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在初中语文阅读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记叙文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记叙文实际上是一种写人记事的文体,学生需要把握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主线内容,然后再进行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分析。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学生记叙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文章就如何提升初中生记叙文阅读的能力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记叙文;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在实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实际上,学生的文体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教师会为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但是却没有为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文体内容进行精准的判断,甚至会有失分的情况产生。对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生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为学生系统的、全面地讲解记叙文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和各个要素,让学生从这些基本点判断文章的基础内容,在落实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有效提升个人的阅读能力。
二、 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初中学生记叙文阅读学习效率较低
在初中记叙文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当下初中生记叙文阅读学习的效率较低,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较好的文体知识所导致的结果。学生在开展记叙文阅读学习的时候,并不能够从记叙文阅读的六要素出发,以至于学生在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以及答题的过程中会产生困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像一只无头苍蝇,虽然学习了相应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技巧,但是没有办法高效地进行转化和运用,这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陷入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记叙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除此之外,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置在背诵答题模板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上,并没有抽出整块的时间进行基本阅读的训练,也导致学生对记叙文阅读这一板块的学习较为陌生。学生在具体阅读学习的时候,并不会注意到文体特点,直接导致学生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不能够全面、系统地进行解读。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心理,初中生记叙文阅读学习的效率较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让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行阅读,这也就违背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意志,让学生感受到记叙文的阅读是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在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在阅读学习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时阅读的效率较低,呈现消极,被动阅读的状态。对此,教师要想办法转变学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记叙文阅读的魅力,并且在记叙文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塑造三观,让学生意识到记叙文阅读为学生精神世界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变化。
(二)教师对学生基础文体知识的教学有待加强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答题技巧教授上。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余时间抽出一定的空间进行自主阅读,但是学生的阅读以泛读为主,缺少目的性。对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加强基础文体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就导致学生在基础的文体知识上掌握得并不牢固。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文体知识的区分,这导致学生在分析文本的时候有失偏颇。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对基础文体知识的教学往往只是一笔带过,教授的内容较为浅显,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这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因此学生在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只要阅读内容难度有所增加,便会感到十分困难。
(三)学生文体阅读意识相对薄弱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应用仍有待加强。实际上,教师发现学生文体阅读的意识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一般都会直奔主题去寻找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中心句以及关键词等,但对文章的文体知识并没有太过在意。这导致在分析一些断句和细节问题上,学生会产生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较小,但是却能够体现学生思维上的漏洞。在学生没有形成较强文体阅读意识的时候,很难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整体划分,在解答题目的时候,总是会有一部分板块较为模糊,这样学生并不能算是完全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学习的技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文体阅读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习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并且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提高初中生记叙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基础教学,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
在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想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基础部分的教学,所以基础部分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拿到一篇记叙文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分析,应该从哪些点入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并且学会分析这六大要素具体内容为哪些,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实际应用和操练,这一部分是记叙文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判断文体,然后再用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旨大意。
在开展《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部分阅读课的讲解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基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教师要为学生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对内容进行概括,并且学会如何对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教师会为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表達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和小伙伴在攀登悬崖的时候,由于害怕,既上不去也下不来,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脱险。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我将它们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将它们解决,最终就能够解决一个大困难。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由总结概括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六要素,并且再一次回忆和检查所总结出来的主要内容当中是否包含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时间、地点和人物,最终学生还要加上个人的情感,也就是收获。随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总结概括主旨的方法,《有一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事件,这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可以以人为中心阐述事件,然后再阐述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结果,并进行情感的升华和抒发。 (二)重视技巧训练,把握记叙文中的关键词
