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主体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57-02
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文教学无疑是关注和实施的热点。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作文教学改革当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效果却不尽人意,这说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只有尊重写作主体,把僵死的作文变成鲜活的作文,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理念的标准化。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标准化考核评估体系。但实际上,教育是不能标准化的,它应该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化道路。尤其是作文教学,它不像数理化,可以量化、具体化、规范化。如果把日常工作中的标准化评估体系搬到作文教学中来,作文就成为一种流水作业,自然也就丧失了它的特殊性和丰富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无形中就会遭到扼杀。作文是一门语言运用艺术,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人格培养的途径,作文写作应该是写作主体自由的情感流露,是独特个性的极力张扬。标准化的实行只能使作文成为模式化、程序化的枯燥、干瘪的语言堆砌和排列。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通过语言、内容、结构三方面去评估考核,但如果过于标准化,作文就会丧失其灵魂。评估理念的标准化这根指挥棒,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背离了作文的本质,导致了猜题、抄袭之风的蔓延。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为了提高全班的作文分数,把某篇优秀作文作为范文让学生背熟,然后在考试中“完型填空”,为了获取高分,学生也乐得轻松,照葫芦画瓢,缺乏主动性和独创性,千人一面的虚假作文于是泛滥成灾。
几年前有篇考试作文《温暖》,结果竟有60%的考生都写了家里遭受水灾或火灾,获社会捐款捐物帮助从而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然而这些虚假抄袭之文却因符合标准化要求而无一例外地获得了高分!这不仅是作文的悲哀,更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悲哀。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当中,这种投机取巧的现象比比皆是:《我的老师》就写“我”上课晕倒后老师背“我”上医院,或下雨了“我”没带伞,老师送“我”回家;《一件难忘的事》就写在公共汽车上“我”勇斗小偷,把小偷扭送到派出所;不少学生一写到上街就会捡到钱包交还失主;等等。评估理念的标准化偏离了作文改革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造成了作文的八股化、模式化的流行,本应绚丽多姿、生动鲜活的作文精气丧失殆尽。
(二)教学方法的陈旧化。什么是作文?这是每一个从事作文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弄懂的问题。作文是作者正确而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描述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情。对中小学生来说,语言文字是前提基础,掌握一定的字、词、语法才能完成规范流畅的表述;记叙描写是主要内容,具备必要的写作技巧才能把看到、听到、感悟到的人、物、景、事、情、理叙写出来;身心感悟是关键,融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观察外部世界、体验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作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为目的,要体现出新思维、真体验、新表达,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变得索然寡味。“三段论”、“主题先行”、“模仿移植”、“按部就班”,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消失得无影无踪。《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却把生动有趣的内容教得呆板乏味。单纯地生硬地讲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甚至编顺口溜让学生背诵,到头来还是事倍功半,原因在于形式与内容相脱节,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标点符号生动不起来,就味同嚼蜡。
笔者在教学生“怎样写人物语言”时,巧妙地把“正确使用和规范书写标点符号”联系进去,让学生知道,不仅写了人物“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写好人物“怎样说”。笔者在黑板写了一句话:“到这来”,让学生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并口述表演,以体现出人物说话时的话语状态。综合学生的答案,大致有以下几种:“到这来。”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陈述语,说话人语气平缓。“到这来!”这是语气加重、语调提高的感叹语,说明说话人的情绪激动。“到这来?”这是疑问语,表明人物带有疑问说话。“到——这——来——”这是呼告语,表明人物向远方的人呼唤。“到……这……来…一”省略号的使用,表明人物说话不畅,结巴或受到惊吓。“到这来嘛!”这是人物打电话时撒娇嗲气的口吻。这让学生体会到,同样一句话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竟有如此多的表达方式,于是他们踊跃参与,动脑、动口、动手,既明白了人物语言描写的关键在于通过语气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等表现出人物的神态、表情、心理等话语状态,又领略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三)写作过程的愉悦化。目前作文教学流行一种“愉快教学”,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喜欢作文、写好作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步入了一个误区:课堂上花样百出、热闹嘈杂,愉快是愉快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上不去。要知道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写作的过程是灵魂的拷问、精神的洗涤的过程。作文之乐,乐在“痛苦”之中,乐在“痛苦”之后。这种痛不是枯燥乏味,而是写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是写作过程当中的情感搏斗。追求“愉快”,不利于学生对现实人生的感悟理解。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战胜挫折、不断奋进的过程,人类对于失败的痛苦感受不亚于对成功的喜悦。
