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地理实践力的概念,具体的课程目标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本文聚焦于人文地理的“活动教学”策略研究,以“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通过利用乡土地理资料来创设各种类型的探究活动,达成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实 践力;乡土地理;人文地理;创设活动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达成。地理实践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地理实践力的定义
新课标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可以看出,地理实践力既包括内隐的“意志品质”也包括外显的“行动能力”。内涵品质是指:积极行动的意识;从实践中获得基本感知,借助感知推断事实,实事求是论证的习惯;关注生活,喜欢调查研究的习惯。这样的意识、态度、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在大量实践体验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积淀并内化为性格一部分的隐性的素质。地理学培养的内在品质主要包括安全意识;热爱、欣赏、感恩、敬畏等情感;好奇、激情、质疑、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对于“行动能力”,新课标还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归纳如图1)
图1 地理实践力含义
新课标将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并作出质量描述。从最低要求来看,学生在必修2的学习中,要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開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强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强调能够“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强调情感和品质的培养。笔者认为,“地理工具”既包括指南针、GPS机、各种测量仪、试验器皿等实物工具,亦包括电子地图、统计软件、搜索引擎等各类电子信息软件。最后,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制图和展示,都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相关的事实、科学图表和其他资料创设问题,也属于地理实践活动。
二、利用乡土地理创设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本文的乡土地理指的是本市的地理情况。乡土地理资料具备本土性,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亲切、真实、熟悉感。以此创设活动,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培养地理实践力作好情感铺垫。
人文地理(必修2)内容涉及到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与环境等六大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如果用乡土例子作为活动探究的对象和材料,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更能体现学习与实际相联系,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人文地理活动教学的开展促地理实践力培养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乡土地理创设相关的活动来培养地理实践力。这些活动形式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绘制图表和地图,讨论完成问题,设计和实施调查活动,进行参观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等等。
1.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笔者常搜集本市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等资料创设情境。例如,在讲“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创设问题情境:“你知道中山市的现在常住人口总数吗?”“你知道中山市常住人口里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分别有多少?”“你知道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每年增长的人口数量吗?”“你认为中山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在引出新课的同时,也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又如,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时,采用中山市政府吸引人才举措的材料创设问题:“外来人口为什么迁入中山?”引起让学生思考中山有什么优势条件吸引人口迁入?
2.创设课前活动,综合培养地理实践力
课堂上教师创设根据相关的材料进行合作探究的活动,也属于地理实践活动。不过这样的活动对实践力的培养还不够全面。如果把资料的收集也变成学生的活动,这样就更能综合地培养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创设一些活动,视情况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开展。例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课前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活动:你知道中山的最近三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吗?请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中山市的人口的相关资料,并绘制统计图表,在课堂上展示探究活动成果。
这样的探究活动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小组里会推选出一位领导、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为小组长,作为这次活动的负责人。这能培养小组长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对于其他组员同学来说,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能够听取别人意见接受不同想法的品质。大家集思广益,相互讨论得出这次活动的具体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
①先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知道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确定需要收集的资料范围。
②收集中山近几十年的人口数量资料。
③整理资料,利用excel等统计工具输入数据并利用统计图表的功能绘制出人口数量的变化图。
④相互讨论分析中山市最近三十年的人口的增长情况。
⑤制作PPT展示。
图2 课前探究活动的实施流程图
接着,小组内组员间通过自荐、相互推荐或小组长的任命来分配任务。比较擅长收集资料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对统计工具熟悉的学生负责统计数据和绘制图表,擅长PPT制作的同学负责制作PPT,演讲和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负责演示和讲解。 即使很多同学一开始不知如何进行探究,但是他们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包括老师的指导和组员的帮助),就说明他的地理实践力得到了提升。同时,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料、借助相关的地理工具、绘制图表,相互讨论、思维碰撞,表演解答,学生的各种行动能力得到了综合的锻炼和提升,他们好奇、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得到了彰显。
3.创设课后活动,联系实际练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地理知识后,为了检验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创设相关的活动。例如,讲到20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活动: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了解他们两代人各生了几个小孩,有多少个存活下来,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并完成下表和归纳原因。
每个同学都要进行,完成后交地理科代表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这两代人生育小孩的平均出生数、平均死亡数、平均存活率。
此活动设计目的在于了解建国后计划生育前、计划生育后至今两个时期,中山市人口出生和死亡的情况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通过学生自己家庭的例子更能验证书本所说内容,让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无穷乐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提问和归纳,从而提高他们設问和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增强家庭情感,也让学生更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家乡,增强家国情怀。
4.开展社会调查
新课标提出学生能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面对真实的社会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研究问题。通过设计问卷、采访、访谈、入户调研等社会调查的方法,客观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现象的规律。调查素养的提升表现在有能力设计访谈提纲,能够通过问卷的结果分析出区域差异,能够通过分析认识社会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规划建议,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学完“人口的空间变化”后,笔者创设了一个社会调查活动:调查中山市的人口迁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先确定开展步骤,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定出社会调查的流程,如图3。
图3 开展社会调查流程图
开展社会调查是难度比较高的地理实践活动,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教师指导。正因为社会调查对学生的行动能力要求较高,这样才更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5.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思维导图层层发散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正因为思维导图具备这样的特点,能够绘制思维导图也是现代人类的重要能力。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也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体现。图4是学生在学习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学生毕竟是初学者,图文并茂方面做得还不够,线条做得不够流畅,但是将知识的层次显示出来了,他们的绘图能力还是有了提升。
图4 学生绘制的中山市人口变化的思维导图
四、结语
地理实践力包含内容十分丰富,是新时代“四有新人”的必备能力。我们地理教师只有多想办法,尽量结合乡土地理在教学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自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京燕.论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途径(连载一)[J].地理教育,2017(4):5.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黄榕青,陈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探究——基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例[J].地理教育,2017(6):11.
