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运动释放攻击力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il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力是生命力的体现
  人类的很多创造性行为都是从攻击开始的,因为我们要活着一定是攻击这个世界的。我们要吃,最早的吃要抓兔子抓鱼抓各种动物,甚至咀嚼就是一种攻击,我们在用牙齿攻击食物。我们盖房子是攻击这个大地。衣食住行哪一点不是攻击?我们将力量施加在一样事物身上,造成影响——这是人性中很棒的一个生命力、有活力的表现——攻击。
  一个没有攻击力的人,就是我们说的无害的人,也一定是无能的。所以整天讨好别人,什么事都OKOK。
  所以校园暴力的核心问题不是攻击力,而在于文明时代如何用象征化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攻击力,这是所有的文明社会都需要完成的一件事情。
  一个孩子的社会化也是这样,他咿咿呀呀的时候完全是随便释放他的能量,在3岁到6岁这个阶段,他在父母的帮助下,跟自己的攻击力和谐共处,比如他会扔杯子呀,打家人呀,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HOLD住他,你不要这么做了,你要停下来,这样不好。
  愤怒情绪会导致攻击,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真的很生气,你可以跺脚,但是你不要打人。我们家楼上有三个电梯,里面贴的画是不一样的,我女儿有一个她偏爱的电梯,有一天等电梯的时候,她上不了她偏爱的那个电梯就很生气。我问她:“宝宝怎么生气?”她就“哼!”我们很努力去学生气的样子,做出各种表情、跺脚、攥拳头……但也仅仅如此,生气不会导致后面的攻击他人的行为。我没赶上这个电梯我很受挫,这种愤怒的情绪,或者不开心,想要反抗的情绪,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释放掉,这个攻击力导致的行为是可控的,就没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追求“胜出”——他们想超越别人
  自然界的动物们打架发狠最激烈的时候是发情期,它们呈现自己最原始的动力是生命力。生命力有两种体现,一个是活下去,一个是产生后代。
  攻击力本身和性有关,它的意思就是:看,我很强大。
  青春期的孩子愿意呈现自己,他们不仅追求存在感,他们追求自我中心感、舞台感,追求有人鼓掌、围观。成熟的人会不在乎这个,成熟的人会想明白是不是中心不重要,我自己过得好就行了,但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
  青春期孩子呈现自己,实际上是想呈现“我是一个有性别的人”。
  青春期挺难熬,和青春期孩子说一些客观的话,他也会理解为批评。没事就照着镜子捋刘海,出门换个衣服换半天,他们真的感觉自己是站在舞台上,只要周围人不是说他们好,他们都会理解为在被喝倒彩。
  青春期的孩子会有一种对这个世界的敌意,从正面来讲,他们有试图改变这个社会的热情。你看年轻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的,不像我们中年人知道自己玩不成什么太大的了不起的事情,所以青少年的攻击力需要在不同的活动中释放,体会胜出的快感。
  学校中两头的孩子特别招人喜欢,或者说被人关注,一种就是学习特别好的学霸,还有一些特别能打架的大哥,每个人回忆自己的初中时代基本都是对这两种人印象深刻,因为他们是胜出者。这就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我们追求超越别人,追求在竞争中胜出,这种快感在青春期时是非常强烈被追求的,是一定会呈现的。所以教育系统也好,父母也好,找到适合孩子的竞技类的活动疏导他们的能量非常重要。
