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以及信息技术和科技会展的发展,都使得会展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会展人才的要求、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计划要求、会展专业就业与招生反差也使得会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必需。会展创新创业课以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外实践等为基础,培养学生会展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高阶思维、挑战意识、坚强意志力、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创业创新知识为直接目标,以在会展领域就业或创业为间接目标。在内容改革上,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创新创业案例精研、创新分享会、创新创业畅销书选读、会展创新创业案例精研、参赛(落地)项目策划与展演等模块;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需要创新利用翻转课堂、案例精研、读书会、竞赛促进、项目制、互联网+等教学形式。同时,课程也形成了以学生的创新力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指向、以项目为学习载体、高挑战高互动高实战等特点。
关键词:会展创新创业 目标模型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现有问题
会展行业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进程中,与国民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同步增长。会展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和高附加值服务型产业转型,已形成“大会展”全业态格局,催生了很多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会展人才更多创新创业的空间。同时,随着信息新技术和科技会展的发展,已出现会展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会展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清晰,没有体现出国家特色、地方特色甚至是学校特色,与国家战略衔接不够紧密;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不“新”。这不光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传统知识体系为主,系统讲授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业机会、创业模式、创业资源、创业计划等知识。同时,在教学形式上,也多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缺乏对对具有较高挑战度的新颖教学形式的使用。最后,会展创新教育不实。不能结合产业实际来设计真实问题,严重偏离现实,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 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要求
2012年8月1日, 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5月,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一整套任务措施。
2015年以来,教育部推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实际的举措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4月國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这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会展行业发展的首个指导文件,15号文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对会展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
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就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形成了全面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2.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会展人才的要求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一带一路”。这是中国对国际合作模式的全面创造,也对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需要具有国际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强、专业化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做支撑。
有一种力量叫会展力量。会展产业具有国际贸易、技术交易、文化交流等重要功能,它对实现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一带一路”的五个重点合作领域的联通作用非常明显。为此,“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打造十大重点展会品牌,为为展示中国经济特色、中国文化提供了新平台,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会展人才是会展产业发展的战略制定者和运营实施者,也是文化传播使者。会展高校作为会展人才培养的高地,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召唤,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会展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会展产业,服务于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对当前我国会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注入了新动力。
3.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计划要求
按照会展的专业计划,会展专业面向会展行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会展策划、设计、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在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大型企业会展部、会议型酒店、休闲体育及赛事管理公司、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单位,从事会展策划与设计、会展营销、会展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其中,“创新意识”、“会展策划”、“设计”、“营销”、“从事会展策划与设计”、“会展管理”等关键词,都是从不同侧面对会展专业学生提出了创新要求
4. 会展专业就业与招生反差
对于会展人才培养,从入口来看,会展专业学科归属不明,是归口商业教指委还是旅游管理教指委一直有争议,导致其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专业走向边缘化。从出口来看,会展就业满意度与专业对口率双低,影响专业美誉度。各大高校会展专业分类不明,归口不一。有的归于旅游管理,有的归于外语外贸,有的归于艺术设计,可谓五花八门,杂乱纷呈。各校因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不同,摸着石头过河,会展人才培养方案东拼西凑,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杂乱,专业日趋边缘化。 二、会展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模型
1. 会展创新创业课程的间接目标
会展创新创业课培养学生的间接目标是会展专业学生在会展领域就业或创业,这其实也是其最终目标。
2. 会展创新创业课的直接目标
会展创新创业课重在培养学生会展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高阶思维、挑战意识、坚强意志力、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创业创新知识。
3. 会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
会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底层知识在于其通过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外实践等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4.会展创新创业课是学生能力的拔高课程
会展创新创业课,作用于会展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聚集、凝练和拔高,其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会展创新创业课目标模型如下图:
三、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构建
1. 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业机会、创业模式、创业资源、创业计划等,对这部分内容会展专业的学生已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或通过创新创业的讲座等,有所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以学生展示的方式集中呈现。
2. 创新创业案例精研
精选在近几年创新创业中涌出的经典案例,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的经典案例,对学生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3. 创新分享会
让同学们回顾成长过程中的创新经历,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创新自信心,为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奠定基础。
4. 创新创业畅销书选读
选取2-3本较为经典的创新创业类书籍,用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分享,以拓展同学们的创新创业视野,开拓他们的创业思路。
5. 会展创新创业案例精研
