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自述:]这是一篇我在30年前写的论文,曾发表在1982年教育部编印的内部材料中。这篇论文的题目是《中学生一天一学时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教学程序的实验方案》,刊载于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学校体育科研交流会的论文选编中,并获得大会一等奖。该文是为了落实“扬州会议”精神,由四部委于1979年9月25日统一下达的“关于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精神的通知”中提出“抓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从1979年至1981年我在两所中学进行的每周“两课两操两活动”达到一学时的实证研究。经两个学年的研究,虽是初步的结果,但达到了教育计划规定每天一学时的锻炼时间,切实提高了学生体质的成效。
由于当时打倒“四人帮”后,整个教育系统处于“恢复、整顿”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百废待兴,在学校学年教育计划的作息时间内,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只能达到一课时(50分钟)。现把论文原文正式发表,供广大体育教师同行在落实中央七号文件的阳光体育活动中参考。
近几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专门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提出了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今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知”中又一次提出要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些规定和要求,我们从1979年至1981年进行了确保“两课、两操、两活动”的教育实验,设想在教育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摸索出一条增强学生体质的途径,切实达到一小时的要求。现将实验过程和初步的结果介绍如下:
一、实验的设计
1.实验目的
为保证全体学生每天有一学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真正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在实验过程中摸索出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提高技术、技能的教学程序;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治的锻炼精神。
2.实验对象和时间
1979-1980年,在北京十九中学初一6个班和初二2个班中进行,学生共346人。1980-1981年,在北京阜成路学校初一2个班进行对照实验,2班学生共85人。
3.实验的组织
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我们把法定的“两课、两操、两活动”改为每周四节课和每天一次课间锻炼,每周两次早操。
(1)四节课指每周两节体育课和列入课表的两次课外活动都作为正课列入作息表内,按正课要求进行。每次课必须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教育、教学和锻炼的任务。每次课50分钟,一周共200分钟。
(2)课间锻炼。即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改为课间锻炼。活动内容除广播操外,还要做一套发展身体素质的综合练习(基本上是在原地进行的跑、跳跃、上肢和腰腹力量练习等),这些内容一学期编若干套,定期轮换,每天活动15分钟,一周共90分钟。
(3)每周两次早操,时间为20分钟,内容主要是慢跑、做操和以发展力量素质为主的练习。
4.实验课教材分配
实验课分为三种类型课,其教材比重的大体分配见表1。
5.实验课的教学程序及其主要特点
(1)教学课——分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
● 新授课
①主要特点:侧重教学。
②教学程序
A队列练习(10%)B准备性跑步和练习(10%)C技术教材(60%)D发展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材(10%)E恢复性整理练习(10%)。
● 复习课
①主要特点:技术教学和发展身体并重,要求精讲多练,加强锻炼因素。
②教学程序
A队列和队形变换练习(10%)B准备性慢跑和练习(10%)C复习技术教材(30%)D发展综合素质练习(30%)E恢复性整理活动(20%)。
(2)身体锻炼课
①主要特点:训练因素强,着重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②教学程序
A队列练习(10%)B基本体操(10%)C综合性素质练习(协调→柔韧→速度→力量→耐力)60%D恢复性整理活动(20%)。
(3)竞赛游戏课
①主要特点: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和情绪,检查学生已学的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及时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水平。以比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为主,也可比技术性教材。
②教学程序
A队列评比(14%)B准备性跑步或基本体操评比(6%)C身体素质练习(20%)D竞赛和游戏(50%)E恢复性整理活动(10%)。
二、结果与分析讨论
1.每天一学时的体育锻炼,使全体学生体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经过对十九中学一学年的教学实验,我们对初一年级6个班学生(男124名、女94人,共218人,有效数据占实际人数89.71%)的各项指标测定统计,除女生身高和体重、男生身高,由于其自然发育增长因素提高不显著外,其它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男生各项指标和女生大部分指标T检验都达到0.01,女生其它指标也达到0.05。
同样,在第二学年,阜成路学校初一2个班的对比实验中,也得出与十九中学实验基本相同的结果。从统计中可看出,在15项体质指标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肺活量、定量负荷的台阶实验、血乳酸指标以及速度、耐力和力量、反应灵敏的指标,经T检验,P值分别达到0.01,0.05和接近0.05水平,说明体质水平提高比较明显。