为了有效提升初中生记叙文阅读能力,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之外,还要重视技巧的训练。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有知识的积累是不够的,在实战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使用一些阅读技巧,并且学会将这些技巧与阅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高效的表达。学生可以从记叙文中的关键词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词或者多次重复的词语,并且以这些词语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这些关键词背后所隐藏的文本信息和精神内核,然后将这些关键词与主要事件或者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再次升华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的核心思想。
在开展《故乡》这篇记叙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重视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把握记叙文当中的关键词,品味整篇文章,感知小说的整体情节,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首先,学生抓住了文章的核心,也就是题眼,即故乡。然后教师让学生在文章当中寻找围绕故乡所讲述的几个核心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教师让学生感知主题回答问题:此次作者回故乡,心情应该是如何?学生在文章当中进行寻找,划出一些关键词,比如沉重、物是人非、感叹等。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此时作者已经阔别了故乡20余年,重新回到了故土,内心按理说应当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此时却心情十分的沉重,感叹阔别多年,现在已经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的时候,“我”更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呐喊,渴望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沟通,渴望新的生活。随后,学生在分析人物20年前的关系变化时,找出了一些关键词来表达能够触动学生灵魂的情节。比如有学生找到: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儿时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閏土,在20多年之后首次见面,却开口叫了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把两个原本在一起“夜话巴山”的朋友分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千山万水,也带给了作者深深的思考,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凄苦与悲凉。
(三)强化细节教学,重点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在初中阶段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强化细节教学。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细节而决定成败,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一些习惯上、思维上的漏洞。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都会暴露出来的问题,但是由于疏忽,最终在考场上或者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犯下大错。对此,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细节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为学生重点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从语言特点着手,能够从语言层面深入地理解记叙文这个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并且让学生学会迁移和延伸,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分析了语言特色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例题,让学生结合答题的模板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输出和表达,组织精炼准确的语言。
在进行《孔乙己》这一篇记叙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强化细节的教学,让学生重点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首先,教师会为学生展现出文章当中,关于孔乙己外貌描写的句子,其中学生框画出了关键的形容词汇,比如“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等。然后学生将文章当中对孔乙己外貌描写的句子尽可能记下来,并且将其中的重点信息进行总结,比如“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外貌描写进行分析,比如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孔乙己尚有劳动能力,能够自食其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在饮食方面十分营养不良,但是这是他不肯劳动的结果;他的脸上“时常夹杂一些伤痕”这也是他穷困潦倒的表现,由于不愿意自食其力,偶然偷东西被别人抓到所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找寻文章当中还有哪些对人物的描写,学生找到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在细节描写中包含学生刚刚所分析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对环境及场面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出人物的性格。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具体的做题的方法:学生需要在文章当中寻找依据,写出描写的具体内容,并且进行总结。然后还要对描写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最终结合人物形象进行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最后,学生还总结了这些细节描写具有哪些作用。比如,肖像描写是为了提示人物的身份境遇,突出人物的特征,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反映其精神品质等。
(四)引导知识转化,有效设置记叙文的课后练习
为了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教师要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一遍一遍被强化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之后,需要通过课后练习不断进行强化记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暴露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便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差别,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这种文体的答题模式和答题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高效的分析,并且意识到在答题过程当中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改进,提升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在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记叙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归纳文章的主旨。首先,教师会为学生展现一个例题,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为具体的例子,教师为学生呈现结尾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句结尾非常明显地揭示了主题,体现了人物的性格,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许多的信息,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随后教师为学生传授方法,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归纳这篇文章的主旨:文章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以下的模式进行归纳:本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常见的试题类型,有问答型:比如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样的含义,你应当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标题,你有何感想,文章此处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等。在这篇文章当中,学生明显需要回答文章结尾的作用以及文章的主题,这一类问题都需要让学生紧扣文章的主题进行回答,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需要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四、 结语
总之,教师要重视记叙文这种文体的基础教学,让学生从六大基本要素出发,能够理清基础内容。随后教师要传授学生相应的技巧,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训练,争取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能够把握文章当中的关键性和关键内容,提升阅读的效率。在细节方面,教师要做到及时强调,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并且由语言特点出发,对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思想进行梳理。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相应的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更要懂得如何将其与文体知识相融合,进行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肖炜.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8(13).
[2]叶丽芳.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方面的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19(6):389.
[3]钱思成.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6):58-59.
