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学者说:“文化是一种集体人格。”如此说来,“忠诚统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乐见其成”的北京统计文化核心价值观,便是北京统计人的集体人格。它概括了几代人共同的追求,是统计人前行不竭的动力与目标,更是对难忘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六十年的追求,统计人把自己的努力融入到北京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一甲子的奋斗,统计人为首都交出了一份份载入历史的成绩单。我们把一件平凡的工作做了六十年,社会经济发展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我们为北京自豪,也为自己骄傲。
统计的贡献与历程
时空倒转,历史的长镜头记录下这样一幅难忘的画面——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在西直门交接城防。从此,北京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统计这个曲折延续逾3000年的工作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为服务经济发展,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同时中央又要求,“1953年第一季度必须把省市以上统计机构建立并充实起来”。在这种背景下,1953年3月,北京市统计局诞生了。
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市统计局在成立后接连完成了第一次人口调查登记,私营工业、手工业普查和私营商业饮食业普查等专项调查。到1965年,北京市的统计工作,在发挥统计作用和完善自身建设两个方面都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状态。全局设有“七科一室”,百余名工作人员,是建局以来机构和人员最多的。而此后十年的文革动荡,使得北京统计工作陷入低谷。作为管理国民经济基础工作之一的统计工作,也遭到严重破坏,北京市统计局成为当时全国仅存的一个省级统计局,人员由100余人减少到18人。统计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工作,向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提供人口、物价等统计资料。1977年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北京统计事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1978年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整顿和加强统计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健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人员,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此后,北京市统计局陆续增设机构,充实人员。
进入21世纪后,北京政府统计的大事、喜事不断,统计工作日新月异,与时俱进。2002年12月2日,市统计局在新办公楼隆重举行揭牌仪式;2006年3月17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挂牌成立;2012年6月13日,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正式上线运行仪式在北京新闻大厦内隆重举行。到2013年3月,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包括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及北京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区县统计局、调查队共有人员3200人。北京政府统计就如同呱呱坠地的婴儿,在新中国的春风沐浴下茁壮成长。六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局队领导把统计这个神圣而又有力的接力棒庄严传递。
今天的北京统计,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在这里汇总,汇总的数据又从这里发送到市委、市政府各管理部门。统计数据对于北京乃至全国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工业工委书记欧阳文安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道:“1996年北京市成立经济发展战略领导小组,专门要求统计局的同志参加,为战略决策提供资料。当时所做的战略分析,北京受益至今,特别是当时提出的‘首都经济’的概念沿用到现在。”
六十年,统计用数据记录了历史,用数据改变了北京。就连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也曾笑言:“北京政府统计把冷板凳坐热了。”
统计的集体人格
六十年,统计人用持久写就忠诚、用卓越演绎平凡、用理性扶助发展、用信息改变历史,凝练成“忠诚统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乐见其成”的统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统计人也着实用行动践行着这16字箴言。
“忠诚统计”旨在对统计的忠诚,也是对北京乃至国家忠诚的具体化。《当代北京简史》有这样一段记载:1957年6月中旬,中共北京市委按照中央的指示,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在党内和党外开展了反右派的斗争。反右倾运动造成严重的后果。敢于讲真话、敢于反映实际情况及敢于提意见的干部,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而统计部门则是“反右”的重灾区,全市其他部门的右派率为2%,统计部门则高达15%。建局元老杨乃超同志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位老同志虽然被错划为右派,但始终对统计工作矢志不渝。他满怀深情地说:“统计事业是万岁的事业。”这“万岁”一词包含了太多老同志对统计事业的忠贞与坚守。
“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是统计人前行不竭的动力与目标。2006年6月23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京发〔2006〕9号)。文件就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工作提出六个方面的意见。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北京政府统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确立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北京特有的管理体制,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使统计部门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中心和本市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价中心。这是北京统计人对“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最好诠释,更是对最难忘、火热的奋斗阶段的真实写照。
