的,正常人的心理也是散落在健康与不健康的灰色区域内。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可能会引发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异常。因此,个体心理咨询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班主任专兼职教师等组成的学生心理咨询立体网络,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教育。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的育人目标,包括知识的传授、情感的培养、技能的形成等,主要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达成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具体而言,学校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用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3,利用教材人格教化的作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学教材里面蕴涵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例如,在数、理、化学科中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和个人良好品格的塑造等。
除了课堂上的心理教育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军训、运动会等。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趣味性和实践性。以学生更易接受积极参与的方式进行。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作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如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目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使学生的合作变得心灵默契,学生的交流成为心灵的对话,学会体贴、理解和沟通。在学校举行的有关艺术类的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兴趣;在学校举行的科技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意,在传承中创新,大家都来露一手。通过活动消除畏难心理、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课内课外的、直接的、外显的、有预定目的,对学生进行的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显性教育以课堂教学、校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以及部分任科教师实施。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组成。要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起着暗示性、引导性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容易组织开展,隐形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特别注重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即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延展性活动。这些延展性活动主要有:安置和运作心语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寓教于乐,让学生开开心心的玩,轻轻松松的学,在玩学中接受心理健康理念潜移默化的、水滴石穿的积极渗透;在广播台开设“心理导航”节目,围绕学生们关心的话题,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现状,由学生自己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生阅览室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杂志专栏,让学生自由翻阅,从中受熏陶;在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逐步养成自尊、自信、自制、自爱、自强等良好心理品质。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只有全员投入、全面实施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能。应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积极探索最适合本学校、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多渠道、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各地区、各学校还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根据自己的特点,并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开展,力求形成行之有效且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