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阶段初中生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一味的追求高成绩,使自己陷入机械学习的漩涡,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一现象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创新,社会将会停滞不前,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教育事业应该关注的重点,教师和各个教育部门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实验教学;小组讨论
在初中生物理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缺乏,没有对新知识新问題探索的想法,只顾书本上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固化。这种现象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还会让学生陷入千篇一律的境地,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描述关于初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对初中物理教学提供方案。
一、引导学生提问
现阶段,很多初中生存在有问题不敢问或者有问题不去问的现象,这一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利,因为有问题不解决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到学期的最后,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弥补之前所不会的知识,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发现很多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为以后做铺垫,还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课的内容当中,因为物质的种类和属性不同,所以物质密度的计算方式也不太一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对相似的定义产生模糊的记忆,这样就出现了问题,但学生并不能很快的发现这一问题,或者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督促,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的密度进行测量,并布置关于物质密度计算的相关习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的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不断攻克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关于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和结果,不仅对学生学习质量与密度的内容有所帮助,还可以让学生不断思考,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展实验教学
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让对知识充满好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创新的想法,其中,开展实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结合课本,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的方式,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很多学生都对实验感兴趣,并在不断试验的过程中,发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所以,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并进行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这一课的内容当中,教师仅仅通过口头叙述为同学讲解物体的沉浮是不行的,这样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还会因为讲解不到位而无法真正的学会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利用清水、盐水等不同密度的液体,乒乓球、石子和铁块等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更多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成果。教师在最后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为大家讲解实验的原理目的和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很容易使思维陷入单一的模式,这就造成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甚至有时候没办法理解问题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设立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使不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教师可以专门成立物理学习小组,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在每周进行小组汇报,让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也有机会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还可以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
例如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的内容当中,因为不同的能源对于生活的贡献各有不同,并且很多能源并没有被人类所开发和利用,教师可以针对小组合作,布置关于思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能源如何被人们所利用等问题供大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各自对能源发展的看法和意见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观察利用能源的场所,让学生思考如何使新的能源利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发现新的与能源有关的知识,触发学生的思考。
综上所述,关于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这一任务依然较为艰巨。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责,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开展实验教学的模式,在课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法,全方位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通过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必将为初中物理教学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魏广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9)
[2] 李启国.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实验教学;小组讨论
在初中生物理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缺乏,没有对新知识新问題探索的想法,只顾书本上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固化。这种现象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还会让学生陷入千篇一律的境地,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描述关于初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对初中物理教学提供方案。
一、引导学生提问
现阶段,很多初中生存在有问题不敢问或者有问题不去问的现象,这一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利,因为有问题不解决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到学期的最后,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弥补之前所不会的知识,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发现很多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为以后做铺垫,还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课的内容当中,因为物质的种类和属性不同,所以物质密度的计算方式也不太一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对相似的定义产生模糊的记忆,这样就出现了问题,但学生并不能很快的发现这一问题,或者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督促,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的密度进行测量,并布置关于物质密度计算的相关习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的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不断攻克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关于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和结果,不仅对学生学习质量与密度的内容有所帮助,还可以让学生不断思考,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展实验教学
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让对知识充满好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创新的想法,其中,开展实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结合课本,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的方式,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很多学生都对实验感兴趣,并在不断试验的过程中,发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所以,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并进行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这一课的内容当中,教师仅仅通过口头叙述为同学讲解物体的沉浮是不行的,这样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还会因为讲解不到位而无法真正的学会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利用清水、盐水等不同密度的液体,乒乓球、石子和铁块等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更多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成果。教师在最后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为大家讲解实验的原理目的和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很容易使思维陷入单一的模式,这就造成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甚至有时候没办法理解问题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设立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使不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教师可以专门成立物理学习小组,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在每周进行小组汇报,让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也有机会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还可以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
例如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的内容当中,因为不同的能源对于生活的贡献各有不同,并且很多能源并没有被人类所开发和利用,教师可以针对小组合作,布置关于思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能源如何被人们所利用等问题供大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各自对能源发展的看法和意见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观察利用能源的场所,让学生思考如何使新的能源利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发现新的与能源有关的知识,触发学生的思考。
综上所述,关于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这一任务依然较为艰巨。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责,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开展实验教学的模式,在课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法,全方位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通过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必将为初中物理教学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魏广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9)
[2] 李启国.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