而在这16个字的统计文化核心价值观中,“乐见其成”是最具统计精神的表述。2011年,一位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以下简称市局总队)听取汇报的政协委员这样评价道:“乐见其成,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胸怀和人格魅力”。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统计人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更是积极向上地对待工作。一封由企业写给市局总队的感谢信就是最好的证明。
企业决策需要数据,却在向市局总队提出信息需求时忘记了写上联系方式。当企业拿到统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他们后所提供的数据时,非常感动。资料中心处理这件事情的工作人员郭月英却很坦然地表示:“我们每天要接待大量的信息咨询,这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件。”
这位朴实的统计人,是统计系统的一个缩影,也是统计集体人格的真实反映。他们心中总是充满快乐和阳光,因为他们把首都的每一项发展成果都当成对自己最高的奖赏。 统计融入社会
现代社会对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高度重视,以至有人说:“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但政府统计汇总出的信息除了宏观、抽象、理性的特点外,更有长期保密带来的神秘色彩、社会需求量大以及统计部门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社会上也曾对北京政府统计工作提出了许多质疑,北京统计人以这种“忠诚统计”的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底气和“乐见其成”的心胸,坦诚面对社会质疑。从市局总队与北京电视台合办《数说北京》栏目、自办刊物《数据》杂志到组织媒体集体采访、举办《寻找共和国记账人》、统计开放日等大型活动,北京政府统计正在用公开提高公信、用公关化解敌意、用服务赢得支持。
此外,政府统计与社会的交流还特别体现在回应社会对物价的质疑上。物价始终是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它既是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重点,更是媒体紧盯的新闻热点。
2010年5月17日,《北京晚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8%”。这个被官方解读为“较为温和”的数字,引发了人们的质疑。“为什么统计数据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总有这么大的差距?”“不知道统计局的同志们都买不买菜?”“他们的数据从哪儿来的?”一连串的疑问使得统计局一时成为北京百姓热议的话题。而面对诸多质疑声,北京统计人则以自己扎实的工作和真诚的公关赢得了理解。
2010年5月,《北京晚报》刊登了介绍CPI计算方法和采价员采价的文章。一年后,《北京晚报》的记者写下了一篇题为“让隔行不再隔山”的评论,通过文章表示自己目睹了采价员辛勤采价的过程,从而对价格指数的产生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2012年“五一”前夕,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消费价格调查处“工人先锋号”的称号。2012年5月14日,《北京青年报》用一个整版介绍价格统计工作。如此,记者才对统计人有了这样的评价——“心思缜密、责任心强、耐得住寂寞”。
回望六十年,我们不应忘记,来之不易的成就饱含着几代统计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宝贵经验。举杯庆祝丰收之时,让我们一起品味耕耘的滋味,重温一直以来滋养我们成长的精神力量。今天,北京政府统计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任务,统计事业依然任重道远,时代的命题期待统计人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开创新的历史,让我们带着梦想再次起航!
编辑:单之卉 /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统计的贡献与历程
时空倒转,历史的长镜头记录下这样一幅难忘的画面——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在西直门交接城防。从此,北京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统计这个曲折延续逾3000年的工作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为服务经济发展,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同时中央又要求,“1953年第一季度必须把省市以上统计机构建立并充实起来”。在这种背景下,1953年3月,北京市统计局诞生了。
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市统计局在成立后接连完成了第一次人口调查登记,私营工业、手工业普查和私营商业饮食业普查等专项调查。到1965年,北京市的统计工作,在发挥统计作用和完善自身建设两个方面都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状态。全局设有“七科一室”,百余名工作人员,是建局以来机构和人员最多的。而此后十年的文革动荡,使得北京统计工作陷入低谷。作为管理国民经济基础工作之一的统计工作,也遭到严重破坏,北京市统计局成为当时全国仅存的一个省级统计局,人员由100余人减少到18人。统计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工作,向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提供人口、物价等统计资料。1977年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北京统计事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1978年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整顿和加强统计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健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人员,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此后,北京市统计局陆续增设机构,充实人员。
进入21世纪后,北京政府统计的大事、喜事不断,统计工作日新月异,与时俱进。2002年12月2日,市统计局在新办公楼隆重举行揭牌仪式;2006年3月17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挂牌成立;2012年6月13日,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正式上线运行仪式在北京新闻大厦内隆重举行。到2013年3月,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包括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及北京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区县统计局、调查队共有人员3200人。北京政府统计就如同呱呱坠地的婴儿,在新中国的春风沐浴下茁壮成长。六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局队领导把统计这个神圣而又有力的接力棒庄严传递。
