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
教师是开发文本读写价值的真正实践者。关于读写结合,当下许多教师已经在精读课文中进行了很好的探究和实践,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也是很大的。只是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在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等方面所能依靠的辅助资料比精读课文少很多。因此,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感以及独立开发教材的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略读课文、选读课文,教师要完完全全沉浸在文本中,在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等方面都要“细嚼慢咽”,在细读中把握文本特质,发现文本语言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
那么,如何在略读、选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设计写作训练,做到读写融通,共同提高呢?除了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之外,笔者认为,关键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在品读中把握语言的特点
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一句话,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读写结合的最大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读和写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点,即相同的语言特点。所以要写得其法,首先得发现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
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趵突泉》的语言就非常有特色。作者连用了一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来呈现小泉的动态美。在品读这句“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时,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是一种比喻修辞。紧接着,我抓住“摇动”“挤上来”这些体现动作的词语来让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断地从朗读中感受小泉的那种动感。
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牧场之国》描绘的景象似乎就是《天堂》的文字再现,能让我们沉浸于宁静安谧的异国风光中。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时,我以“牛群吃草”这个片段作为重点切入,在“牛群吃草非常的专注,有时站立不动,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这句话中,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专注”“思考”“贵妇人”“家长”“尊严”这几个明显带有拟人色彩的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出牛儿的悠闲自在。接着,我再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写法的句子进行略读。很快,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找到了这篇文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二、联系生活,激发想象
生活是文本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最根本来自于生活。《趵突泉》结尾的省略号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作者似乎在暗示,小泉的这种活泼的姿态还不胜枚举呢!这也是学生可以想象发挥的空白处。此时,让学生思考:除了刚才这些,小泉还会怎么样呢?还会有哪些动作呢?学生就会从动作这个方面去思考接下去该怎么写。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螺丝钉,学生看着图片,想象着生活中出现过的情景,原本空洞的思维一下子豁然开朗,再结合他们自己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小泉许多有趣的姿态。
含蓄美向来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山水画讲究留白,书法重视飞白,音乐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精彩的文章也常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值得我们读者去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思考。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白,在调动学生知识、情感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当时的环境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把文本的感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写得特别有新意、有个性。有学生这样写道:
“父亲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冲进了雨里。暴风雨刀子般抽打着他的身子,他似乎浑然不觉,他依然紧紧抓着铁锨大步朝前迈去。通向菜园的小路越来越泥泞,就在那小路口,他一个趔趄,摔倒在小路边,岩石划破了他的腿肚子,拉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雨水和泥泞混合着流下来,他挣扎着起身,朝着菜园的方向走去……”
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再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它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达到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并运用。这不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三、在评价反思中提升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堂评价不能游离于教学活动本身而存在。学生练笔后,教师的及时评价也是读写结合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把握和理解,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进程。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更好地修改自己的语言,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在教学《牧场之国》时,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在练笔中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甚至运用了许多的四字词语。但是我建议学生把拟人的情态写得再具体一点,比如动作、神态等可以再细腻地描写一下。在我的不断启发下,许多学生凝固的思维纷纷被打开,有学生这样写道:
“运河之间的绿色草地上,两百多种美丽的郁金香铺天盖地,如同一位位仙女,在丝绒般的绿草地上欢快地舞蹈。粉色的郁金香穿着美丽的公主裙在不停地展示自己,红色的郁金香害羞极了,躲在一旁轻轻地摇曳着。从上往下俯视,就像一片美丽的花海。”
“在牧场的中心,有一片五彩缤纷的花园。里面的郁金香真美啊,美得像亭亭玉立的姑娘;郁金香真多啊,多得如天上的点点繁星;郁金香真香啊,香得引来了一群群小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在铺天盖地的花海里,无数朵姹紫嫣红的郁金香争奇斗艳,婀娜多姿,让人在这繁花似锦的花海中陶醉。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
再如,在教学《趵突泉》时,有一个学生写道:“小泉像一枚枚螺丝钉,慢慢悠悠地从底部伸上来,那优雅的姿态令人无比陶醉。”我说:“伸”字是不是可以换个词更好?这个学生改用了“旋转”,我觉得更能体现出那种动感;还有学生说用“探”字,拟人化的写法更能体现出一种活泼的情趣。
在我的启发下,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评价反思中生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小泉有了自己新的想法。我提示说:除了把小泉比作螺丝钉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形态呢?有学生就写道:“远远望去,就像从泉眼里跳出一颗颗洁白的珍珠,晶莹剔透。”一个“跳”字让小泉的美更富有动感了,还把它比作了洁白无瑕的珍珠,十分生动。更有学生写道:“小泉像一头头可爱的小猪,卷着尾巴摇头晃脑地拱上来!”一个“拱”字可见学生已经对小泉活泼的形态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摇头晃脑”呢,可见他们的想象是多么富有情趣。通过不断地反思,学生的语言一次比一次有个性,一次比一次精练,尤其这个“拱”字,真是写出了他们对小泉的那种深深的喜爱之情。
在不断的评价反思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受到碰撞,迸发出许许多多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在这种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让语言更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意识,也在语言运用中习得了如何更好地遣词造句的方法。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于开发略读和选读课文读写结合的价值方面的一点探究和想法。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寻觅一个最佳的“写”的落脚点,创造性地让学生同文本语言亲密地接触,让学生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语言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做进一步的理解,更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更加琴瑟和谐。
