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部曲(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结合活动,寓教于乐
  活动是儿童最诗意的栖居,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活动状态是孩子写作的最佳状态。引进游戏,寓教于乐,能让貌似枯燥的写作教学生动起来。在《中国年,中国味》这个主题性写作单元中,“活动”功不可没。
  (1)“做”春节。请家长帮助学生参与到春节前的准备之中,如写春联、贴春联、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做年夜饭等。
  (2)“过”春节。使同学们自觉融入到“春节”的民俗文化节日中,如守岁、看春晚、拜年、放烟花、逛庙会、领红包等。
  (3)“画”春节。让学生把春节画在纸上,同时将春节定格在脑海。
  (4)“说”春节。寒假结束,同学们返校后彼此有说不完的话,笔者引导说一说今年这个年是怎么过的,有哪些特别有意义的事要跟同学分享。
  (5)“写”春节。引导学生将活动的愉悦与同学、伙伴、亲朋、师长一起分享。
  通过活动,有效解放了同学们的肢体言语,丰富了他们的精神言语,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言语发生情景,从而积累了其写作的素材。
  3.创意迁移,仿写有方
  仿写要有方,同学们喜欢模仿优秀作文,把好的词句或技巧用到作文里,这不失为提升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仿写不能全部照搬,而应另辟蹊径,让人读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模仿才可取,才有新意。
  (1)“借鸡生蛋” 就是借用课文的写法,改变内容,不改变形式。如果模仿的课例是写“山”的,就改成写“水”,写“树”的就改成写“花草”。这样,模仿的内容就不那么生硬了。比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校园里的梧桐树》,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夏天,梧桐树张得郁郁葱葱,密密的枝叶遮住了太阳。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同学们常常来到梧桐树下读书、乘凉。梧桐树就像温情的母亲,用它那宽大的手掌给我们扇风,它扇啊扇,扇走了炎热,送来了凉爽。
  (2)“反弹琵琶”指打破常规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如学了《少年闰土》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少同学喜欢从正面入手,表现人物的某个特点;而有位同学独辟蹊径,从反面入手,写了一篇《“丑陋”的妈妈》——
  妈妈常年在外面干活,风吹雨淋日晒,脸颊上的红润渐渐地褪去,变得又黑又瘦,黯淡无光。最让我觉得妈妈“丑陋”的是她那双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由于整天忙碌于田间、灶台,那双手已经裂开了口子,上面好几处都缠了胶带,手掌上到处是裂痕,看着就让人害怕。
  开头从反面入手,写妈妈“丑陋”的外表和双手,后面讲述了妈妈变成这样都是为了“我”,为了“我们的家”,将勤劳的农村妇女形象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出来。
  (3)“变换角度”就是从另一个方面去思考。比如,学完《开过大典》后,笔者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个场景。有位同学写运动会,没有照搬课文,而是变换了叙述角度,用倒叙的写法,先写结果——取得了好名次,然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运动会的精彩场面。
  三、写完作文后评议推广
  同学们写完作文后,教师即可组织学生互评互改。通过互评互议、互改互诵,同学们的习作成果得到肯定,习作兴趣增强,习作热情提升。
  1.大声“诵读”
  习作完成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或对着其他同学,或对着父母,或对着老师,或对着手机录音,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及时录像,发在班级微信群里,家长和同学们可以随时点击观看。此时,同学们感觉自己像小明星,会一本正经地诵读,投入之情不言而喻。
  2.及时“发表”
  对优秀篇目,笔者及时将其推荐给当地的习作报刊以及省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印在报纸上后,会极大地增强其写作兴趣,产生自豪感。当然,学生习作化为铅字的机率并不高,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发表欲望。因此,笔者开辟了班级“习作园地”,在整面墙上张贴优秀学生习作,每月换一次;创办班报《小红人》,每半月出一期。
  3.互动“评点”
  互动“评点”有两种方式:一是“互改墙”。在“习作园地”的对面墙壁,笔者开辟了一块“互改墙”,让同学们自由将习作张贴其中,鼓励全班学生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改到有10人签名同意发表后,移至对面的习作园地。二是“网络”。笔者充分利用校园网、专业的作文网和班级微信“互改群”,实现互评、互改、互赏。
  纵观同学们的写作过程,我们可以客观真实地感知到儿童言语的蓄积、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瞬间变化。从写作的宏观角度来看,习作教学不是线形运作,而是多维度相互交织,螺旋式上升的。因为孩提时期的写作,除了习作练习,更是童年发展的记录,是儿童个體在童年阶段书写的自我成长史,记录着学生童年时代的生存状态与梦想,并以浓重的生命意识推进自我作为“人”的发现与建构,具有诗性的生命启蒙色彩。写作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一直为我们的精神成长时刻准备着。