  所有的竞技活动都是攻击力的释放。篮球场上进了球的小男孩会用大拇指往下一指,表达我赢了你,这就是在文明范围内的攻击力的释放。现在很多青少年喜欢的跑酷,街舞的斗舞,学钢琴的还会斗琴,还有电子游戏,都是释放的渠道。我们看《美人鱼》,男主角作为一个文明人,拍卖的时候赢了所有人,出来拿钱砸死你,那也是一种胜者的状态。其实当代文明就是在鼓励或者引导个人把这种竞争的渴望、赢的渴望容纳到一个规范化的或者文明的竞技台上。
  国外对于孩子的运动非常重视,体育加分很高,因为体育就是把竞争这种原本赤裸裸的沙场上那种你砍我我砍你的行为慢慢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运动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拥有正向的情绪。运动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奋,脾气都很好。
  你看国外的电影,每个学校的啦啦队都有一个明星级的人物。青春期的时候学校要有那么多的活动去折腾,就是要代谢掉他们的战斗力。我们家孩子学校搞个拔河比赛都嗨得不得了。
  家长一定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学习。除了学霸以外,一定让孩子找到更多领域让自己折腾。很多家长幼儿园的时候天天带着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反而不让孩子上了,怕耽误时间。实际上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如果有良好的爱好和特长,不管是做航模、做飞机、画画、跳舞、瑜伽、街舞,什么都可以,把能量投入到这些事情上,到了初高中会变成一种自我竞技。我在这首曲子上跟自己杠,杠完之后获得爽的感觉。如果孩子的能量放在这些事情上,他的攻击力就会代谢掉一部分。
  孩子的伙伴关系,可以消化成长之痛
  除了个人爱好和特长,孩子的伙伴关系家长也应该能支持尽量支持。
  总有一些家长恨不得自己孩子谁也不理才好,其实同辈人之间是可以消化掉一些成长之痛的,比如一个孩子遇到些事不开心,跟家长说,家长会觉得这是多大点屁事啊,少年不识愁滋味,矫情!但是同辈人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良好的伙伴关系也会代谢掉很多受挫的感觉(受挫也会导致攻击嘛),这个孩子从事危险行为的情况就少了。这不仅针对校园暴力,也针对滥用毒品及不好的性行为。所有的孩子,如果能找到一个“我很了不起”的一个领域,代谢掉很多自己的能量,并且有很好的支持,他就不会那么孤独,或者不会感到无人理解,所有的危险性行为都会降低。
其他文献
在育儿杂志工作过很多年,对低幼儿童的身体认知和性教育是常常被提起的话题。总的来说,为新教育理念欣赏并且倡导的方式是:  1. 自然到达。遇到相关话题时不回避,未曾有合适的时机,也不贸然堆叠信息。  2. 简单准确。以孩子的理解力为基准,给予客观的态度,正确的名称和科学的解释。  比如,管乳房就叫“乳房”,而非其他代用词,就是许多育儿专家提倡的态度。因为这种自然的传达,能够让孩子从小了解,“乳房”就
期刊
孩子有依恋物,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养育方式有问题  微信群里,一位妈妈诉说了她的苦恼:  “我家孩子都一年级了,睡觉的时候必须要拿着她的小毛巾,半夜醒了先找小毛巾才能继续睡觉,是安全感不足么?是我们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吗?”  这个话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讲了自家孩子的故事,才发现,原来很多孩子都有一个难分难舍的“宝贝”,有的是毛绒玩具,有的是睡衣,还有的是小毯子或者枕头。这类物品有一些共同特征:要
期刊