我们认为,每天保证学生平均有近一小时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锻炼活动,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根据体育锻炼练习与休息,疲劳与恢复相互作用的原理,学生的机体在有一定负荷的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能量,在锻炼后能得到超额的补偿恢复作用。学生每天有一学时的体育锻炼,就能促使这种消耗和补偿始终处于不间断交替进行的状态,从而使学生机体内部能量储备越来越多,体质就能日益增强。实验表明,把两操、两活动也都落到课表内的每周有四节,(三节小课、一节大课)每天保证15分钟有一定质量的课间锻炼和每周两次早操,这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2.保证适宜的节奏和负荷
究竟怎样的负荷能促使学生机体的物质代谢加快,能量储备增多呢?我们根据四种类型课的要求,在负荷量安排上采用图1模式。
图1一周安排
从实验结果看来,一周负荷的节奏还是较明显的,就是中小→大→较大→小。我们在观察阜成路学校实验班三次早锻炼时,发现以匀速慢跑,做基本体操和发展力量素质为主的练习为好,负荷量以较大密度和较小强度为宜,学生不会过于疲劳。我们在早锻炼后到第一节课前测定了全班学生心率,平均达到88.58次/分,基本上恢复正常。我们认为,天天有一定量和强度的负荷作用于学生机体,既是渐进负荷,又是适度负荷,大、中、小负荷结合,这大概是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因素。
3.既发展学生的身体,又较好地完成技术教学任务
实验课从一个单元教学出发,按不同类型课的特点,在发展身体和掌握动作技术比重上有所侧重,则能达到两者兼顾的目的。在阜成路学校,尽管跳高、铅球两项教材,对照班起点比实验班高,但经三个单元的教学,实验班比对照班提高幅度大,多数技术教材都能取得类似效果。
采用单元计划安排,四种类型课教学任务比较明确,每周都有一次课评定学生掌握教材情况,教师就能得到反馈信息(学生掌握技术水平)及时用于教学,调整下一周或下单元教学计划,使之更符合教学要求,使教学顺序更趋合理(见图2)。
4.提高肌力和心肺耐力是增强学生体力的基础
实验课要求,不论哪种课必有匀速和各种力量练习,天天练,每次课在队列练习后进行“准备性跑步”,既锻炼耐力,又活动全身。两校实验班学生心肺功能都有明显的提高,肌力也得到增强。
5.不同类型课的教学程序,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调节学生的练习情绪有一定积极作用。
一周四种类型的实验课,在内容、组织方法和负荷量的安排上,皆有各自特点。这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练习内容多样,组织形式多变,又采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不仅吸引学生兴趣,又使学生能了解自己体能进展情况,则学生的练习自觉性、主动性就高涨。
三、几点初步结论
1.落实一小时锻炼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多种的,我们的实验方案只是一种。从两学年的实验初步结果看,完善现行学校体育制度是可能的。把两课、两操、两活动改为每周四节课,两次早操和每天一次大课间锻炼活动,就能确保每天有一学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而且必须固定在课表之内,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与锻炼。
2.每周四节课,可按单元计划的形式,合理安排每次课的内容,比重和教学、锻炼程序。实验证明,只要认真抓,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每一单元教学应看成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体育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的整体。
由于当时打倒“四人帮”后,整个教育系统处于“恢复、整顿”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百废待兴,在学校学年教育计划的作息时间内,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只能达到一课时(50分钟)。现把论文原文正式发表,供广大体育教师同行在落实中央七号文件的阳光体育活动中参考。
近几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专门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提出了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今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知”中又一次提出要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些规定和要求,我们从1979年至1981年进行了确保“两课、两操、两活动”的教育实验,设想在教育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摸索出一条增强学生体质的途径,切实达到一小时的要求。现将实验过程和初步的结果介绍如下:
一、实验的设计
1.实验目的
为保证全体学生每天有一学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真正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在实验过程中摸索出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提高技术、技能的教学程序;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治的锻炼精神。
2.实验对象和时间
1979-1980年,在北京十九中学初一6个班和初二2个班中进行,学生共346人。1980-1981年,在北京阜成路学校初一2个班进行对照实验,2班学生共85人。
3.实验的组织
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我们把法定的“两课、两操、两活动”改为每周四节课和每天一次课间锻炼,每周两次早操。
(1)四节课指每周两节体育课和列入课表的两次课外活动都作为正课列入作息表内,按正课要求进行。每次课必须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教育、教学和锻炼的任务。每次课50分钟,一周共200分钟。
(2)课间锻炼。即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改为课间锻炼。活动内容除广播操外,还要做一套发展身体素质的综合练习(基本上是在原地进行的跑、跳跃、上肢和腰腹力量练习等),这些内容一学期编若干套,定期轮换,每天活动15分钟,一周共90分钟。
