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造者,他们留下的古训和事例,是学习经典、传承文明的根基,也是整个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依据。在文化快餐越来越流行的当前环境下,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国学经典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浸润下,获得人格素养上的提升。
关键词:经典文化;人文知识;人格;素养
“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中华文明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国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了一个信仰有些缺失的氛围中。为了回归传统、重读经典,语文教学要重新挖掘经典知识,注重学生自身人格素質的提升,而不是只强调高分的获取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一、精选内容,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人一生中一直在学习和钻研的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统统占据主导的地位。从课程安排上就能看到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在一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将经典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而是为了升学和评比,不惜花去大量时间给学生灌输考试攻略,或者直接针对考试命题安排授课内容和方式,这些方法、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优良人格的培养。
学习经典国学,语文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去挑选学习内容。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及《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等,在这些内容中,有的适合小学生学习,有的适合中高中学生学习,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选定讲课内容,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所学知识,教师的讲解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
二、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人心生浮躁,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更是让语文教师深感无奈。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很多人认为能够不学自通,就算不下一番功夫学习,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面对此种危险情况,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找到教学地切入点,善于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去讲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比如,从屈原身上学习求知的执著,从文天祥身上学习看淡生死的坚贞,从林则徐身上学习浓浓的爱过情怀……从这些先贤的故事中,获得丰富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性情,滋养自己的文化情怀。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故事教学这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更容易在故事性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能够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论语》中有关名言警句的时候,可以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他们身边的故事来加深记忆,让学生彻底地了解这些言论的出处和由来,从而做到真正的掌握和消化。
三、巧用时间,提高效率
教学生学习古书典籍、诗词歌赋、文言名篇,不能只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时间久了,学生对这种教学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之外的活动中,比如,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与学生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无意识地说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无意间就能学到东西,而且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比较大,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经常用到。
巧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知识的效率,可借鉴的方法有多种,如,在教师检查课程作业发现有学生做了温习,而有人没有做的时候,就可以借此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来教育所有的学生,这样恰逢其时的教育会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班会活动,每月组织1次相关的活动,如古诗词鉴赏大赛、中国名人故事演说大赛、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等,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文学细胞。寓乐于学,将课外活动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四、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又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方法。在素质教育逐步替代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学生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结果的检查,不能完全依赖考试成绩,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因为,语文这门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评价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能力和成绩,应该将他们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他们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在内。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纳的评价指标有:背诵课文的情况;正确理解字、词、段落的程度,结合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程度以及学校举行的“阅读星星”“卫生天使”“行为标兵”等日常的评比活动的表现等。最后,将这些评价指标综合在一起,从而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熟知度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拓展媒介,巩固强化
经典文化的传授与讲解,语文课本是学生阅读的核心内容,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参照标本。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具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络公共课堂、公共讲座、各类图书馆藏中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著作,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学生购买学习资料的成本,又扩大了学生的接受面。更为重要的是,拓宽多样化的学习渠道,能够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行学习的意识,提前让他们接触这些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式,对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大力提倡。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新安排一些互动性的文学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根据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故事进行现代舞台剧的演绎,并将其拍摄下来,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录制后的视频除了可供学生自身回顾之外,还可以放置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与分享,通过这种新型的媒介模式,增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对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优秀的经典文化来进行传承,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唤醒学生的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国文化,逐步形成优秀的人文素养。
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应该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经典人文知识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人文关乎一个人的灵魂修养、道德情操和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保持在一个较佳的水平,他们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授者,语文教师对此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既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更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华.银杏树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张福军.精读国学经典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编辑 韩 晓
关键词:经典文化;人文知识;人格;素养
“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中华文明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国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了一个信仰有些缺失的氛围中。为了回归传统、重读经典,语文教学要重新挖掘经典知识,注重学生自身人格素質的提升,而不是只强调高分的获取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一、精选内容,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人一生中一直在学习和钻研的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统统占据主导的地位。从课程安排上就能看到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在一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将经典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而是为了升学和评比,不惜花去大量时间给学生灌输考试攻略,或者直接针对考试命题安排授课内容和方式,这些方法、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优良人格的培养。
学习经典国学,语文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去挑选学习内容。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及《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等,在这些内容中,有的适合小学生学习,有的适合中高中学生学习,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选定讲课内容,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所学知识,教师的讲解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
二、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人心生浮躁,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更是让语文教师深感无奈。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很多人认为能够不学自通,就算不下一番功夫学习,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面对此种危险情况,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找到教学地切入点,善于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去讲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比如,从屈原身上学习求知的执著,从文天祥身上学习看淡生死的坚贞,从林则徐身上学习浓浓的爱过情怀……从这些先贤的故事中,获得丰富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性情,滋养自己的文化情怀。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故事教学这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更容易在故事性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能够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论语》中有关名言警句的时候,可以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他们身边的故事来加深记忆,让学生彻底地了解这些言论的出处和由来,从而做到真正的掌握和消化。
三、巧用时间,提高效率
教学生学习古书典籍、诗词歌赋、文言名篇,不能只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时间久了,学生对这种教学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之外的活动中,比如,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与学生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无意识地说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无意间就能学到东西,而且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比较大,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经常用到。
巧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知识的效率,可借鉴的方法有多种,如,在教师检查课程作业发现有学生做了温习,而有人没有做的时候,就可以借此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来教育所有的学生,这样恰逢其时的教育会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班会活动,每月组织1次相关的活动,如古诗词鉴赏大赛、中国名人故事演说大赛、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等,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文学细胞。寓乐于学,将课外活动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四、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又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方法。在素质教育逐步替代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学生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结果的检查,不能完全依赖考试成绩,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因为,语文这门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评价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能力和成绩,应该将他们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他们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在内。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纳的评价指标有:背诵课文的情况;正确理解字、词、段落的程度,结合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程度以及学校举行的“阅读星星”“卫生天使”“行为标兵”等日常的评比活动的表现等。最后,将这些评价指标综合在一起,从而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熟知度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拓展媒介,巩固强化
经典文化的传授与讲解,语文课本是学生阅读的核心内容,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参照标本。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具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络公共课堂、公共讲座、各类图书馆藏中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著作,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学生购买学习资料的成本,又扩大了学生的接受面。更为重要的是,拓宽多样化的学习渠道,能够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行学习的意识,提前让他们接触这些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式,对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大力提倡。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新安排一些互动性的文学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根据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故事进行现代舞台剧的演绎,并将其拍摄下来,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录制后的视频除了可供学生自身回顾之外,还可以放置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与分享,通过这种新型的媒介模式,增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对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优秀的经典文化来进行传承,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唤醒学生的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国文化,逐步形成优秀的人文素养。
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应该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经典人文知识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人文关乎一个人的灵魂修养、道德情操和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保持在一个较佳的水平,他们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授者,语文教师对此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既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更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华.银杏树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张福军.精读国学经典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