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一门新课程开发的成功样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戏曲进课堂是目前教育大背景下的有益尝试。何夏寿老师的民间戏曲课是新课程开发的一个成功样本,有其特别的引领意义和教学价值,具体表现为为课程意识定性定量、为文本阅读定质定序、为语用功能定向定效、为戏曲特色定位定效。
  [关键词]课程开发 民间戏曲 样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06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为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提出了前行的航向,确立了前进的灯塔。2015年11月13日下午,著名特级教师何夏寿同志的一堂民间戏曲课,引爆了“‘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观摩会”三千多位教师参与的会场。因为人们惊喜地发现这才是一个新课程开发的成功样本。
  何夏寿老师有志于小学语文民间文学课程开发,并已为之奋斗了好几年。他的“民间歌谣课”曾教遍大江南北,获得过如潮的好评。接着,他又开发了“民间童话课”“民间故事课”,同样获得很大的成功。这次,推出的“民间戏曲课”又令师生倾倒。在之后的课改征程上,他还将有“民间谜语”“民间谚语”等多种多样的尝试,力求小学语文民间文学课程的系列化、完整化。显然,这将为小学语文界提供一个很具价值的新课程开发样本。
  小学语文民间文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精准且前卫的。首先,它诞生于我国城市化运动的进程之中。人们进入城市生活,重要的一条是必须让他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民间文学总是与“乡愁”特别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小学语文民间文学课程的开发,可以让我们的后代永远不忘乡愁,不至于淡化了乡土情怀。其次,乡土又是童年最宝贵的记忆,而民间文学本来就是儿童的恩物。每个生命呱呱坠地之后最早听到的便是母亲的摇篮曲,祖辈为他们唱过的儿童歌谣,讲过的儿童故事。这些文学恩物从此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生受用的种子。其三,文学历来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学更是文学大家族中最贴近儿童心灵的部分。所以,你无论从那一方面看,民间文学都应当是小学语文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
  何夏寿老师的民间戏曲课无疑是其民间文学课程中十分靓丽的一课。这是因为它在当下课程开发颇多扑朔迷离的情势下,有其特别的引领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为课程意识定性定量
  拓展性课程的开发首先在于对课程意识要有正确的定性和定量。所谓定性,就是课程的构建必须紧紧抓住提示学生“核心素养”这个育人主轴,不可为徒求形式而任选内容。民间戏曲课程的开设不是以单一的娱乐活动去博得孩子开心,而是关乎记住乡愁、提升童年情怀的大事。这无疑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根本的联系。所谓定量,就是对民间戏曲丰富内容的选择,也必须从各地的乡土实际出发。显然,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何夏寿老师首选本地的越剧,而且瞄准了家乡上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施教地区杭州的《白蛇传》,自有它特定的含义。正是这些戏曲儿童自幼就耳濡目染,自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二、为文本阅读定质定序
  民间文学课程的建构首先是作为语文的拓展课程而设计的。文本的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活动。因此,何夏寿老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牢牢抓住节选的戏曲剧本作为阅读文本,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民间戏曲课的教学本体。其次,为了保证戏曲剧本阅能力的提升,教师严格规定了科学的教学程序: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剧本中的难解词语,如“这厢有礼”“妙哉高论”“二八”等;二是让学生认识剧本体裁的特点,如“对白”“独白”“场”“唱辞”“提示”等;三是让学生反复自读,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所有这些,都高度瞄准了学生对戏曲剧本的认识理解,提示阅读感受这个基本点。
  三、为语用功能定向定效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开发指向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何夏寿老师的课堂里,虽然是民间戏曲课,也一样注重于语用。这里除识字学词、朗读理解、认识体裁之外,更安排了学生尝试改编唱词的写作应用。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学为中心的助学教学设计,实现了对剧本读、写并用的全方位训练,为语文课程语用功能的学习确定了方向、确保了成效。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使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拓展性设计中不失其定向、定效的功能。
  四、为戏曲特色定位定效
  戏剧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融入语文教育不是新事,只是近年来有所淡化。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让戏剧、戏曲进校园、进课程。在民间戏曲的新课程开发中,教师既关注语文课程应有属性的保证落实,但又不丢失戏曲特色,以培养儿童对民间戏曲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何夏寿老师以其圆润的唱腔和抑扬的音调两次示范演唱,唤醒了儿童对民间戏曲曾经有过的或浅或深的记忆,重燃对民间戏曲的激情。特别是第二次演唱,教师定点在学生创编的一段十字句唱词中,既体现了对儿童创编歌词的鼓励,同时也在接近课堂尾声时把民间戏曲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一次又一次激起了全场如潮的掌声。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涉及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目标。而在传说的语文教学疆域里,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只抓住了与应试相关的部分而疏忽了其他方面。蔡元培曾经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要让语文课程回归自然、连通生活、展示个性,就不能没有民间文学的经典性,就不可缺失了民间戏曲这个童年恩物。它是人生永远的风景,定格在我们每个人记忆的时空坐标里。现在该是让它们回家的时候了!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儿童诗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体会诗意、诗情、诗趣、诗味。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诗歌的情感线索,让学生朗读、想象、表达、创作,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这样就会使诗歌课堂教学如散文一般行云流水,让人余味无穷。  [关键词]儿童诗 散文 诗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4  教学案例  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内容是《一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语用的“窄化”和“泛化”等现象日渐突出。教学《螳螂捕蝉》一文,要根据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表达密码,从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文章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案例 语用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在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教师从情境创设、阅读指导和课堂训练等角度展开教学创新设计,引发学生展开多种自主学习活动,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功历练了学生多种语文素养,极大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维生素C的故事;高效課堂;语文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77-01  《维生素C的故事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的故事:小英因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偶然的演讲使她不得不面对同学们的目光,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小英鼓励的掌声;从此,小英以微笑面对生活,变得自信开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真切的关怀。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紧扣文眼“掌声”,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及细节描写,采用对比品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流程】  一、探寻“掌
教学目标  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的意思;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明白种树和找朋友之间的联系;体验文中小熊的情感变化,明白创建美好的生态环境、可爱的绿色家园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本文分为两部分,关键在于两个字:一是“荒”,即种树前的荒凉;二
语文教学中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  教师是开发文本读写价值的真正实践者。关于读写结合,当下许多教师已经在精读课文中进行了很好的探究和实践,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也是很大的。只是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不同于
[摘 要]:“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它往往被简单地作为练习指导来处理,其内涵与亮点都无法显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语文园地”融入单元整组教学中,注意教学的前勾后联,明确每道题的出题意图;细读整组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单元教学,分散园地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文园地 整组教学 整合
[摘 要]陈凤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对当下的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特别是起始学期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在识字教学上,基于学情证据,体现精准教学的追求;在情境的创设上,体现第一学段的游戏精神;在写字教学上从严要求,体现指导设计形象生动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乐于学习,体会到语文学习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第一学段 实录 评析  [中图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它关注了诗歌的音律节奏,把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诵读传达出来作为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古诗《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第三学段诗歌诵读有效性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师:最近,我听了一首歌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受感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细听听,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
[摘 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以语文核心素养来观照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这一条线贯穿始终;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着力点,同时结合课文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这样的课堂不仅“得言”“得意”,更“育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