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制扇技艺与佛教文化创新融合设计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53602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振兴传统手工技艺和弘扬佛教文化思想,文章以非遗制扇技艺中的檀香扇与佛教元素的创新融合为研究内容,以檀香扇的图案镂空效果为手段,来传达佛教思想中“空”之内涵,完成了一套名为“缘起皆空”的佛教文化系列檀香扇。该方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以符合现代审美的风格引起大众的共鸣,可为传统技艺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扇技艺 佛教文化 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0-0070-02
  一、非遗技艺与佛教文化的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佛教文化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在民间生活习俗领域,广大的信众群体吃斋念佛,供奉还愿;在各种民俗节日以及各类民间仪式上,也常常体现出佛教文化的影响。比如传统的腊八节,抑或亲友往生,家人要为其诵经、请人超度、做七等,这些佛教文化带来的影响仍旧延续至现代生活里。但仅仅是靠信众的传承是无法将其广为流传的,佛教图案和造型艺术作为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百姓的生活习俗中同样有着巨大影响。正是因为民间手工艺中通过不同的技法对佛教图案的运用,才使其文化深入人心,各种传统技艺也得以保留至今。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历代都有佛教题材的艺术品传世,佛教艺术在手工艺人的手里大放异彩,主要的活动就是进行了大量佛教典籍的翻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人佛教教义的初步理解。佛教典籍的传播对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及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雕版印刷之外,还有金箔艺术、紫砂艺术、制扇技藝等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不光是工艺本身,同时还要能传承一种“匠人精神”,即对技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这与佛教中讲求的“知惭有愧”思想相吻合。对于手工艺人来说,匠心的保持是最为重要的,技艺与精神缺一不可,二者合一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
  国内目前对于非遗和佛教文化进行了积极的保护与传承,但因为观念上创新的程度不够,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一些脱节,适合当代审美情趣与生活环境的作品还是相当有限,因此对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阻碍。在国外,有很多国家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与保护做得很好,如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时俱进。例如,日本漆器在延续精湛技艺的同时,在图案、造型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而在佛教文化方面,日本禅宗虽然最初源自中国,但却渗透到了日本生活中,并引发了茶道、枯山水庭院等简朴的审美思想。受此启发,文章以非遗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并且与中国佛教文化创新融合的“新常态”设计作为研究的内容。
  二、非遗制扇技艺之檀香扇的特征与工序
  在诸多的非遗技艺中,制扇技艺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制扇技艺主要指的就是苏扇,其檀香扇、水磨玉骨折扇久负盛名,享誉中外,而檀香扇以其精致繁复的工艺被称为“扇中之王”。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由普通折扇演变而来,最初是以轻薄的檀香木片作为扇骨,在其上裱糊纸面,后改为绢面。苏州檀香扇玲珑纤巧、精致华丽、芬芳馥郁,经过十多道工序而成,式样变化巧妙,尤其以“四花”——拉花、烫花、绘花、雕花的装饰手法见长。其中,拉花是最为复杂的工艺,也是檀香扇的精髓所在,以奇、险、巧为特点,能使扇面玲珑剔透,轻盈如纱。这道工序所产生的图案镂空、虛实结合的效果正符合本设计主题对“空”之特征的要求,因此作为研究的重点。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一片片细薄的檀香扇木上,以一根极细的特制钢丝锯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案拉出数百上千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孔眼,操作难度很大。烫花是使用特制的火笔在扇骨上烙出有着深浅浓淡变化的图画,杏黃色的檀香木与棕褐色的图画搭配起来色调和谐、古雅浑厚。雕花包括浅刻、浮雕、镂雕等方式,一般是在大骨上雕刻各种不同题材的图案。绘花,即在扇面上绘制图案,色彩华丽大方,艳而不俗。最后用完成的若干片扇骨组成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
  由于现代技术的进步,檀香扇的制作在工序上和传统有所区別,以机器代替了部分手工。整个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设计-打稿-制图-倣效果-上机器(拉花)-打磨-绘花(或烫花)-拋光-敲钉-穿线。其中,设计制作和倣效果这些都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而拉花这一流程如今也基本都是利用激光雕刻来实现,其精细程度不低于手工,做出的作品也非常细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激光雕刻机在切割前需要先通过电脑模拟走线,只有闭合路径才能被识别出,所以需要运用CorelDRAW等矢量图软件来进行制图,并把扇面的图案按照扇骨的数量和形状进行拆分,依次排列,如图1。机器化生产更加能够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依然能保证产品的品质。但是,在扇子的制作流程中,打磨、绘花、拋光、敲钉、穿线目前都只能是人手制作完成。最终,在计算机、激光雕刻机与手工的结合下,才能完成整把扇子的制作。
  三、佛教文化系列檀香扇的设计与制作
