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立走向融通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card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哲学在精神领域从过去的各守门户、独持己见而开始走向融通、合解。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世界、认识人类发展命运上都独具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对理解世界与科学的复杂现象提供了思维的历史渊源。西方哲学则从个体性、多样性、多角度的阐释科学人本内涵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马哲深入而全面地阐述了人及其实践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实现了哲学由传统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一 对世界认识的不同导致中西哲学的思维境界不同
  中西哲学从形成至今已有两三千年,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随着近现代的发展,马哲异军突起,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维度上,又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论特色。近100多年来,在中国社会和世界精神领域的角逐中,它们各说各话、自成体系,封闭独立,形成“老死不相往来”之态势,或者以批判、寻究为主要方式,缺少包容、关照、融合的心态,这与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是不相符的。本文仅从它们的差异、特征到走向对话、融通,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中国传统哲学尤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整体观念。它包括:人与内心世界的关系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等等。其中人与内心世界的关心问题主要是一个正心的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一个齐家的、伦理道德的、治国与报国的问题等;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问题。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传统哲学也是历代中国人所最关注的一些问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能治国也应报国。就治国者而言,则应广施仁政,以德治人,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中最主要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实则是以价值为中枢的思维模式,上述这一模式引发出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价值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与整体的思维定式相结合,便产生了“民胞物与”、物我两同、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西方哲学的个体思维模式则更多关注的是知性和理性、认识问题,唯物唯心问题。西方哲学是一种重视个体,强调分析、结构的思维观念。基本倾向是将对象视为独立的、单一的分析体。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综合而带有系统运行的调理功能,西方哲学强调的是分析而重视个别存在的结构。笼统的综合通常借助于直观、感悟,对个体的分析需要形式逻辑,步步推导。这些都为后来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境界打下了基础。从以后哲学发展的脉络来看,就社会哲学、价值哲学而言,西方的个体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强调个人,即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由和权利;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定式更多地强调群体和社会、义务和责任。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西方强调的是法律调控,中国则更多地依赖于道德。西方个体的思维定式在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中得到初步的体现,并直接影响到文艺复兴及近现代的西方国家政体,而那种自由开放、带有个性的思维和民主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毫无踪影。
  传统西方哲学用来追求万物本原的理性,到近代康德、休谟出现了质的变革,他们先后对传统哲学的理论基石提出了挑战。休谟以不可知论的形式,实质上否定了万物本原的存在。康德更以不同的方式,向传统哲学理念挑战。围绕“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康德依次考察了4份题目:“1、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2、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3、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4、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康德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批判考察,恢复被休谟破坏的科学基础,进一步宣判“一般形而上学的死刑”,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这些问题的提出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是对它的3种不同的回答,先后形成分化出3个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哲学倾向。一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集中表现在黑格尔对康德问题的“扬弃”改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与黑格尔差不多同时的叔本华、尼采以及而后的克尔凯郭尔的人本主义方向,同时对黑格尔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三是孔德开始的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方向,同时使哲学从理性主义走向了具体和现实。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他看出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理性。它无力处理有限与无限、个别与一般、相对和绝对、现象和本质之间或然和必然的深层次矛盾。黑格尔在批判康德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新思维——辩证逻辑,按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把这种逻辑与认识论、本体论融为一体,从而把理性主义推向了辩证理性的新阶段。但这种思维的基础却是唯心主义的,带有十分抽象的思辨性质。他把“绝对观念”说成是万物的神秘原因。这样,他的辩论思维在唯心主义体系的重压下窒息了。这决定黑格尔再也无法把哲学思考做进一步的创新,也为各种新哲学对此的批判发展留下了大的空间。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闪光点”,他们找出其辩证思维的“合理内核”,在批判地继承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终于实现了哲学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辩证发展的锐利武器,深刻地进行了社会批判,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基本规律,为人类观察社会,理解、分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和理论武器。尤其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里应强调,黑格尔的理论贡献是不可埋没的。