[4]张海.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8(21):69.
作者简介:
陈祝雄,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顺昌县元坑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记叙文;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在实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实际上,学生的文体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教师会为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但是却没有为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文体内容进行精准的判断,甚至会有失分的情况产生。对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生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为学生系统的、全面地讲解记叙文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和各个要素,让学生从这些基本点判断文章的基础内容,在落实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有效提升个人的阅读能力。
二、 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初中学生记叙文阅读学习效率较低
在初中记叙文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当下初中生记叙文阅读学习的效率较低,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较好的文体知识所导致的结果。学生在开展记叙文阅读学习的时候,并不能够从记叙文阅读的六要素出发,以至于学生在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以及答题的过程中会产生困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像一只无头苍蝇,虽然学习了相应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技巧,但是没有办法高效地进行转化和运用,这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陷入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记叙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除此之外,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置在背诵答题模板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上,并没有抽出整块的时间进行基本阅读的训练,也导致学生对记叙文阅读这一板块的学习较为陌生。学生在具体阅读学习的时候,并不会注意到文体特点,直接导致学生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不能够全面、系统地进行解读。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心理,初中生记叙文阅读学习的效率较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让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行阅读,这也就违背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意志,让学生感受到记叙文的阅读是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在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在阅读学习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时阅读的效率较低,呈现消极,被动阅读的状态。对此,教师要想办法转变学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记叙文阅读的魅力,并且在记叙文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塑造三观,让学生意识到记叙文阅读为学生精神世界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变化。
(二)教师对学生基础文体知识的教学有待加强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答题技巧教授上。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余时间抽出一定的空间进行自主阅读,但是学生的阅读以泛读为主,缺少目的性。对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加强基础文体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就导致学生在基础的文体知识上掌握得并不牢固。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文体知识的区分,这导致学生在分析文本的时候有失偏颇。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对基础文体知识的教学往往只是一笔带过,教授的内容较为浅显,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这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因此学生在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只要阅读内容难度有所增加,便会感到十分困难。
(三)学生文体阅读意识相对薄弱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应用仍有待加强。实际上,教师发现学生文体阅读的意识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一般都会直奔主题去寻找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中心句以及关键词等,但对文章的文体知识并没有太过在意。这导致在分析一些断句和细节问题上,学生会产生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较小,但是却能够体现学生思维上的漏洞。在学生没有形成较强文体阅读意识的时候,很难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整体划分,在解答题目的时候,总是会有一部分板块较为模糊,这样学生并不能算是完全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学习的技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文体阅读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习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并且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提高初中生记叙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基础教学,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
在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想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基础部分的教学,所以基础部分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拿到一篇记叙文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分析,应该从哪些点入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并且学会分析这六大要素具体内容为哪些,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实际应用和操练,这一部分是记叙文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判断文体,然后再用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旨大意。
在开展《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部分阅读课的讲解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基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教师要为学生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对内容进行概括,并且学会如何对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教师会为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表達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和小伙伴在攀登悬崖的时候,由于害怕,既上不去也下不来,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脱险。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我将它们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将它们解决,最终就能够解决一个大困难。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由总结概括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六要素,并且再一次回忆和检查所总结出来的主要内容当中是否包含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时间、地点和人物,最终学生还要加上个人的情感,也就是收获。随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总结概括主旨的方法,《有一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事件,这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可以以人为中心阐述事件,然后再阐述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结果,并进行情感的升华和抒发。 (二)重视技巧训练,把握记叙文中的关键词
为了有效提升初中生记叙文阅读能力,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之外,还要重视技巧的训练。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有知识的积累是不够的,在实战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使用一些阅读技巧,并且学会将这些技巧与阅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高效的表达。学生可以从记叙文中的关键词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词或者多次重复的词语,并且以这些词语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这些关键词背后所隐藏的文本信息和精神内核,然后将这些关键词与主要事件或者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再次升华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的核心思想。