今天的北京统计,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在这里汇总,汇总的数据又从这里发送到市委、市政府各管理部门。统计数据对于北京乃至全国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工业工委书记欧阳文安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道:“1996年北京市成立经济发展战略领导小组,专门要求统计局的同志参加,为战略决策提供资料。当时所做的战略分析,北京受益至今,特别是当时提出的‘首都经济’的概念沿用到现在。”
六十年,统计用数据记录了历史,用数据改变了北京。就连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也曾笑言:“北京政府统计把冷板凳坐热了。”
统计的集体人格
六十年,统计人用持久写就忠诚、用卓越演绎平凡、用理性扶助发展、用信息改变历史,凝练成“忠诚统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乐见其成”的统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统计人也着实用行动践行着这16字箴言。
“忠诚统计”旨在对统计的忠诚,也是对北京乃至国家忠诚的具体化。《当代北京简史》有这样一段记载:1957年6月中旬,中共北京市委按照中央的指示,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在党内和党外开展了反右派的斗争。反右倾运动造成严重的后果。敢于讲真话、敢于反映实际情况及敢于提意见的干部,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而统计部门则是“反右”的重灾区,全市其他部门的右派率为2%,统计部门则高达15%。建局元老杨乃超同志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位老同志虽然被错划为右派,但始终对统计工作矢志不渝。他满怀深情地说:“统计事业是万岁的事业。”这“万岁”一词包含了太多老同志对统计事业的忠贞与坚守。
“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是统计人前行不竭的动力与目标。2006年6月23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京发〔2006〕9号)。文件就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工作提出六个方面的意见。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北京政府统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确立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北京特有的管理体制,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使统计部门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中心和本市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价中心。这是北京统计人对“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最好诠释,更是对最难忘、火热的奋斗阶段的真实写照。
而在这16个字的统计文化核心价值观中,“乐见其成”是最具统计精神的表述。2011年,一位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以下简称市局总队)听取汇报的政协委员这样评价道:“乐见其成,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胸怀和人格魅力”。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统计人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更是积极向上地对待工作。一封由企业写给市局总队的感谢信就是最好的证明。
企业决策需要数据,却在向市局总队提出信息需求时忘记了写上联系方式。当企业拿到统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他们后所提供的数据时,非常感动。资料中心处理这件事情的工作人员郭月英却很坦然地表示:“我们每天要接待大量的信息咨询,这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件。”
这位朴实的统计人,是统计系统的一个缩影,也是统计集体人格的真实反映。他们心中总是充满快乐和阳光,因为他们把首都的每一项发展成果都当成对自己最高的奖赏。 统计融入社会
现代社会对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高度重视,以至有人说:“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但政府统计汇总出的信息除了宏观、抽象、理性的特点外,更有长期保密带来的神秘色彩、社会需求量大以及统计部门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社会上也曾对北京政府统计工作提出了许多质疑,北京统计人以这种“忠诚统计”的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底气和“乐见其成”的心胸,坦诚面对社会质疑。从市局总队与北京电视台合办《数说北京》栏目、自办刊物《数据》杂志到组织媒体集体采访、举办《寻找共和国记账人》、统计开放日等大型活动,北京政府统计正在用公开提高公信、用公关化解敌意、用服务赢得支持。
此外,政府统计与社会的交流还特别体现在回应社会对物价的质疑上。物价始终是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它既是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重点,更是媒体紧盯的新闻热点。
2010年5月17日,《北京晚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8%”。这个被官方解读为“较为温和”的数字,引发了人们的质疑。“为什么统计数据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总有这么大的差距?”“不知道统计局的同志们都买不买菜?”“他们的数据从哪儿来的?”一连串的疑问使得统计局一时成为北京百姓热议的话题。而面对诸多质疑声,北京统计人则以自己扎实的工作和真诚的公关赢得了理解。
2010年5月,《北京晚报》刊登了介绍CPI计算方法和采价员采价的文章。一年后,《北京晚报》的记者写下了一篇题为“让隔行不再隔山”的评论,通过文章表示自己目睹了采价员辛勤采价的过程,从而对价格指数的产生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2012年“五一”前夕,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消费价格调查处“工人先锋号”的称号。2012年5月14日,《北京青年报》用一个整版介绍价格统计工作。如此,记者才对统计人有了这样的评价——“心思缜密、责任心强、耐得住寂寞”。
回望六十年,我们不应忘记,来之不易的成就饱含着几代统计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宝贵经验。举杯庆祝丰收之时,让我们一起品味耕耘的滋味,重温一直以来滋养我们成长的精神力量。今天,北京政府统计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任务,统计事业依然任重道远,时代的命题期待统计人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开创新的历史,让我们带着梦想再次起航!
编辑:单之卉 /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