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的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效果,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要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备课理念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的互动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有效的创造性活动,确保上课时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是“搞花架子”,虽然增加了学生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机会,但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毫无悬念地展开的,而不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出现的。二是“穿新鞋,走老路”,某些课堂上老师的开放度很大,学生有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但老师却担心被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一些问题难住,无法应对,于是又回到原路上来。很明显,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是新课程所不希望的。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并不应当只表现为学生热热闹闹的说、做等形式上,而应当表现在思维上,一节课下来学生能主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问题、思辩、交流达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尽管学生可能没有动手操作、没有热闹的讨论场面,但学生能通过积极的思考参与到学習中去,这节课的效率才发挥到最大。因此备课的侧重点应当是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动起来”?
1、要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教态、语言上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高高在上的这种不对等的地位,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彻底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不良的教学习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2、要娴熟地驾驭课堂。教师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转变,实际上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就是导演”,导演要有能纵观全局的能力。在新课堂中,要做到“引”“发”“疏”“导”步步到位,处理好“放开与收回”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当学生被调动起来时,各种各样的好奇疑问,都是教师很难全面掌握的,因此“把握火候,适时收发”尤为重要。在备课中要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使学生愉悦的学习,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有效的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
3、相信学生,人人都行。要排除“他们能学会吗?能听懂吗?”这种顾虑,坚信“他们能听懂,他们能行”,相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自信,他们才能毫无顾虑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要设计好适合学生的学案,实施“学案教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其终结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基于这一认识 ,“教案”作为教育者的心智成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其好与坏,发言权当在全体学生。“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教学”的实质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学案教学”的重点在于“问题讨论”,而“问题讨论”则更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去问问“为什么”,去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实施“学案教学”呢?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做“自学检测”,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讨论”。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实施“学案教学”时要注意学案要与时俱进,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条。
善于变“死学案”为“活学案”,让学生参与学案设计 ,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教育新理念对教育的呼唤。
三、要重视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问题。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总之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在备课中要围绕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上去研究,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一、要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备课理念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的互动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有效的创造性活动,确保上课时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是“搞花架子”,虽然增加了学生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机会,但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毫无悬念地展开的,而不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出现的。二是“穿新鞋,走老路”,某些课堂上老师的开放度很大,学生有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但老师却担心被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一些问题难住,无法应对,于是又回到原路上来。很明显,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是新课程所不希望的。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并不应当只表现为学生热热闹闹的说、做等形式上,而应当表现在思维上,一节课下来学生能主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问题、思辩、交流达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尽管学生可能没有动手操作、没有热闹的讨论场面,但学生能通过积极的思考参与到学習中去,这节课的效率才发挥到最大。因此备课的侧重点应当是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动起来”?
1、要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教态、语言上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高高在上的这种不对等的地位,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彻底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不良的教学习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2、要娴熟地驾驭课堂。教师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转变,实际上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就是导演”,导演要有能纵观全局的能力。在新课堂中,要做到“引”“发”“疏”“导”步步到位,处理好“放开与收回”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当学生被调动起来时,各种各样的好奇疑问,都是教师很难全面掌握的,因此“把握火候,适时收发”尤为重要。在备课中要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使学生愉悦的学习,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有效的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
3、相信学生,人人都行。要排除“他们能学会吗?能听懂吗?”这种顾虑,坚信“他们能听懂,他们能行”,相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自信,他们才能毫无顾虑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要设计好适合学生的学案,实施“学案教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其终结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基于这一认识 ,“教案”作为教育者的心智成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其好与坏,发言权当在全体学生。“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教学”的实质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学案教学”的重点在于“问题讨论”,而“问题讨论”则更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去问问“为什么”,去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实施“学案教学”呢?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做“自学检测”,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讨论”。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实施“学案教学”时要注意学案要与时俱进,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条。
善于变“死学案”为“活学案”,让学生参与学案设计 ,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教育新理念对教育的呼唤。
三、要重视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问题。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总之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在备课中要围绕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上去研究,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