在开展《故乡》这篇记叙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重视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把握记叙文当中的关键词,品味整篇文章,感知小说的整体情节,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首先,学生抓住了文章的核心,也就是题眼,即故乡。然后教师让学生在文章当中寻找围绕故乡所讲述的几个核心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教师让学生感知主题回答问题:此次作者回故乡,心情应该是如何?学生在文章当中进行寻找,划出一些关键词,比如沉重、物是人非、感叹等。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此时作者已经阔别了故乡20余年,重新回到了故土,内心按理说应当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此时却心情十分的沉重,感叹阔别多年,现在已经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的时候,“我”更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呐喊,渴望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沟通,渴望新的生活。随后,学生在分析人物20年前的关系变化时,找出了一些关键词来表达能够触动学生灵魂的情节。比如有学生找到: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儿时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閏土,在20多年之后首次见面,却开口叫了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把两个原本在一起“夜话巴山”的朋友分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千山万水,也带给了作者深深的思考,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凄苦与悲凉。
(三)强化细节教学,重点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在初中阶段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强化细节教学。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细节而决定成败,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一些习惯上、思维上的漏洞。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都会暴露出来的问题,但是由于疏忽,最终在考场上或者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犯下大错。对此,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细节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为学生重点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从语言特点着手,能够从语言层面深入地理解记叙文这个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并且让学生学会迁移和延伸,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分析了语言特色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例题,让学生结合答题的模板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输出和表达,组织精炼准确的语言。
在进行《孔乙己》这一篇记叙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强化细节的教学,让学生重点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首先,教师会为学生展现出文章当中,关于孔乙己外貌描写的句子,其中学生框画出了关键的形容词汇,比如“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等。然后学生将文章当中对孔乙己外貌描写的句子尽可能记下来,并且将其中的重点信息进行总结,比如“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外貌描写进行分析,比如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孔乙己尚有劳动能力,能够自食其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在饮食方面十分营养不良,但是这是他不肯劳动的结果;他的脸上“时常夹杂一些伤痕”这也是他穷困潦倒的表现,由于不愿意自食其力,偶然偷东西被别人抓到所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找寻文章当中还有哪些对人物的描写,学生找到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在细节描写中包含学生刚刚所分析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对环境及场面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出人物的性格。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具体的做题的方法:学生需要在文章当中寻找依据,写出描写的具体内容,并且进行总结。然后还要对描写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最终结合人物形象进行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最后,学生还总结了这些细节描写具有哪些作用。比如,肖像描写是为了提示人物的身份境遇,突出人物的特征,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反映其精神品质等。
(四)引导知识转化,有效设置记叙文的课后练习
为了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教师要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一遍一遍被强化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之后,需要通过课后练习不断进行强化记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暴露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便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差别,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这种文体的答题模式和答题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高效的分析,并且意识到在答题过程当中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改进,提升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在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记叙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归纳文章的主旨。首先,教师会为学生展现一个例题,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为具体的例子,教师为学生呈现结尾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句结尾非常明显地揭示了主题,体现了人物的性格,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许多的信息,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随后教师为学生传授方法,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归纳这篇文章的主旨:文章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以下的模式进行归纳:本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常见的试题类型,有问答型:比如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样的含义,你应当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标题,你有何感想,文章此处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等。在这篇文章当中,学生明显需要回答文章结尾的作用以及文章的主题,这一类问题都需要让学生紧扣文章的主题进行回答,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需要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四、 结语
总之,教师要重视记叙文这种文体的基础教学,让学生从六大基本要素出发,能够理清基础内容。随后教师要传授学生相应的技巧,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训练,争取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能够把握文章当中的关键性和关键内容,提升阅读的效率。在细节方面,教师要做到及时强调,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并且由语言特点出发,对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思想进行梳理。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相应的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更要懂得如何将其与文体知识相融合,进行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肖炜.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8(13).
[2]叶丽芳.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方面的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19(6):389.
[3]钱思成.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6):58-59.
[4]张海.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8(21):69.
作者简介:
陈祝雄,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顺昌县元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