  现代西方哲学在回答康德问题时陷入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一个是专注于科学,排斥康德、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把理论限制在经验现象,以所谓实证的、具体的理性代替传统哲学思辨的、抽象理性的思考,这种科学主义思潮构成当今哲学思潮的主流,演绎成为今天语言哲学、阐释学、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的哲学系统。另一个极端则保留本质问题而抛弃理性主义,以非理性的意志、直觉作为领悟万物本质、存在本质的途径,以人为中心的形而上学代替传统的形而上学,最终形成以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弗洛伊德、马斯洛等人为主线的人本主义思潮。它体现出西方批判理性主义、批判形而上学的精神和态度。
  现代西方哲学在局部哲学问题上有很多建树与思考。首先,它注意到在人类生产发展中,科学技术是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的。在科学主义思潮中,孔德注重实证、经验的问题;马赫强调对经验的反思与归纳;石里克、卡尔纳普注重对逻辑、科学理性进行疏理、调整,使科学理论系统与完善;那些实用主义、操作主义、日常语言学派、逻辑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结构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科学认识、发展、范式、动力、结构进行了自己的探讨。在西方哲学认识范围中,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去探讨人的意志、情感问题。比如叔本华的第一代非理性主义,柏格森重视人的生命意义,萨特从人的存在去探索存在的现实问题等等。同时,围绕世界的各种表象,很多哲学家另辟蹊径,在哲学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主张,如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在”的思索,人格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解释学等。这些,充分体现了哲学视野的宽阔、宽容、和善、敏锐富有个性的特征。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的对话
  中西哲学是否可以融通、对话?这个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愈发显得重要。
  所谓对话,就是两者能心平气和的交流、各抒己见、各述所长;所谓“融通”,就是既包含对方的道理,又加入自己的思路,综合了各方面的特长,形成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领悟的状态。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儒道释3家的基本思想中。这3家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就是儒、道、佛3种文化重新组合的结果。中国佛教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与我国道家文化特别是庄子与玄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也有儒家文化的介入。在西汉时期固守儒学经典的博士是专以训诂注疏的章旬之学,排斥各种新的理论观点。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的兴起,经唐至宋,一些士大夫受佛学与老庄哲学的影响,已经放弃训诂注疏的章句之学,发展起了一种追求经学真理的精神。到宋朝仁宗、神宗之世,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等开拓出了义理之学,他们出入佛、老,泛滥诸家,虽宗孔、孟,已不固守陈词滥调,以诚为本,以格物穷理、知理成性为学问。及至南宋时期的朱熹,更是推波助澜,集理学之大成。程、朱理学发展到明代,儒、道、佛已完全合流了。儒、道、佛3种文化从汉魏六朝的分庭抗礼,到宋、元、明时期的三位一体,形成了新的中国文化体系。到了近代,中西文化相遇,中国文化又以其强大的整合力,不断吸收西方文化。从19世纪末“戊戌变法”开始,经历了半个世纪,主要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20年的历程,主要是吸纳市场和法制观念。整合西方文化的长处,已使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并促使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中西哲学的融通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真正对中国现当代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也正是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当代哲学的发展逐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精神主题预示下,向不同领域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弘扬的理性光辉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所倡导的精神规范,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第一,在哲学主题上有相近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究天人之际,倡天人合一”,西方则强调科学和人本。第二,中国传统哲学重整体、重关系和重生生不已的辩证思想,西方重视个体性、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着天然的精神联系,为马哲的人的学说提供了更深的认识维度。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了现时代的精神,概括了现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整体性思维原因,为理解当代世界与科学的复杂现象提供了一种当代思维的历史渊源。西方哲学则注重科学、技术、文化的溶合性,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更深更广的理论视野。第四,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并不能自动地转换为现当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需要在升华中与西方哲学融通,在融通中升华,而升华与融通的中介和导向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注目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为此马哲深入而全面地阐述人及其实践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论,建构了一种新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一转换标志着现代哲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不管是现代西方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中西哲学融通的基本原则和时代精神升华的基本方向。
  综上,哲学在本质上是现当代的,而中国传统哲学具有极浓的现代意义。西方哲学把现代世界的各个局部揭示的更为具体、详细,更好地丰富和论证了哲学的发展和思路。现当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当代性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不可超越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是人类早熟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富有东方神韵的深沉哲学智慧,西方哲学用现代语汇不断提示、揭露了后现代存在的发展思路和途径,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升华是中国哲学融通的第一站。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融通的时代任务。
  
