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式”教学模式在《工业设计史》课程中的探讨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ruanclass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工业设计史》是工业设计专业的理论必修课之一,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解使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爆发后工业设计的变迁与发展,从而掌握各种流派、设计公司、著名设计师及代表作品,初步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目前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围绕何人可教授主编的《工业设计史》展开,其内容通常以线性的知识结构反映到老师的授课上。《工业设计史》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被设置在本科2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并不会主动使用一种“系统化”的视角去思考教材内容。因此,打破传统的以教材线性学习为纲的教学方法,向发散性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为学生提供以“专题”为单位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从而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指导。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慨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要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越有必要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真理来,越有必要进行思考和推论一一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学习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设计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或一味尊崇课本,缺乏创新,又或一味创新,完全拋弃传统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内容松散随意,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专题式教学作为一种“精髓教学”,它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对知识点有效整合,结合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交互式教学、视频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将单调枯燥的史论知识融入直观的多媒体介质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题式”教学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它是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四大系统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以“专题式”为单位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梳理,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只有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这一史论课程的教学摆脱目前在设计理论教学中的尴尬。
  二、“专题式”数学模式在《工业设计史》课程改革的方法
  《工业设计史》是一门将设计的发展历史及评价、不同时期的背景以及流派风格、不同地域文化以及所产生的个性特征融会贯通的课程,包含了极大的知识量。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合理性,不应全盘否定。“专题式”教学模式中所涉及的每个专题的内容与传统课本中的知识点都是相辅桕成的,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的主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单调枯燥的设计史论知识组成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内容。有如下方法:
  (一)优化课程结构
  《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学习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以后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使《工业设计史》这门课程结构更加完善,就必须调整原本的教学思路,将该课程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课程理解“设计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理念。将工业设计史专业课程与人文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交叉,即满足社会当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工业设计史》课程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单纯地背诵一些历史史实,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授课教师应根据其教学内容实时引进国内外优秀设计的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如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可以从瑞典家具品牌一一“宜家”家居的产品分析为切入点,了解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产品的特点等内容,进而引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相关知识的讲解。这样可以很好地在基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原因造成设计观念的不同,再结合学生熟知的设计案例去分析产品造型和功能上的差异,进一步探索历史发展的脉络。
  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可以从“线”和“点”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线”结构,通过授课教师对课程的讲解,将工业设计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再将每个时间点分成多个“专题”去学习设计流派和风格,使学生通过这种“线”结构的學习方式,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工业设计在时间上的发展脉络(如图1)。其次是“点”结构,在“线”结构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时间点,一种风格流派进行“点”分析,可以让学生通过个案分析对某一时间点的了解更加清晰立体。将“线”和“点”的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清楚明了“枝干”,也能够有详解丰满的“枝叶”。老师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来划分专题,比如按照地区性的设计出发可以设置包豪斯设计、日本设计、意大利设计等专题;也可从设计公司出发来设置莫里斯商行、苹果公司、青蛙公司等品牌设计专题;还可以从不同的设计师出发,可以设置贝伦斯、伊姆斯、雷蒙.罗维、汉斯·维纳、柯垃尼等风格迥异的设计师的设计专题(如图2)。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直观易懂,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来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与时俱进的改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使得教学课堂生动而有激情,从而获得将强的学习动机。
  (二)“翻转课堂”的转变
  《工业设计史》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设计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学习的重要性。该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填鸭式(教师)+照本宣科(教师)+机械式的记忆(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反思学习的思维空间。
  “专题式”教学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老师讲课转变为学生汇报”意味着学生与老师调换角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确学生的工作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最优化原则来设计“专题”,体现教学的主轴,在此基础上梳理知识框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主动思考自己所讲的“专题内容”,并且想方设法将这种思考转化成其他人能够接受的可视化表达方式,或图形图表,或音频视频等。在“专题内容”的框架内通过对所需要将的资料进行搜集一一转化——再表达的过程也比传统课堂上单纯地听“老师讲”更能激发反思学习(如图3),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此外,与传统的老师讲课相比,通过“学生汇报”这种形式来倾听学生自身对于知识观点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能使教师从繁重的课程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认真倾听学生观点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还可以结合数字化媒体、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拓展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与追寻,使《工业设计史》课程学习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如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的《工业设计史》网络课程(如图4),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设计史话》都有相应的工业设计史教学资源共享课程精品网络课程(如图5),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为《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评价体系的改良
