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理念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空话。怎样把理念落到实处?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行为字典里有一条,那就是实现“平衡发展,快乐成长”的培养目标。近年来,学校教师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和整体教育理论,秉承“给孩子完美的童年,让师生完满的成长”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身体、智慧与心理的全面、综合、平衡发展,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秉持个性理念和课程观
全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学校在践行全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反思曾经信奉的“实用主义”。在“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取舍之间,有些东西必须要正视和改变:在过度的知识学习下,学生几乎不敢尝试任何可能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路径和解决方案;“钱学森之问”提出的困顿——当学生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时,收获了知识,却牺牲了智慧的内核“思维”;老师不是被动的授课者,在职业发展上有着自己独立思考和追求。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站在学生立场,学生需要学校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舞台,需要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课程。每一位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站在教师立场,他们需要获得职业发展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他们也有能力促使课程愿景更丰富,以欣喜地感知自我的成长,欣赏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及思考
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为学生的幸福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3年前,本校开始课程建设与改革,并申请湖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个性化课程多元理解与整体开发研究》,从而逐步构建起助力完美童年的个性化课程体系。而这次学校的课程建设,围绕着学生幸福发展的落脚点——通过课程建设,挖掘那些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广泛发挥作用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它们无论是在当下的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都能发挥作用,具有很强的可迁移性。
借助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专家的力量,本校逐渐梳理并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两翼齐飞的课程体系。其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注重的是课程的探究性,校本课程重视的是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课程实施中的实践与突破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选取那些将奠基人一生发展与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核心基础”做抓手,力图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中有所突破与收获。
关注“迁移”的核心知识 这里所倡导的核心知识,是指陈述性知识中最有迁移性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元认知知识中有助于指导学习者进行自我程序与策略建构的基础性知识。在本校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群文类学为基础,在学习内容上做减法,关注的就是这些核心知识,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阅读等方面能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关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核心能力 这里所倡导的核心能力,是指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8字校训中,其中6字都与清晰的思考有关联。在课程建设中,本校不仅有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启智课程》,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创造性有所关注;更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重点尝试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同时开设“批判性思维”选修课程,希望通过学生们清晰的思考,对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予更多的支撑。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本校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尝试。2014年9月开设的“慧心课程”,通过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等学科,以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为载体进行的主题式“综合性学习”课程。学习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年段课时的安排进行精心筛选,充分体现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等特点。该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创新思维品质,培养了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诚恳、大度、团体协作的品格。
关注“乐学习”和“善交往”的核心素养 从基础教育的特质出发,其最核心的两大素养就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而这两个素养核心的核心就是“乐学习”和“善合作”。“乐学习”是指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本校不仅针对国家课程进行符合学生实有水平的校本化实施,更是在学校校本课程中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开设定制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不畏惧学习,乐于学习。学校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已自行设计开发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的、个性化的、多样性的,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个性成长的诸多课程,包括必修校本课程、选修校本课程、校本活动课程三大类共70余门,供学生选择。比如,科学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之一,就是采用情境学习的方式,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更是利用这种形式引导他们随时“会学”“愿学”“满脑子问号”。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素养。“善合作”是指关系素养的培养需要借助合作学习方式得以实施。目前本校30%的课堂加入到合作学习实验中来,不仅是因为合作学习中“协作”的方式对发挥学生各自特长更为有效,同时对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不仅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而且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更能在相互交往中增强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秉持个性理念和课程观
全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学校在践行全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反思曾经信奉的“实用主义”。在“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取舍之间,有些东西必须要正视和改变:在过度的知识学习下,学生几乎不敢尝试任何可能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路径和解决方案;“钱学森之问”提出的困顿——当学生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时,收获了知识,却牺牲了智慧的内核“思维”;老师不是被动的授课者,在职业发展上有着自己独立思考和追求。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站在学生立场,学生需要学校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舞台,需要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课程。每一位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站在教师立场,他们需要获得职业发展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他们也有能力促使课程愿景更丰富,以欣喜地感知自我的成长,欣赏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及思考
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为学生的幸福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3年前,本校开始课程建设与改革,并申请湖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个性化课程多元理解与整体开发研究》,从而逐步构建起助力完美童年的个性化课程体系。而这次学校的课程建设,围绕着学生幸福发展的落脚点——通过课程建设,挖掘那些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广泛发挥作用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它们无论是在当下的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都能发挥作用,具有很强的可迁移性。
借助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专家的力量,本校逐渐梳理并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两翼齐飞的课程体系。其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注重的是课程的探究性,校本课程重视的是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课程实施中的实践与突破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选取那些将奠基人一生发展与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核心基础”做抓手,力图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中有所突破与收获。
关注“迁移”的核心知识 这里所倡导的核心知识,是指陈述性知识中最有迁移性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元认知知识中有助于指导学习者进行自我程序与策略建构的基础性知识。在本校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群文类学为基础,在学习内容上做减法,关注的就是这些核心知识,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阅读等方面能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关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核心能力 这里所倡导的核心能力,是指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8字校训中,其中6字都与清晰的思考有关联。在课程建设中,本校不仅有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启智课程》,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创造性有所关注;更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重点尝试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同时开设“批判性思维”选修课程,希望通过学生们清晰的思考,对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予更多的支撑。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本校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尝试。2014年9月开设的“慧心课程”,通过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等学科,以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为载体进行的主题式“综合性学习”课程。学习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年段课时的安排进行精心筛选,充分体现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等特点。该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创新思维品质,培养了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诚恳、大度、团体协作的品格。
关注“乐学习”和“善交往”的核心素养 从基础教育的特质出发,其最核心的两大素养就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而这两个素养核心的核心就是“乐学习”和“善合作”。“乐学习”是指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本校不仅针对国家课程进行符合学生实有水平的校本化实施,更是在学校校本课程中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开设定制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不畏惧学习,乐于学习。学校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已自行设计开发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的、个性化的、多样性的,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个性成长的诸多课程,包括必修校本课程、选修校本课程、校本活动课程三大类共70余门,供学生选择。比如,科学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之一,就是采用情境学习的方式,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更是利用这种形式引导他们随时“会学”“愿学”“满脑子问号”。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素养。“善合作”是指关系素养的培养需要借助合作学习方式得以实施。目前本校30%的课堂加入到合作学习实验中来,不仅是因为合作学习中“协作”的方式对发挥学生各自特长更为有效,同时对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不仅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而且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更能在相互交往中增强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