其他文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积极培育“工匠精神”: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人耳目一新。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工匠们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忠诚令人钦佩;“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在工匠们的心中,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迈出最初的、最宽阔的步伐,就是通过词来認识世界。词是儿童掌握知识的工具,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是多么重要啊。”由此足见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所以教学的趣味性就很重要。怎样才能让词语“活起来,欢蹦乱跳”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该活化低年级词语教学。  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是
期刊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要想获取高分,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审题要准;二、要有亮点。  高考作文的审题如何做到“准”呢?  一、了解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的共同点是:都要求考生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生发开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联想,抒发感想,进行议论。  它们的不同点是:  1.旧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往往只有一则  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往往至少有两则,或是一组;材料内容或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以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动向,即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从而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多媒体技术就像一块诱人的大蛋糕,激励着我们教师去品尝、去探索、去创新教学方式,以适
期刊
掌好课堂的舵。语文的根就在于多读,教师不能被教案所束缚,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应用少量时间学习课文知识,用大量的时间来拓展阅读。教材是个例子,也是一片水域,只让学生在其中某一处“游泳”,是学不全本领的。  语文如水,哪里都可以游泳,博览群书才是真。只有放手让同学们在不同的地方或更宽的水域里“试水”,才能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游泳”技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拓宽其视野,丰富语言储备,习得写作技
期刊
小鸟初次试飞,于是它和鸟妈妈约定进行一场比赛:先飞到城北塔上的为赢家。经过一番长途飞行,小鸟和鸟妈妈几乎同时到达北塔。小鸟非常兴奋,这时鸟妈妈说:“在飞行途中,你可看到了金黄的稻田,闻到了清幽的栀子花香?”小鸟低下头沉思,是啊,飞行仅仅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是不够的,关注过程更重要。这则故事告诫我们:要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这样在写作文时才会有丰富的素材供我们挑选。“胸中有丘壑”,下笔才会“如有
期刊
二、注重综合但更应体现语文学科特色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可见语文综合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素养,如果忽略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目标,综合性学习也就不能称之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认识的差异,理解的不同,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陷
期刊
二、精简多音字很有必要  多音字真够扰人的!别说是学生、社会民众了,就连笔者、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文字工作者,也屡屡败下阵来,想想也挺郁闷的。多音字是由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能忽视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多音字的弊端已经日渐突出,不断干扰着我们的生活。  1.多音字数量多,学习困难,给汉语教学和汉语口头表达带来很大麻烦  笔者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恐怕也是最难学的语言。其中除了汉字笔
期刊
(二)行动的形成  1.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背诵自选课内文言文,其他学生当堂提问,时间限制为五到十分钟,提问的内容包括字词句和文学常识等。  2.学生定期把自己认为的重难点知识写到黑板上,标明期数,知 识出处,供大家随看随记,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学生自己的听课笔记和参考资料,总结课内字词句;每组承包具体课文,量化及细化课文所含知识,并派代表上台讲授内容,本组其他人
期刊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巧妙地运用穿插艺术,借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影音等材料或活动片段,从而让枯燥、乏味的口耳相传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激发其求知欲、探究欲和好奇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一、情境穿插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特定的情境,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