轻轻地翻开曹文轩老师的《山羊不吃天堂草》,随着他轻盈流畅的叙述,走近只有他们那代人才有的成长足迹,陌生、新奇,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这代人都是在倍受呵护的环境中长大,伴随我们的多数是快乐与喜悦。然而,在曹老师笔下,却给我们展现了曾经的一代农村人来到城市后艰难的心路历程。掩卷良久,三和尚、明子、黑罐、鸭子以及那个“她”,始终深深地浮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三和尚继承了祖传的
期刊
整理/舍弃,不仅对大人来说是个挑战,对孩子来说,也需要学习。风靡全球的《断舍离》一书,教会一批人学会整理自己的家和物品,我们的孩子也该从小学学这个。  孩子对于过去对于物品的留恋,说明他是一个惜物的人,重感情,懂珍惜,这是值得肯定的。在开始整理/舍弃之前,对孩子这种正面的东西进行肯定,让他知道这是对的,不要去否定他让他有负罪感,或者说会让他在舍弃时更加难过。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因为如果不经历这个舍
期刊
儿子房间里传来的说话声越来越大,我听到了,但我正在看球赛,寻思等广告时间再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8岁的儿子阿姆和他的小伙伴詹姆斯已经花了半小时去仔细地搭建、分类那几百块乐高玩具。阿姆用他的零用钱买了一个渔具盒,他把乐高玩具的头、躯干、头盔、剑、光剑、魔杖、斧子以及其他来自丹麦的设计达人能想到的小玩意一格一格地放了进去。这两个男孩正玩得不亦乐乎。  问题出在我5岁的小儿子马提亚身上。他越来越觉得被阿
期刊
·我是一支小疫苗,这几天,我刷屏啦!我是用来保护小朋友的,有了我,很多病都可以避免了。可是,因为有人非法倒卖我,我变成了“万人烦”。玻璃心的宝妈们开始焦虑、恐慌;就连一向以“理性著称”的宝爸们也向我举起了愤怒的拳头。他们咬牙切齿地要将我抛弃掉!  ·宝爸宝妈们怒吼:要将那些 “疫苗贩子”枪毙一百遍……息怒,息怒!理性,理性!  ·其实,我并不坏!在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已经经过了严格的检验,身上还
期刊
5.7亿元问题疫苗流入18省市,专家称等同于杀人。这个标题就足以让爹妈们崩溃了。加上朋友圈里转发的各种假疫苗致伤致残的新闻,但凡有孩子的人,不可能不恐慌,不愤怒。所以网上开始出现号召“坚决不打一切疫苗”的转发,朋友圈被“千刀万剐”和“全部死刑”刷屏。完啦!我们的情绪失控了。  每当有人站出来说“要理性”,我们就忍不住要暴跳如雷,出这么大的事,你让我怎么平静?!“人人有恐慌的权利”不是吗?真的,我们
期刊
一帮中国孩子在美国打人被判刑了。此前,扒光衣服拍照、用烟头烫乳头、用打火机烧头发、强迫趴在地上吃沙子、剃掉头发逼人吃掉……那么多孩子围观,没有人出来说“这样做很过分”。  正常人看到别人摔一跤,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是人性,看到别人痛苦会心疼。但是,这种人性在这些孩子心中被抹杀了。  当一个孩子感到痛,如果能得到周围人的爱护和照顾,这个孩子心疼他人的善就不会被抹杀。如果有人出来主持正义,对于作恶者有
期刊
想必你一定在电影、电视或者是书里看到过一位非洲男人手持一根长棍,在风沙弥漫的戈壁上独自长途奔袭的场面。在他的周边有狮群、虎豹、豺狗,远远地注视着,却没有一个胆敢靠近他的。是的,这就是出现在非洲广袤的大草原或沙漠、戈壁,一位孤胆英雄的形象。在非洲你会经常看到这样既令人折服、又非常悲壮的场面。夕阳下,他一个人远去,那道长长的美丽的影子,如同一尊千百年屹立的雕塑,永远定格在你的脑海。  我很喜欢非洲,那
期刊
让一岁四个月的葡萄入睡绝对是场恶战。  抱睡,《小燕子》的儿歌哼了十八遍,亮晶晶的小眼睛还是滴溜溜乱转,眼神一碰她,一骨碌起来,蹭蹭蹭爬到窗台边,嘴里喊着“妈妈妈妈……”,手里抓起小鼓,噼里啪啦敲半天。  摇睡,关灯放进小车里,左晃右摇,好不容易小眼皮合上了,赶紧甩甩我那酸胀的老胳膊,孰料,小车的节奏一变,得,小家伙起身了!揉揉眼睛,瞅瞅四周,“背背,奶奶……”呃……是要背着去找奶奶玩的节奏!全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