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学习已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和广泛运用,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流于形式,无实质内容,不仅效益低下,甚至浪费课堂时间.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探究,让探究活动发挥最大的效益?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诸方面略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 开展 浅析
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如果没有课堂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坚持情感培养为先,创设能动探究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学生主体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学教相长的双赢目标。探究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自活动,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进程。笔者发现,少部分小学生面对数学探究活动、面对数学解析任务,总是表现出不乐意、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小学生探究的能动情感未能得到有效提升。而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主体,其学习实践活动更容易受到其自身内在情感的制约和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要开展好、推进好课堂教学活动,首要条件要调动好学生的内在能动情感。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找准提升他们探究情感的兴奋点和着力点。从小学生的认知积极情感规律出发,注重现实生活案例的设置以及生活直观事物的展示,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真正生活意义,从中感到数学生活的乐趣和活力,进而形成主动探究、配合教学的良好情感。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点探究教学中,教师为提高小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深刻性,从情感发面入手,将现实生活中“工人师傅搭建钢架”的工作场景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提出,现在工人师傅需要用身边已有的7,8,15三个钢管搭建一个三角形框架,你能帮他完成这个任务吗?此时小学生面对直观的场景和问题,从内心升腾其探知真相的欲望和情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其中。
二、课堂操作探究,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喜羊羊的朋友送给她三根精美的金属条,喜羊羊十分喜爱。她打算用三根金属条制作成一面三角形的镜子,可是摆来摆去怎么也摆不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为她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棒在桌子上摆来摆去,与同伴一起操作探究。最后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喜羊羊的三根金属条中的一条太长了,以至于它的长度比其他两根金属条相加的长度还要长,所以自然摆不成三角形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我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坚持教师指点为辅,强化指导点评的教学实践
小学生学习素养的薄弱性以及探究能力的欠缺,决定了小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科学指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究动手进程中,不能过分放手不管,当甩手掌柜,而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探究过程做到跟踪指导和讲解,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动手探究和数据分析中的疑惑和困难,同时,在探究活动评讲环节,要运用评判教学手段,在肯定评讲前提下,对小学生存在的探究不足以及需要注意事项予以点名,提出努力方向,从而推动小学生高效深入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四、设疑激趣,促进小组合作探究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小组互动合作是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个小组中。要实现小组有效的合作互动,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值不变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学习。有的学生在研究中取出两条长度相等的纸条,先在第一个纸条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后在另一个纸条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后发现所截取的纸条都是相等的,从而用直观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性质定理。我在复习课中,主要以小组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内画出每个单元的知识网络,并且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探究。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一小组向另一小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什么条件下,才存在着一半与两倍的关系?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与巩固。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其教学时要抓住小学生主体特性和学习实际,科学施教、有序组织,推动小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前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 开展 浅析
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如果没有课堂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坚持情感培养为先,创设能动探究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学生主体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学教相长的双赢目标。探究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自活动,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进程。笔者发现,少部分小学生面对数学探究活动、面对数学解析任务,总是表现出不乐意、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小学生探究的能动情感未能得到有效提升。而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主体,其学习实践活动更容易受到其自身内在情感的制约和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要开展好、推进好课堂教学活动,首要条件要调动好学生的内在能动情感。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找准提升他们探究情感的兴奋点和着力点。从小学生的认知积极情感规律出发,注重现实生活案例的设置以及生活直观事物的展示,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真正生活意义,从中感到数学生活的乐趣和活力,进而形成主动探究、配合教学的良好情感。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点探究教学中,教师为提高小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深刻性,从情感发面入手,将现实生活中“工人师傅搭建钢架”的工作场景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提出,现在工人师傅需要用身边已有的7,8,15三个钢管搭建一个三角形框架,你能帮他完成这个任务吗?此时小学生面对直观的场景和问题,从内心升腾其探知真相的欲望和情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其中。
二、课堂操作探究,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喜羊羊的朋友送给她三根精美的金属条,喜羊羊十分喜爱。她打算用三根金属条制作成一面三角形的镜子,可是摆来摆去怎么也摆不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为她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棒在桌子上摆来摆去,与同伴一起操作探究。最后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喜羊羊的三根金属条中的一条太长了,以至于它的长度比其他两根金属条相加的长度还要长,所以自然摆不成三角形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我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坚持教师指点为辅,强化指导点评的教学实践
小学生学习素养的薄弱性以及探究能力的欠缺,决定了小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科学指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究动手进程中,不能过分放手不管,当甩手掌柜,而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探究过程做到跟踪指导和讲解,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动手探究和数据分析中的疑惑和困难,同时,在探究活动评讲环节,要运用评判教学手段,在肯定评讲前提下,对小学生存在的探究不足以及需要注意事项予以点名,提出努力方向,从而推动小学生高效深入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四、设疑激趣,促进小组合作探究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小组互动合作是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个小组中。要实现小组有效的合作互动,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值不变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学习。有的学生在研究中取出两条长度相等的纸条,先在第一个纸条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后在另一个纸条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后发现所截取的纸条都是相等的,从而用直观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性质定理。我在复习课中,主要以小组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内画出每个单元的知识网络,并且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探究。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一小组向另一小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什么条件下,才存在着一半与两倍的关系?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与巩固。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其教学时要抓住小学生主体特性和学习实际,科学施教、有序组织,推动小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煥有,浅议积极课堂环境中教师的引导作用[J]洛阳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2]范春林,董奇.探究型课堂教学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08期
[3]王静,大班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探究讲解的交互性模式之探索[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14年优秀论文集[C]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