实际上,学生写得好的不是吃肯德基麦当劳、玩电脑游戏、买生日大蛋糕、郊游烧烤之类的快乐作文,恰恰相反,而是表现“痛苦”的作文。如考试没考好害怕父母责骂、遭老师同学误解、作业多没时间玩、单亲家庭环境形成的性格压抑、父母下岗带来的生活压力,等等。因为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生活事件给他们体会最深,灵魂深处的烦恼和痛苦宣泄后带来的快感才是最“愉快”的。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是片面地追求教学形式和写作过程的“愉快”,放一段录像、做几个游戏、集体共同写作,把作文课当作游戏活动课来上,不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作文在愉快轻松的表象中逐渐偏离了它的正常轨迹。语文教师应当清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并没有错,但写作过程的愉悦化则违背创作规律。
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尊重写作主体
我们的教学不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自由发展的绊脚石,教师应当尊重写作主体,突出写作者的个性,让模式化的作文鲜活起来。其实,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因为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充分地尊重写作主体。作为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文时,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个性因素、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因人而异地评判和点拨,指导学生写出不拘一格的文章来。
如小学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畅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定,显得十分自由宽松,照理说应该不会出现雷同的文章。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必须讲真话、抒真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如有个学生的作文是《我想当个自由人》,文中虽然语言毛病较多,意思表述不太清楚,描写也欠具体,说明小作者的写作基本功较差。但其通过自己双休日的“忙”,触及到当今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弊端,真切地传达出小学生要求“减负”的共同心声,表达了真情实感,是最切题的,所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要老师指导得当,经过修改,这篇作文一定会上一个档次。而当小作者作为写作主体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后,就会激发出写作兴趣,在未来的学习中写出更富个性的作文。
教学的目的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拓宽和更新学生的思维理念。作文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充分尊重写作主体,激发写作主体的创作动力,通过“痛苦”的写作过程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较快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57-02
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文教学无疑是关注和实施的热点。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作文教学改革当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效果却不尽人意,这说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只有尊重写作主体,把僵死的作文变成鲜活的作文,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理念的标准化。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标准化考核评估体系。但实际上,教育是不能标准化的,它应该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化道路。尤其是作文教学,它不像数理化,可以量化、具体化、规范化。如果把日常工作中的标准化评估体系搬到作文教学中来,作文就成为一种流水作业,自然也就丧失了它的特殊性和丰富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无形中就会遭到扼杀。作文是一门语言运用艺术,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人格培养的途径,作文写作应该是写作主体自由的情感流露,是独特个性的极力张扬。标准化的实行只能使作文成为模式化、程序化的枯燥、干瘪的语言堆砌和排列。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通过语言、内容、结构三方面去评估考核,但如果过于标准化,作文就会丧失其灵魂。评估理念的标准化这根指挥棒,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背离了作文的本质,导致了猜题、抄袭之风的蔓延。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为了提高全班的作文分数,把某篇优秀作文作为范文让学生背熟,然后在考试中“完型填空”,为了获取高分,学生也乐得轻松,照葫芦画瓢,缺乏主动性和独创性,千人一面的虚假作文于是泛滥成灾。
几年前有篇考试作文《温暖》,结果竟有60%的考生都写了家里遭受水灾或火灾,获社会捐款捐物帮助从而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然而这些虚假抄袭之文却因符合标准化要求而无一例外地获得了高分!这不仅是作文的悲哀,更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悲哀。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当中,这种投机取巧的现象比比皆是:《我的老师》就写“我”上课晕倒后老师背“我”上医院,或下雨了“我”没带伞,老师送“我”回家;《一件难忘的事》就写在公共汽车上“我”勇斗小偷,把小偷扭送到派出所;不少学生一写到上街就会捡到钱包交还失主;等等。评估理念的标准化偏离了作文改革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造成了作文的八股化、模式化的流行,本应绚丽多姿、生动鲜活的作文精气丧失殆尽。