  佛法中的“缘起论”认为世间的事物“一切有为法”,非凭空而有,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而佛家认为万物的本相为一个“空”字,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常有“色即是空”、“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之说。该系列产品的设计主题为“缘起皆空”,创意源自佛教思想,旨在利用产品的图案元素和檀香扇的镂空效果来巧妙地传达其语意。之所以选择檀香扇这个载体还有另一层深意:檀,在梵语里为“布施”之意,因檀木质地坚硬,香气芬芳且百毒不侵,有避邪的功能,因此被称为圣檀,是佛教中常用的材质。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传达佛教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非遗技艺的精巧。该系列折扇包含四个小主题,如图2,分别为“佛光普照”、“佛都胜境”、“佛山空海”以及“佛语禅心”,选用黑檀和水檀两种材质进行打样,进行效果的比较。
  在设计之初进行佛教元素选取的时候,先是考虑到佛教中各类法器、植物、动物等,将这些元素加以选择,进行提炼概括,其中包括释迦牟尼佛像造型、菩提叶、卷草纹、宝相花纹、莲花纹、祥云纹、火焰纹、回旋纹等图案。“佛光普照”这把扇子即采用了其中的代表性元素,以面线结合的方式展现出虚实关系;结合非遗手工艺中镂空技艺通透的特点,巧妙地表现出佛光的景象,充分展现出该扇的主题内涵;扇骨边缘的菩提叶装饰显出別样的精致;两侧边骨上分别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和“唵嘛呢叭咪吽”的字样,与佛教主题以及佛祖形象相呼应。该扇有黑檀版和水檀版两种,其中黑檀版上绘以金色线条体现佛身上的袈裟、莲花宝座和背后的佛光,凸显出主体形象。   为了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满足文旅市场的需求,“佛都胜境”扇则以六朝古都南京的诸多著名佛教建筑为主体元素,其中包括牛首山的佛顶宫、佛顶寺、鸡鸣寺、大报恩寺等,以及融合了南京“山水城林”的特点,充分展现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壮观景象;在扇骨边缘的细节设计上也采用了南京城墙这一地方特征鲜明的元素,显得独具匠心;在两侧的边骨上也分別刻绘了那一首杜牧的著名诗句,和画面相映衬。该扇也有黑檀和水檀两种材质,分別满足不同的喜好。水檀版更显雅致、和谐、整体;而黑檀版以绘花工艺将众佛塔以金线勾勒,犹如佛都的璀璨夜景,对比更为强烈。
  “佛山空海”扇的图案设计更为意象化,是以佛教文化中“四大皆空”即水、火、风、土四个元素为设计的切入点:代表“土”元素的山是释迦摩尼侧脸的的造型,还有一位打坐僧人位于佛眼的位置;海水代表了“水”元素;金色阳光的光晕则代表了“火”元素;飘动的白云与荡漾的水波意指“风”元素。这些通过山水画般的构图展现出一幅富有禅意的画面。其中还增加了一处细节,让作为佛教“八吉祥”之一的金鱼畅游其中,象征了自由豁达、超越世俗的修行者,进一步呼应“四大皆空”的主题。
  “佛语禅心”扇的设计创意是从佛教偈语中提取元素,进行文字笔画的重构而形成整把扇子。它并不具有普通扇子的功能,而是作为“概念扇”所提出的设想。这把扇子中每片扇骨都是一句佛语,如“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等,其中大多蕴含了与“空”、“无”有关的意念。这把扇在传统檀香扇的结构和形式上进行大胆的突破与创新,但在设计中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木头的纹理多是竖纹,字体结构复杂,再加上没有边框支撑,容易断裂。因此,这把“概念扇”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还需进一步完善,深化设计研究。
  在这一系列檀香扇的设计中,佛教文化元素分别提取自佛教典型纹样、佛教建筑、“四大皆空”意象与佛教偈语。释迦牟尼佛像、火焰纹、莲花纹等元素的组合具有鲜明的佛教特征,巧用扇骨的放射形结构展现出“佛光普照”之意境;运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代表性建筑、景观展现出古金陵盛行的佛教文化;“佛山空海”中的水、火、风、土四个元素源自“四大皆空”的概念,构成了一幅充满禅意的画面;“佛语禅心”中将契合主题的佛教偈语文字进行分解重构,以全新的手法来诠释佛教语义。四把檀香扇,除了在图案的选取上充分展现了佛教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佛法中的“空”之思想,尤其是和工艺中的镂空效果巧妙结合,使“缘起皆空”这一主题理念得以升华。
  结语
  文章的创新之处是基于非遗的生活化、多样化和人文化的体现,将佛教的精神与美学的诠释融入到非遗技艺中去,使非遗的传承与佛教思想的传播相辅相成;以创新的理念来引导传统元素的设计,以传统手工艺为实现途径;以富有文化内涵、具有时代感且獨特的作品来作为振兴传统手工产业发展和弘扬佛教文化思想的关键,以符合当代生活美学的风格来引起大众的兴趣和共鸣。在设计实践中,选择了制扇技艺作为研究的对象,充分展现佛教文化内涵。除了图案的寓意本身,作品运用檀香扇“拉花”雕刻工艺来进一步传达“缘起皆空”这一主题思想,使产品兼具文化、艺术和商业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将薄膜太阳能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引领人们低碳生活,转变人们对能源消耗的模式,使人们生活更绿色、低碳、健康。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论证等研究方法,对现代绿色公共设施的设计趋势进行了研究。文章以开发设计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为例,从分析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势与劣势,深入分析国内外的实际应用案例,设计出了一款既满足需求,又绿色环保、多元化的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薄膜太阳能应用在公共设施类产品的可行性高及可
期刊
摘要:探究老年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疼痛群体迅速扩大和疼痛评估界面可视化不足,难以满足老年疼痛群体的矛盾入手,以疼痛评估工具界面的表现形式和信息设计之间的关联为基础,运用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对老年人的生理感知,认知理解和行为操作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老年人在认知行为上存在着感知机能衰退,认知理解缓钝和行动操作老化的特点,得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设计在视觉层、结构