(责编刘宇帆)
教师是开发文本读写价值的真正实践者。关于读写结合,当下许多教师已经在精读课文中进行了很好的探究和实践,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也是很大的。只是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在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等方面所能依靠的辅助资料比精读课文少很多。因此,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感以及独立开发教材的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略读课文、选读课文,教师要完完全全沉浸在文本中,在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等方面都要“细嚼慢咽”,在细读中把握文本特质,发现文本语言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
那么,如何在略读、选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设计写作训练,做到读写融通,共同提高呢?除了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之外,笔者认为,关键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在品读中把握语言的特点
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一句话,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读写结合的最大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读和写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点,即相同的语言特点。所以要写得其法,首先得发现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
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趵突泉》的语言就非常有特色。作者连用了一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来呈现小泉的动态美。在品读这句“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时,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是一种比喻修辞。紧接着,我抓住“摇动”“挤上来”这些体现动作的词语来让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断地从朗读中感受小泉的那种动感。
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牧场之国》描绘的景象似乎就是《天堂》的文字再现,能让我们沉浸于宁静安谧的异国风光中。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教学时,我以“牛群吃草”这个片段作为重点切入,在“牛群吃草非常的专注,有时站立不动,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这句话中,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专注”“思考”“贵妇人”“家长”“尊严”这几个明显带有拟人色彩的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出牛儿的悠闲自在。接着,我再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写法的句子进行略读。很快,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找到了这篇文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二、联系生活,激发想象
生活是文本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最根本来自于生活。《趵突泉》结尾的省略号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作者似乎在暗示,小泉的这种活泼的姿态还不胜枚举呢!这也是学生可以想象发挥的空白处。此时,让学生思考:除了刚才这些,小泉还会怎么样呢?还会有哪些动作呢?学生就会从动作这个方面去思考接下去该怎么写。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螺丝钉,学生看着图片,想象着生活中出现过的情景,原本空洞的思维一下子豁然开朗,再结合他们自己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小泉许多有趣的姿态。
含蓄美向来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山水画讲究留白,书法重视飞白,音乐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精彩的文章也常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值得我们读者去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思考。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白,在调动学生知识、情感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当时的环境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把文本的感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写得特别有新意、有个性。有学生这样写道:
“父亲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冲进了雨里。暴风雨刀子般抽打着他的身子,他似乎浑然不觉,他依然紧紧抓着铁锨大步朝前迈去。通向菜园的小路越来越泥泞,就在那小路口,他一个趔趄,摔倒在小路边,岩石划破了他的腿肚子,拉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雨水和泥泞混合着流下来,他挣扎着起身,朝着菜园的方向走去……”
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再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它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达到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并运用。这不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三、在评价反思中提升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堂评价不能游离于教学活动本身而存在。学生练笔后,教师的及时评价也是读写结合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把握和理解,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进程。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更好地修改自己的语言,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在教学《牧场之国》时,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在练笔中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甚至运用了许多的四字词语。但是我建议学生把拟人的情态写得再具体一点,比如动作、神态等可以再细腻地描写一下。在我的不断启发下,许多学生凝固的思维纷纷被打开,有学生这样写道:
“运河之间的绿色草地上,两百多种美丽的郁金香铺天盖地,如同一位位仙女,在丝绒般的绿草地上欢快地舞蹈。粉色的郁金香穿着美丽的公主裙在不停地展示自己,红色的郁金香害羞极了,躲在一旁轻轻地摇曳着。从上往下俯视,就像一片美丽的花海。”
“在牧场的中心,有一片五彩缤纷的花园。里面的郁金香真美啊,美得像亭亭玉立的姑娘;郁金香真多啊,多得如天上的点点繁星;郁金香真香啊,香得引来了一群群小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在铺天盖地的花海里,无数朵姹紫嫣红的郁金香争奇斗艳,婀娜多姿,让人在这繁花似锦的花海中陶醉。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
再如,在教学《趵突泉》时,有一个学生写道:“小泉像一枚枚螺丝钉,慢慢悠悠地从底部伸上来,那优雅的姿态令人无比陶醉。”我说:“伸”字是不是可以换个词更好?这个学生改用了“旋转”,我觉得更能体现出那种动感;还有学生说用“探”字,拟人化的写法更能体现出一种活泼的情趣。
在我的启发下,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评价反思中生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小泉有了自己新的想法。我提示说:除了把小泉比作螺丝钉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形态呢?有学生就写道:“远远望去,就像从泉眼里跳出一颗颗洁白的珍珠,晶莹剔透。”一个“跳”字让小泉的美更富有动感了,还把它比作了洁白无瑕的珍珠,十分生动。更有学生写道:“小泉像一头头可爱的小猪,卷着尾巴摇头晃脑地拱上来!”一个“拱”字可见学生已经对小泉活泼的形态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摇头晃脑”呢,可见他们的想象是多么富有情趣。通过不断地反思,学生的语言一次比一次有个性,一次比一次精练,尤其这个“拱”字,真是写出了他们对小泉的那种深深的喜爱之情。
在不断的评价反思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受到碰撞,迸发出许许多多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在这种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让语言更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意识,也在语言运用中习得了如何更好地遣词造句的方法。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于开发略读和选读课文读写结合的价值方面的一点探究和想法。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寻觅一个最佳的“写”的落脚点,创造性地让学生同文本语言亲密地接触,让学生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语言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做进一步的理解,更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更加琴瑟和谐。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