(二)教学方法的陈旧化。什么是作文?这是每一个从事作文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弄懂的问题。作文是作者正确而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描述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情。对中小学生来说,语言文字是前提基础,掌握一定的字、词、语法才能完成规范流畅的表述;记叙描写是主要内容,具备必要的写作技巧才能把看到、听到、感悟到的人、物、景、事、情、理叙写出来;身心感悟是关键,融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观察外部世界、体验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作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为目的,要体现出新思维、真体验、新表达,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变得索然寡味。“三段论”、“主题先行”、“模仿移植”、“按部就班”,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消失得无影无踪。《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却把生动有趣的内容教得呆板乏味。单纯地生硬地讲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甚至编顺口溜让学生背诵,到头来还是事倍功半,原因在于形式与内容相脱节,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标点符号生动不起来,就味同嚼蜡。
笔者在教学生“怎样写人物语言”时,巧妙地把“正确使用和规范书写标点符号”联系进去,让学生知道,不仅写了人物“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写好人物“怎样说”。笔者在黑板写了一句话:“到这来”,让学生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并口述表演,以体现出人物说话时的话语状态。综合学生的答案,大致有以下几种:“到这来。”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陈述语,说话人语气平缓。“到这来!”这是语气加重、语调提高的感叹语,说明说话人的情绪激动。“到这来?”这是疑问语,表明人物带有疑问说话。“到——这——来——”这是呼告语,表明人物向远方的人呼唤。“到……这……来…一”省略号的使用,表明人物说话不畅,结巴或受到惊吓。“到这来嘛!”这是人物打电话时撒娇嗲气的口吻。这让学生体会到,同样一句话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竟有如此多的表达方式,于是他们踊跃参与,动脑、动口、动手,既明白了人物语言描写的关键在于通过语气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等表现出人物的神态、表情、心理等话语状态,又领略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三)写作过程的愉悦化。目前作文教学流行一种“愉快教学”,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喜欢作文、写好作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步入了一个误区:课堂上花样百出、热闹嘈杂,愉快是愉快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上不去。要知道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写作的过程是灵魂的拷问、精神的洗涤的过程。作文之乐,乐在“痛苦”之中,乐在“痛苦”之后。这种痛不是枯燥乏味,而是写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是写作过程当中的情感搏斗。追求“愉快”,不利于学生对现实人生的感悟理解。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战胜挫折、不断奋进的过程,人类对于失败的痛苦感受不亚于对成功的喜悦。
实际上,学生写得好的不是吃肯德基麦当劳、玩电脑游戏、买生日大蛋糕、郊游烧烤之类的快乐作文,恰恰相反,而是表现“痛苦”的作文。如考试没考好害怕父母责骂、遭老师同学误解、作业多没时间玩、单亲家庭环境形成的性格压抑、父母下岗带来的生活压力,等等。因为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生活事件给他们体会最深,灵魂深处的烦恼和痛苦宣泄后带来的快感才是最“愉快”的。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是片面地追求教学形式和写作过程的“愉快”,放一段录像、做几个游戏、集体共同写作,把作文课当作游戏活动课来上,不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作文在愉快轻松的表象中逐渐偏离了它的正常轨迹。语文教师应当清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并没有错,但写作过程的愉悦化则违背创作规律。
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尊重写作主体
我们的教学不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自由发展的绊脚石,教师应当尊重写作主体,突出写作者的个性,让模式化的作文鲜活起来。其实,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因为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充分地尊重写作主体。作为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文时,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个性因素、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因人而异地评判和点拨,指导学生写出不拘一格的文章来。
如小学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畅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定,显得十分自由宽松,照理说应该不会出现雷同的文章。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必须讲真话、抒真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如有个学生的作文是《我想当个自由人》,文中虽然语言毛病较多,意思表述不太清楚,描写也欠具体,说明小作者的写作基本功较差。但其通过自己双休日的“忙”,触及到当今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弊端,真切地传达出小学生要求“减负”的共同心声,表达了真情实感,是最切题的,所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要老师指导得当,经过修改,这篇作文一定会上一个档次。而当小作者作为写作主体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后,就会激发出写作兴趣,在未来的学习中写出更富个性的作文。
教学的目的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拓宽和更新学生的思维理念。作文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充分尊重写作主体,激发写作主体的创作动力,通过“痛苦”的写作过程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较快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