   参考文献:
   [1] 朱熹:《周易本义》,中国书店,1985年版。
   [2] 孔子:《尚书·五子之歌》,中国书店,1985年版。
   [3] 宋元人:《四书五经》,中国书店,1985年版。
   [4] 荀子:《荀子·性恶》,上海书店,1984年版。
  
   作者简介:白玉,男,1956—,陕西西安人,本科, 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文化学,工作单位:西安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作为社会的一员,一定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会单单受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影响,而是受到当时经济地位、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家庭背景以及个性心理等各个相关方面的综合影响,并最终导致了焦刘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焦仲卿 悲剧 根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也是
期刊
摘要在王元化70年的学术生涯中,上海“孤岛”时期既是他学术研究的起始阶段,也是奠定其一生学术个性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并遵循的“真实”原则,作为他始终不渝的学术信念贯穿于清园学术的始终,而他“博”、“雅”、“通”、“思”的学术风格也是深深植根于这一丰厚的土壤之上。  关键词:王元化 “孤岛” “向着真实” 清园学术 根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清园学术无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
期刊
摘要“陡转”是稼轩词中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诗学意义:辛词陡转结构是词人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作品艺术形式上的反映,其深层的文化诱因来自儒、道两种文化心理力量的冲突。  关键词:辛弃疾词 陡转结构 文化诗学 文化心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具有“稼轩特质”的陡转结构是辛词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形式,本文借鉴巴赫金的文化诗学理论剖析辛词的结构艺术,将其
期刊
摘要宋代是女性词人群体性崛起的时代,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女性文学至此发生了质的飞跃。其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明清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明清庞大的女性创作群体的出现、明清女性主要的创作体裁、明清女性对宋代女性词作的借鉴、明清女性文学的评价坐标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宋代女性词人对明清女性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 女性词人 明清 女性文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
期刊
摘要弼马温并不是明代现实中的官职名称,而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创造出来的官名,而这个“只可与他看马”的小小弼马温,在后来的取经生涯里似乎也成了孙大圣的污点,那么,弼马温真的是个极小的官吗?做了弼马温真的就应当被人轻视吗?本文作者认真考据史料后得出如下结论:弼马温并不是个小官,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官职。  关键词:弼马温 《西游记》官职 马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弼马温
期刊
摘要谚语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的一朵奇葩。由于运用了各种语音上、句法上的表现方法和语义上的修辞手段,谚语的语言艺术形式完美,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本文拟就谚语的语义及句法修辞手段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及同仁。  关键词:谚语 修辞 明喻 隐喻 讽喻 隽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谚语是民俗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花朵。英国作家培根(Francis Bacon
期刊
摘要在国际交往日渐频繁的今天,交际能力是完成一次合理、有效、可行的交流的保障。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已经成为成功英语交际的重要基石。本文理论上研究了文化与语言、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探讨了英语文化影响下成功英语交际的实施方法,提出了3点策略,以期从文化角度提高英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 交际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语法意义是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基于此,本文以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时态概念为框架,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汉英两种语法的时态进行解读。  关键词:语法时态 空间 认知解读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英语时态注重行为动作所处的时间,表述严谨。它的时态是指作谓语的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情况)发生时间的各种形式。英语一共有16个时态,这些时态的活跃程度是不同的。最常用的时态有6种:一般现在时、
期刊
摘要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思维方式则制约着语言结构,制约着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影响文章的谋篇布局。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结构的差异。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如果使用相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错误便会产生。本文将就汉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来探讨其对汉英翻译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  关键词:思维方式 汉英翻译 主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引语作为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是研究语篇的重要手段。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语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引语角度对比研究了3篇总统就职演讲语篇,分析引语模式如何服务于演讲主题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美国总统就职演讲。  关键词:引语 模式 演讲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总统就职演讲因其独特的重大意义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特别是篇章语言学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