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103-01
新课程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自我”为核心的人格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他们主动性参与,强化他们积极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前提供一些昆虫放在花盆下面,课上搬开花盆, 昆虫很快爬走了。
提出问题:看现象,学生很兴奋,让他们产生很多疑问,所以他们很踊跃地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引导确定所要研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響(昆虫为什么很快爬走了)。
收集信息:教师事先查找资料.分发给学生在课堂阅读以获取相关的信息,因为初一新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手头的工具等限制,多数学生不能短时间内胜任这方面工作。
作出假设:学生的假设多种多样,教师引导他们对不合理的假设进行质疑、排除,选定这个假设: 昆虫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昆虫的生活。
设计实验方案:掌握设计实验方案的技能是初中实验探究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开放性的思考,针对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此时,他们设计的方案不科学的地方很多,有些甚至不懂得如何着手。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不只是选正确的,只要有普遍性,即使是错的,也是很好的错误示范),由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质疑,通过学生自己提出方案,以及经过学生自己质疑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中领悟一些技能,这比教师一一交待的要好上几百倍。最后教师演示实验方案,并且点明、强调实验设计的两大要素:设计对照组、控制变量。学生模仿老师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利用该案例展示了实验探究法的七个步骤,全过程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全面体现实验法的七个步骤,做到心中有数,该活动用两个课时。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活动简单,可操作性强,让学生作一次“练兵”。
创设情景:春天是大数作物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春天播下去的种子容易长成幼苗。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确定要研究的是水分、温度、空气。作出假设:放手让学生做出假设,现在他们的假设会比较合理,教师确定所要研究的是温度、水分.、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案:课堂上完成方案设计,选几组汇报,其他组点评,最终得出几个比较好的方案,学生课下进行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该实验可操作性强,各小组都能落实,强调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课堂交流:第二课时,学生激动地带着实验结果。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接受其他小组质疑。经过实践,学生能够指出其他小组设计的优缺点,也能帮助解释为什么有的小组实验不成功,我们欣喜地发现,对于如何设置对照控制变量,这时学生已有良好的意识,他们的实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本阶段开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仍主导研究的方向,因为研究方向一致,做的事情一样,每个人都能有感而发,全班讨论起来会热烈、实在、有内容,而且在同一件事上,有的小组在这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的则在另一方面考虑的更加周到,汇报交流时,可以相互参考、补充、启发、相互之间受益匪浅.这次练兵后学生已接近胸有成竹的境界了。
《检测不同环境的细菌和真菌》该活动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可让学生进行一次真正的自主实验探究。创设情进境: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些,哪种环境中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不像第一个活动那么茫然,他们的问题和假设都比较合理,学生作出的假设主要有赃手、硬币、讲桌、书本等。
让学生自己选定一种假设,马上设计实验方案,并将他们需要老师帮忙提供的材料用具写出来,第二天将方案提交给老师,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与学生交流,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整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中学生会懂得为什么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不同环境中细菌或真菌的存在情况,属于单因素比较,除了采集地点是变量外,进行微生物培养需要温度、湿度、空气、营养等要保持一致。学生还会体会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该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实验步骤,许多学生做得很完美,并且有许多独到见解,遇到问题,也能够自己解决。该实验结束后,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开展实验探究学习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和动手实践。
③利用先扬后抑的办法,在赞扬的同时指出需用改进的地方。说话时,不轻易用否定词,必要时可以把否定语气变为疑问语气,供大家共同探讨。因为评课只是各抒己见,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不能把话说得太绝。
评课的艺术远不止这些,愿大家在平时的实践中多探讨和总结,愿评课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 《走进高中新课程》[R]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宗年。《有效教学操作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新课程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自我”为核心的人格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他们主动性参与,强化他们积极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前提供一些昆虫放在花盆下面,课上搬开花盆, 昆虫很快爬走了。
提出问题:看现象,学生很兴奋,让他们产生很多疑问,所以他们很踊跃地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引导确定所要研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響(昆虫为什么很快爬走了)。
收集信息:教师事先查找资料.分发给学生在课堂阅读以获取相关的信息,因为初一新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手头的工具等限制,多数学生不能短时间内胜任这方面工作。
作出假设:学生的假设多种多样,教师引导他们对不合理的假设进行质疑、排除,选定这个假设: 昆虫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昆虫的生活。
设计实验方案:掌握设计实验方案的技能是初中实验探究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开放性的思考,针对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此时,他们设计的方案不科学的地方很多,有些甚至不懂得如何着手。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不只是选正确的,只要有普遍性,即使是错的,也是很好的错误示范),由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质疑,通过学生自己提出方案,以及经过学生自己质疑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中领悟一些技能,这比教师一一交待的要好上几百倍。最后教师演示实验方案,并且点明、强调实验设计的两大要素:设计对照组、控制变量。学生模仿老师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利用该案例展示了实验探究法的七个步骤,全过程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全面体现实验法的七个步骤,做到心中有数,该活动用两个课时。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活动简单,可操作性强,让学生作一次“练兵”。
创设情景:春天是大数作物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春天播下去的种子容易长成幼苗。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确定要研究的是水分、温度、空气。作出假设:放手让学生做出假设,现在他们的假设会比较合理,教师确定所要研究的是温度、水分.、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案:课堂上完成方案设计,选几组汇报,其他组点评,最终得出几个比较好的方案,学生课下进行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该实验可操作性强,各小组都能落实,强调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课堂交流:第二课时,学生激动地带着实验结果。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接受其他小组质疑。经过实践,学生能够指出其他小组设计的优缺点,也能帮助解释为什么有的小组实验不成功,我们欣喜地发现,对于如何设置对照控制变量,这时学生已有良好的意识,他们的实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本阶段开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仍主导研究的方向,因为研究方向一致,做的事情一样,每个人都能有感而发,全班讨论起来会热烈、实在、有内容,而且在同一件事上,有的小组在这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的则在另一方面考虑的更加周到,汇报交流时,可以相互参考、补充、启发、相互之间受益匪浅.这次练兵后学生已接近胸有成竹的境界了。
《检测不同环境的细菌和真菌》该活动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可让学生进行一次真正的自主实验探究。创设情进境: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些,哪种环境中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不像第一个活动那么茫然,他们的问题和假设都比较合理,学生作出的假设主要有赃手、硬币、讲桌、书本等。
让学生自己选定一种假设,马上设计实验方案,并将他们需要老师帮忙提供的材料用具写出来,第二天将方案提交给老师,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与学生交流,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整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中学生会懂得为什么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不同环境中细菌或真菌的存在情况,属于单因素比较,除了采集地点是变量外,进行微生物培养需要温度、湿度、空气、营养等要保持一致。学生还会体会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该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实验步骤,许多学生做得很完美,并且有许多独到见解,遇到问题,也能够自己解决。该实验结束后,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开展实验探究学习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和动手实践。
③利用先扬后抑的办法,在赞扬的同时指出需用改进的地方。说话时,不轻易用否定词,必要时可以把否定语气变为疑问语气,供大家共同探讨。因为评课只是各抒己见,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不能把话说得太绝。
评课的艺术远不止这些,愿大家在平时的实践中多探讨和总结,愿评课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 《走进高中新课程》[R]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宗年。《有效教学操作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