(3)每周两次早操,时间为20分钟,内容主要是慢跑、做操和以发展力量素质为主的练习。
4.实验课教材分配
实验课分为三种类型课,其教材比重的大体分配见表1。
5.实验课的教学程序及其主要特点
(1)教学课——分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
● 新授课
①主要特点:侧重教学。
②教学程序
A队列练习(10%)B准备性跑步和练习(10%)C技术教材(60%)D发展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材(10%)E恢复性整理练习(10%)。
● 复习课
①主要特点:技术教学和发展身体并重,要求精讲多练,加强锻炼因素。
②教学程序
A队列和队形变换练习(10%)B准备性慢跑和练习(10%)C复习技术教材(30%)D发展综合素质练习(30%)E恢复性整理活动(20%)。
(2)身体锻炼课
①主要特点:训练因素强,着重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②教学程序
A队列练习(10%)B基本体操(10%)C综合性素质练习(协调→柔韧→速度→力量→耐力)60%D恢复性整理活动(20%)。
(3)竞赛游戏课
①主要特点: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和情绪,检查学生已学的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及时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水平。以比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为主,也可比技术性教材。
②教学程序
A队列评比(14%)B准备性跑步或基本体操评比(6%)C身体素质练习(20%)D竞赛和游戏(50%)E恢复性整理活动(10%)。
二、结果与分析讨论
1.每天一学时的体育锻炼,使全体学生体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经过对十九中学一学年的教学实验,我们对初一年级6个班学生(男124名、女94人,共218人,有效数据占实际人数89.71%)的各项指标测定统计,除女生身高和体重、男生身高,由于其自然发育增长因素提高不显著外,其它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男生各项指标和女生大部分指标T检验都达到0.01,女生其它指标也达到0.05。
同样,在第二学年,阜成路学校初一2个班的对比实验中,也得出与十九中学实验基本相同的结果。从统计中可看出,在15项体质指标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肺活量、定量负荷的台阶实验、血乳酸指标以及速度、耐力和力量、反应灵敏的指标,经T检验,P值分别达到0.01,0.05和接近0.05水平,说明体质水平提高比较明显。
我们认为,每天保证学生平均有近一小时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锻炼活动,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根据体育锻炼练习与休息,疲劳与恢复相互作用的原理,学生的机体在有一定负荷的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能量,在锻炼后能得到超额的补偿恢复作用。学生每天有一学时的体育锻炼,就能促使这种消耗和补偿始终处于不间断交替进行的状态,从而使学生机体内部能量储备越来越多,体质就能日益增强。实验表明,把两操、两活动也都落到课表内的每周有四节,(三节小课、一节大课)每天保证15分钟有一定质量的课间锻炼和每周两次早操,这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2.保证适宜的节奏和负荷
究竟怎样的负荷能促使学生机体的物质代谢加快,能量储备增多呢?我们根据四种类型课的要求,在负荷量安排上采用图1模式。
图1一周安排
从实验结果看来,一周负荷的节奏还是较明显的,就是中小→大→较大→小。我们在观察阜成路学校实验班三次早锻炼时,发现以匀速慢跑,做基本体操和发展力量素质为主的练习为好,负荷量以较大密度和较小强度为宜,学生不会过于疲劳。我们在早锻炼后到第一节课前测定了全班学生心率,平均达到88.58次/分,基本上恢复正常。我们认为,天天有一定量和强度的负荷作用于学生机体,既是渐进负荷,又是适度负荷,大、中、小负荷结合,这大概是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因素。
3.既发展学生的身体,又较好地完成技术教学任务
实验课从一个单元教学出发,按不同类型课的特点,在发展身体和掌握动作技术比重上有所侧重,则能达到两者兼顾的目的。在阜成路学校,尽管跳高、铅球两项教材,对照班起点比实验班高,但经三个单元的教学,实验班比对照班提高幅度大,多数技术教材都能取得类似效果。
采用单元计划安排,四种类型课教学任务比较明确,每周都有一次课评定学生掌握教材情况,教师就能得到反馈信息(学生掌握技术水平)及时用于教学,调整下一周或下单元教学计划,使之更符合教学要求,使教学顺序更趋合理(见图2)。
4.提高肌力和心肺耐力是增强学生体力的基础
实验课要求,不论哪种课必有匀速和各种力量练习,天天练,每次课在队列练习后进行“准备性跑步”,既锻炼耐力,又活动全身。两校实验班学生心肺功能都有明显的提高,肌力也得到增强。
5.不同类型课的教学程序,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调节学生的练习情绪有一定积极作用。
一周四种类型的实验课,在内容、组织方法和负荷量的安排上,皆有各自特点。这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练习内容多样,组织形式多变,又采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不仅吸引学生兴趣,又使学生能了解自己体能进展情况,则学生的练习自觉性、主动性就高涨。
三、几点初步结论
1.落实一小时锻炼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多种的,我们的实验方案只是一种。从两学年的实验初步结果看,完善现行学校体育制度是可能的。把两课、两操、两活动改为每周四节课,两次早操和每天一次大课间锻炼活动,就能确保每天有一学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而且必须固定在课表之内,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与锻炼。
2.每周四节课,可按单元计划的形式,合理安排每次课的内容,比重和教学、锻炼程序。实验证明,只要认真抓,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每一单元教学应看成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体育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