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精神的特点,对科学精神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重点是针对当前科学精神缺失的现状,阐述了科学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针对当前这些具体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科学精神;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 O6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05-01
1 科学精神的内容
什么是科学精神?
简单来说,可以将科学精神归纳为“求真、务实、无畏、创新”。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根据以上的阐述,可以归纳科学精神的特征为四个:“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迷信”;“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 何祚庥院士)这就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科学精神的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由探索的精神。用足够的时间、精力自由交流发表观点和不受权威和世俗的偏见的束缚,敢于追求真理。第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敢于批判权威的观点、敢于批判他人的观点、更敢于批判自己的观点。第三,大胆创新的精神。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成果和假设的诞生,科学的发展才不会停滞。第四,严谨求实的精神。任何科学理论和假设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
2 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缺失现状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但是近几年,部分高校出现了科学精神逐渐迷失的倾向。
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第一,对科学精神的懵懂、无知。
某份调查显示,46.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38:8%的学生能回答一些基本内容,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热情和奉献精神,对所谓的科学精神缺乏基本的了解。“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学历和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学精神。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中缺少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其实是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不到位。
第二,个人素养不高,不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现在,校园中有些同学感到迷茫,毫无追求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们不知为何学习,为何活着。他们在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都被“考大学”的目标支撑着,学习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他们考上大学后,骤然感到目标的缺失,失去了向上的追求,整天沉湎于上网、看小说、打游戏,一天天的消磨时光,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态度迷茫。
第三,缺乏客观、求实的精神。
在当前高校中,很多大学生“拿来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探索、求真、客观求实的精神J。大学生中弄虚作假、篡改数据、伪造事实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抄袭剽窃,掠人之美占为己有;有的投机取巧,自我吹嘘肆意夸张;有的则表现出过分注重科研的功利性,难耐寂寞,急于出文章、出成果,浮于表面,懒于深入,热衷于短平快、低水平的重复和简单的模仿,热衷于哗众取宠。 都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是与科学精神的求真务实相背离的。
第四,开拓创新精神欠缺。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采取各种形式的举措,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是效果还是不容乐观。首先,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学生们大都循规蹈矩, 缺乏创新意识。其次,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大都师云亦云,无积极的独立思考,更不会标新立异。最后,创新欲望和信心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创新是天才才能创造的奇迹,自己不具备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创新。
3 应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措施
第一,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的状况是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关键。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接触和模仿的对象,他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思想意识和科学作风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乃至终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优秀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和教育大学生,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积极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一些科学问题上能辨别是非,正确对待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第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要求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遵照客观规律,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改变目前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具有很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体味其科学合理的内容、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精到准确的教材语言,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第三,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强调开拓、崇尚创新、主张怀疑,它体现为独立思考而不武断,尊重先贤而不盲从,敢于创新而不妄加臆断的理性行为,创新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机能是一种最能丰富和超越成就的机能,教师应保护、挖掘和解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且有策略的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惊奇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浓厚兴趣。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注重营造科学、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在高校校园中,应选取知识渊博、作风严谨、成果卓著的大学者、大科学家作为楷模、典范,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着力体现重理性、重实证、重客观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理念,宣传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由崇敬到学习,从效仿到内化,培育成为求知、求真、求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其次,还要注重大学生投身科学实践等活动,大学生只有向社会学习,自觉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才能感觉到时间跳动的脉搏,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与实践的差距,才能更好的做到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 陈文珍.走出对科学的误区,求索,2010.3.
[2] 冯友兰.冯友兰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 彭纪南,黄理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作者简介
郭骏(1990-),男,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关键词】 科学精神;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 O6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05-01
1 科学精神的内容
什么是科学精神?
简单来说,可以将科学精神归纳为“求真、务实、无畏、创新”。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根据以上的阐述,可以归纳科学精神的特征为四个:“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迷信”;“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 何祚庥院士)这就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科学精神的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由探索的精神。用足够的时间、精力自由交流发表观点和不受权威和世俗的偏见的束缚,敢于追求真理。第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敢于批判权威的观点、敢于批判他人的观点、更敢于批判自己的观点。第三,大胆创新的精神。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成果和假设的诞生,科学的发展才不会停滞。第四,严谨求实的精神。任何科学理论和假设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
2 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缺失现状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但是近几年,部分高校出现了科学精神逐渐迷失的倾向。
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第一,对科学精神的懵懂、无知。
某份调查显示,46.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38:8%的学生能回答一些基本内容,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热情和奉献精神,对所谓的科学精神缺乏基本的了解。“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学历和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学精神。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中缺少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其实是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不到位。
第二,个人素养不高,不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现在,校园中有些同学感到迷茫,毫无追求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们不知为何学习,为何活着。他们在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都被“考大学”的目标支撑着,学习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他们考上大学后,骤然感到目标的缺失,失去了向上的追求,整天沉湎于上网、看小说、打游戏,一天天的消磨时光,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态度迷茫。
第三,缺乏客观、求实的精神。
在当前高校中,很多大学生“拿来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探索、求真、客观求实的精神J。大学生中弄虚作假、篡改数据、伪造事实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抄袭剽窃,掠人之美占为己有;有的投机取巧,自我吹嘘肆意夸张;有的则表现出过分注重科研的功利性,难耐寂寞,急于出文章、出成果,浮于表面,懒于深入,热衷于短平快、低水平的重复和简单的模仿,热衷于哗众取宠。 都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是与科学精神的求真务实相背离的。
第四,开拓创新精神欠缺。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采取各种形式的举措,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是效果还是不容乐观。首先,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学生们大都循规蹈矩, 缺乏创新意识。其次,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大都师云亦云,无积极的独立思考,更不会标新立异。最后,创新欲望和信心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创新是天才才能创造的奇迹,自己不具备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创新。
3 应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措施
第一,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的状况是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关键。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接触和模仿的对象,他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思想意识和科学作风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乃至终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优秀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和教育大学生,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积极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一些科学问题上能辨别是非,正确对待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第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要求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遵照客观规律,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改变目前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具有很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体味其科学合理的内容、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精到准确的教材语言,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第三,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强调开拓、崇尚创新、主张怀疑,它体现为独立思考而不武断,尊重先贤而不盲从,敢于创新而不妄加臆断的理性行为,创新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机能是一种最能丰富和超越成就的机能,教师应保护、挖掘和解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且有策略的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惊奇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浓厚兴趣。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注重营造科学、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在高校校园中,应选取知识渊博、作风严谨、成果卓著的大学者、大科学家作为楷模、典范,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着力体现重理性、重实证、重客观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理念,宣传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由崇敬到学习,从效仿到内化,培育成为求知、求真、求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其次,还要注重大学生投身科学实践等活动,大学生只有向社会学习,自觉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才能感觉到时间跳动的脉搏,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与实践的差距,才能更好的做到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 陈文珍.走出对科学的误区,求索,2010.3.
[2] 冯友兰.冯友兰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 彭纪南,黄理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作者简介
郭骏(1990-),男,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