  大部分院校对于《工业设计史》课程的评价是以试卷考查或论文考查进行的,这是为了应试才进行复习的工作。这种考核方式只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注重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批判精神,所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就是评价体系的改良。
  将设计实践加入《工业设计史》课程考核方式中,将评价系统改变成为“理论+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从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实践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具有专题性、代表性的设计师及设计作品,用新的设计思维去完成对设计史中设计流派或设计作品的设计实践。例如在“专题式”教学中对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讲解中,加入了对代表人物汉斯.维纳及其作品的分析,并对设计作品进行风格演变的探索。如被汉斯.维纳直接命名的“中国椅”,就是在丹麦工艺博物馆见到中国圈椅后得到的灵感,他把中国明式圈椅进行了简化,半圆形椅背与扶手相连,靠背板贴合人体背部曲线,腿足部分由四根管脚枨互相牵制,而椅子的下半部分没有了中国圈椅的鼓腿彭牙、踏脚枨等部件,符合其一贯简约的自然风格(如图6、7)。再或结合汉斯雄纳的设计理念与明代家具的元素进行“再设计”的设计实践活动,既增加了学生研究思考的兴趣,并加深了学生对设计史中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图8)。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中,让理论和实践各占总成绩的50%或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考查,这样就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达到评价系统改良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分析相关设计问题的能力。
  三、“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设计知识体系,我们希望从该门课程中帮助学生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同时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使得学生通过学习结合当下生活的现状,提升学生的設计思维,进而满足生活的设计需求。
  “专题式”教学模式在《工业设计史》课程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环节进行深化改革的一种途径,“专题式”教学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向无限的知识中延伸,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容量。在“专题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技能由单一知识点向专题知识总结的转化过程中得以锻炼,认知能力在知识纵横梳理的过程中得以强化,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还应根据当地特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西方的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融合,使这种教学模式不断推广从而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的能力,最终使教学目标实现全面化与层次化。
  总结
  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授课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包豪斯的专业基础课老师伊顿提出“从千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并把上述要素结合起来。而工业设计是一个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中大多都是以设计实践为主的,但是,若没有基础理论知识支持,其设计实践也是空洞的,所以《工业设计史》课程对于学生理论素养的建立与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才能对所学知识有立体清晰的认知。
其他文献
摘要:厘清展陈空间与体验设计之间的关系,探索体验设计在展陈空间中的创新路径,探索展陈空间新体验。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展陈空间与体验设计的类別及帽互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法从数字媒体技术、用户导向、服务、互动设施等方面创新体验设计路径;通过实验法将体验设计创新路径应用在实践案例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展陈空间体验设计创新带给展陈空间观众新的文化与情感体验,建立观众与展陈空间长期的良好体验。  关键词:展陈空间
期刊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式。通过分析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趋势,提出跨界教学项目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作用。以苏州旅游纪念品跨界教学项目开发为例,通过分析跨界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来阐述跨界设计是如何使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更具活力、更符合市场需求。最终说明通过跨专业项目教学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于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期刊
摘要: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建筑群落的分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能够间接反映出居住人的居住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迭,建筑受地缘环境影响,有些建筑也会受时代的冲击,从结构、基本型和建筑风格上趋于不同,在城市历史变迁和文脉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在文化冲击下分析建筑的空间形态,就社会福祉服务设计大的体系下城市局部区域中地域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马来西亚马六甲为例从建筑和环境的缘起中以历史
期刊
摘要:为了振兴传统手工技艺和弘扬佛教文化思想,文章以非遗制扇技艺中的檀香扇与佛教元素的创新融合为研究内容,以檀香扇的图案镂空效果为手段,来传达佛教思想中“空”之内涵,完成了一套名为“缘起皆空”的佛教文化系列檀香扇。该方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以符合现代审美的风格引起大众的共鸣,可为传统技艺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扇技艺 佛教文化 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智慧博物馆数字体验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博物馆的空间型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基于空间系统的研究,分析当代博物馆的“基因”发生着变革,探讨博物馆空间中的美学设计和平面布局法则,试图营造一种新型的展示空间形态。传统博物馆的叙事型态开始向多维度发展,这一体验机制的形成,将博物馆的观展方式推向“空间游牧”  (Nomadic Space)的自由状态,观展的模式也由“线性”转向“非线性”,空间的体验使之不再限
期刊
摘要:文章以无锡城中公园为例,试图去探寻空间与叙事、城市公园与空间叙事的相互关系。其中命名式叙事、小说式叙事、隐喻式叙事的叙事方式较突出,通过具体分析公花园内部各类叙事语言要素和细节处理以及对公花园作为城市公园代表的共性和特性剖析。将空间叙事起到的效果在城中公园设计中的集中表达进行展现。无锡城中公园主要依据红色主题进行设计,其空间叙事方法可为城市公园设计提供参考同时提出更多空间叙事的可能性。  关
期刊
摘要:构建服务设计思维下立足金华市现状的网约车安全保障服务策略。分析当前金华市网约车服务中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运用服务设计中用户旅程地图工具,分析乘客与司机端的体验痛点和影响服务安全的问题因素。得到影响网约车服务安全的问题因素。结合服务设计思维,提出借由赋能司机的协作式互助;服务政企互联合作的安全信息共享;强调福祉的个体满意度提升;支持乘客、车主与监管部门实时交互的系统化设计的四项策略。  关键词
期刊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尤以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磁悬浮交通这四大领域发展最为迅速。表现就是中国轨道交通凭借着方便、快捷、舒适的特性给予用户良好的体验。动车是轨道交通系统中关键的一节,也是乘客经常接触到的轨道交通子系统。动车车厢内部的人机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用户的乘坐体验。  系统交互性理论(systematic interactive theory)应用于
期刊
摘要:为了将中国早期优秀设计案例应用与融入到现代设计教学中。分析了早期中国(1926-1949年)霓虹灯设计个案,总结了这些霓虹灯设计的特点与形制,并将早期设计案例应用到现代课程与设计教育体系中。不仅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学习与领会早期设计中设计理念与手法,而且将这种“过去”与“现在”柜结合的设计教学思路弥补民族设计教育缺失。实现设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目的。不仅研究了中国设计体系的早期发展状况,而且为
期刊
摘要:探索疗愈环境的设计方法在老年公寓公共空間的具体应用。首先从疗愈环境的设计要素入手,归纳为自然疗愈、人文疗愈、空间疗愈的三方面的因素。接着,选取亲和源康桥老年公寓和亲和源迎丰老年公寓的公共空间,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到疗愈性设计特点。总结出老年公寓公共空间中的归属性、安全性、便捷性、互动性的四种疗愈性设计原则和方法。探讨出的疗愈性设计因素和设计原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增强自尊、自重、自爱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