【关键词】地理实 践力;乡土地理;人文地理;创设活动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达成。地理实践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地理实践力的定义
新课标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可以看出,地理实践力既包括内隐的“意志品质”也包括外显的“行动能力”。内涵品质是指:积极行动的意识;从实践中获得基本感知,借助感知推断事实,实事求是论证的习惯;关注生活,喜欢调查研究的习惯。这样的意识、态度、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在大量实践体验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积淀并内化为性格一部分的隐性的素质。地理学培养的内在品质主要包括安全意识;热爱、欣赏、感恩、敬畏等情感;好奇、激情、质疑、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对于“行动能力”,新课标还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归纳如图1)
图1 地理实践力含义
新课标将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并作出质量描述。从最低要求来看,学生在必修2的学习中,要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開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强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强调能够“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强调情感和品质的培养。笔者认为,“地理工具”既包括指南针、GPS机、各种测量仪、试验器皿等实物工具,亦包括电子地图、统计软件、搜索引擎等各类电子信息软件。最后,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制图和展示,都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相关的事实、科学图表和其他资料创设问题,也属于地理实践活动。
二、利用乡土地理创设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本文的乡土地理指的是本市的地理情况。乡土地理资料具备本土性,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亲切、真实、熟悉感。以此创设活动,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培养地理实践力作好情感铺垫。
人文地理(必修2)内容涉及到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与环境等六大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如果用乡土例子作为活动探究的对象和材料,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更能体现学习与实际相联系,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人文地理活动教学的开展促地理实践力培养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乡土地理创设相关的活动来培养地理实践力。这些活动形式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绘制图表和地图,讨论完成问题,设计和实施调查活动,进行参观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等等。
1.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笔者常搜集本市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等资料创设情境。例如,在讲“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创设问题情境:“你知道中山市的现在常住人口总数吗?”“你知道中山市常住人口里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分别有多少?”“你知道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每年增长的人口数量吗?”“你认为中山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在引出新课的同时,也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又如,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时,采用中山市政府吸引人才举措的材料创设问题:“外来人口为什么迁入中山?”引起让学生思考中山有什么优势条件吸引人口迁入?
2.创设课前活动,综合培养地理实践力
课堂上教师创设根据相关的材料进行合作探究的活动,也属于地理实践活动。不过这样的活动对实践力的培养还不够全面。如果把资料的收集也变成学生的活动,这样就更能综合地培养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创设一些活动,视情况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开展。例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课前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活动:你知道中山的最近三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吗?请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中山市的人口的相关资料,并绘制统计图表,在课堂上展示探究活动成果。
这样的探究活动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小组里会推选出一位领导、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为小组长,作为这次活动的负责人。这能培养小组长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对于其他组员同学来说,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能够听取别人意见接受不同想法的品质。大家集思广益,相互讨论得出这次活动的具体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
①先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知道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确定需要收集的资料范围。
②收集中山近几十年的人口数量资料。
③整理资料,利用excel等统计工具输入数据并利用统计图表的功能绘制出人口数量的变化图。
④相互讨论分析中山市最近三十年的人口的增长情况。
⑤制作PPT展示。
图2 课前探究活动的实施流程图
接着,小组内组员间通过自荐、相互推荐或小组长的任命来分配任务。比较擅长收集资料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对统计工具熟悉的学生负责统计数据和绘制图表,擅长PPT制作的同学负责制作PPT,演讲和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负责演示和讲解。 即使很多同学一开始不知如何进行探究,但是他们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包括老师的指导和组员的帮助),就说明他的地理实践力得到了提升。同时,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料、借助相关的地理工具、绘制图表,相互讨论、思维碰撞,表演解答,学生的各种行动能力得到了综合的锻炼和提升,他们好奇、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得到了彰显。
3.创设课后活动,联系实际练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地理知识后,为了检验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创设相关的活动。例如,讲到20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活动: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了解他们两代人各生了几个小孩,有多少个存活下来,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并完成下表和归纳原因。
每个同学都要进行,完成后交地理科代表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这两代人生育小孩的平均出生数、平均死亡数、平均存活率。
此活动设计目的在于了解建国后计划生育前、计划生育后至今两个时期,中山市人口出生和死亡的情况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通过学生自己家庭的例子更能验证书本所说内容,让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无穷乐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提问和归纳,从而提高他们設问和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增强家庭情感,也让学生更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家乡,增强家国情怀。
4.开展社会调查
新课标提出学生能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面对真实的社会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研究问题。通过设计问卷、采访、访谈、入户调研等社会调查的方法,客观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现象的规律。调查素养的提升表现在有能力设计访谈提纲,能够通过问卷的结果分析出区域差异,能够通过分析认识社会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规划建议,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学完“人口的空间变化”后,笔者创设了一个社会调查活动:调查中山市的人口迁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先确定开展步骤,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定出社会调查的流程,如图3。
图3 开展社会调查流程图
开展社会调查是难度比较高的地理实践活动,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教师指导。正因为社会调查对学生的行动能力要求较高,这样才更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5.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思维导图层层发散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正因为思维导图具备这样的特点,能够绘制思维导图也是现代人类的重要能力。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也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体现。图4是学生在学习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学生毕竟是初学者,图文并茂方面做得还不够,线条做得不够流畅,但是将知识的层次显示出来了,他们的绘图能力还是有了提升。
图4 学生绘制的中山市人口变化的思维导图
四、结语
地理实践力包含内容十分丰富,是新时代“四有新人”的必备能力。我们地理教师只有多想办法,尽量结合乡土地理在教学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自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京燕.论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途径(连载一)[J].地理教育,2017(4):5.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黄榕青,陈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探究——基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例[J].地理教育,201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