期刊
摘要:从集市文化传承和居民归属感方面对农村新集市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让文化传承下的农村集市以新的方式继承下去,延续家乡“乡土”之情。通过对无锡农村旧集市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集市进行整理总结,利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现场数据,利用Sketch UP和Adobe Illustrator软件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和现场重建,并利用Rhino软件进行新农村集市的模块化设计。得到农村旧集市分析数
期刊
宾尼法利纳设计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汽车,有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可能每一个人追求的趋势并不是一个真正重要的趋势。我们现在说到电动车、自动驾驶,但其实可能有一些现在谈论的东西并不会在未来出现,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做出创意、美学、新的东西很重要。  1920年或者1930年的时候,高级材料和高级表面加工会给产品带来一种高级感,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个客户有时候自己做表面加工,打电话给我说做完之
期刊
摘要:现代城市建设中从建筑主体到区域环境的塑造,再到城镇服务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塑造城镇服务建设,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感能够有效地提升城镇形象,增加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发展。以社会福祉结合服务设计相关的理念去探索未来服务型城镇的建设方法。通过信息传输的可续与形成的功能性服务,以优化居民生活体验。引入科技和智能等相关领域,便民利民,使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社会弱势群体、城镇高龄者及失能者是社会福祉
期刊
摘要:探讨营造符合艺术类专业特点的非正式交流空间设计策略。将艺术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抽象为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并结合实例分別从节点空间、线性空间、面域空间三个角度以及包含于其中的“不定空间”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初步得出点、线、面不同类型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各类非正式交流空间的合理组织和设计对内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得出的具体设计策略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建筑设计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艺术教育
期刊
2020年春节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当我们看到医护人员被一面面小小的防护口罩勒到满脸压痕、医疗机构床位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密闭空间中的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难以区分等问题时,我们深刻意识到通过设计赋能公共卫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着力打造数字化社会。公共卫生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带给设计行业新的命题和挑战。设计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生,面对
期刊
摘要:厘清展陈空间与体验设计之间的关系,探索体验设计在展陈空间中的创新路径,探索展陈空间新体验。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展陈空间与体验设计的类別及帽互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法从数字媒体技术、用户导向、服务、互动设施等方面创新体验设计路径;通过实验法将体验设计创新路径应用在实践案例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展陈空间体验设计创新带给展陈空间观众新的文化与情感体验,建立观众与展陈空间长期的良好体验。  关键词:展陈空间
期刊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式。通过分析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趋势,提出跨界教学项目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作用。以苏州旅游纪念品跨界教学项目开发为例,通过分析跨界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来阐述跨界设计是如何使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更具活力、更符合市场需求。最终说明通过跨专业项目教学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于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期刊
摘要: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建筑群落的分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能够间接反映出居住人的居住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迭,建筑受地缘环境影响,有些建筑也会受时代的冲击,从结构、基本型和建筑风格上趋于不同,在城市历史变迁和文脉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在文化冲击下分析建筑的空间形态,就社会福祉服务设计大的体系下城市局部区域中地域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马来西亚马六甲为例从建筑和环境的缘起中以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