聚集会展类创新创业类案例,作为同学们创新创业的学习对象和模仿对象,为同学们提供创新创业的范本。
6. 参赛(落地)项目策划与展演
是课程的重点内容,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会展项目,并进行会展项目展演。
四、会展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创新
1. 翻转课堂
把创新创业通识、创新创业案例、创新分享会、會展创新创业案例、参赛项目的策划与展演,大部分交由同学们来完成。知识部分,组织线上的测验,线下的部分,以同学们分享为主,老师点评为辅,完成高阶部分的能力培养。
2. 案例精研
选择大学生创业的经典案例,根据研讨提纲,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完成案例讨论,并制作PPT,分享讨论结论,总结创业创业的方法和规律。
3. 读书会
读书会是一种较好的分享知识的形式,它能把时下经典创业创业类指导书籍引入课程,拓宽同学们学习路径,培养同学们读书习惯。
4. 竞赛促进
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会展类、创新创业类竞赛,来驱动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的,业已形成了一个小型竞赛库,让学生根据小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的竞赛。
5. 项目制
以小组形式,策划不同的会展项目,通过完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策划、营销策划、招展策划、招商策划、活动策划等具体的策划环节,来推动项目进展。
6. 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收集线上资源,完成会展调查、会展宣传与推广、招展、招商等工作。
五、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实践结果
1. 形成的课程特色
特色一:以学生的创新力为中心。教学内容上,突出对产业创新的研究;教学形式上,采用案例讨论、读书会、参赛项目策划等形式,强调互动性;在考核上,强调过程考核,突出能力考核。总之,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课程建设。
特色二:以学生就业为指向。通过研究产业创新案例研究产业,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其策划、沟通、团队合作、演示等岗位能力,以及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参赛结果经历和结果是其岗位竞争力的佐证。
特色三:以项目为学习载体。把项目的策划、演示、参赛作为其学习的重要载体,以项目任务驱动其进行学习,完成课程培养目标。
特色四:高挑战高互动高实战。本课程几个部分的内容设计都有一定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其他小组的互动、师生互动。项目策划时,以参赛或落地为目标,强调要把项目做实。
2. 所取得的课程成果
1) 已形成了新的课程大纲和课程说明,形成了新讲义,已完成了两轮的课程教学,教学效果优秀。
2) 组织学生参加“2020第(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了一等奖。
3)此两届学生已撰写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已编成创新创业项目汇编两册。
4)已初步形式适合学生参赛的大赛备选库。
六、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思路
1. 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建设,以保持其高阶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2. 对教学形式进行细节上的持续调整,以保证其高互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件
[1]刘红霞.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模式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6):128-129.
[2]王培章.“双创”政策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31-33.
[3]李坤键,潘峰.地方应用型高校设计教育与创业教育创新融合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4):123-128.
[4]吴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3):341-342.
[5]徐悦,王欣.“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问题与对策探索———基于驻常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调研[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4):130-131.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立项教学创新课程建设项目 2019年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项目
作者介绍:魏士洲,男,1969年1月出生,河南固始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展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会展创新创业 目标模型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现有问题
会展行业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进程中,与国民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同步增长。会展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和高附加值服务型产业转型,已形成“大会展”全业态格局,催生了很多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会展人才更多创新创业的空间。同时,随着信息新技术和科技会展的发展,已出现会展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会展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清晰,没有体现出国家特色、地方特色甚至是学校特色,与国家战略衔接不够紧密;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不“新”。这不光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传统知识体系为主,系统讲授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业机会、创业模式、创业资源、创业计划等知识。同时,在教学形式上,也多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缺乏对对具有较高挑战度的新颖教学形式的使用。最后,会展创新教育不实。不能结合产业实际来设计真实问题,严重偏离现实,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 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要求
2012年8月1日, 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5月,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一整套任务措施。
2015年以来,教育部推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实际的举措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4月國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这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会展行业发展的首个指导文件,15号文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对会展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
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就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形成了全面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2.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会展人才的要求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一带一路”。这是中国对国际合作模式的全面创造,也对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需要具有国际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强、专业化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做支撑。
有一种力量叫会展力量。会展产业具有国际贸易、技术交易、文化交流等重要功能,它对实现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一带一路”的五个重点合作领域的联通作用非常明显。为此,“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打造十大重点展会品牌,为为展示中国经济特色、中国文化提供了新平台,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会展人才是会展产业发展的战略制定者和运营实施者,也是文化传播使者。会展高校作为会展人才培养的高地,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召唤,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会展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会展产业,服务于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对当前我国会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注入了新动力。
3.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计划要求
按照会展的专业计划,会展专业面向会展行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会展策划、设计、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在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大型企业会展部、会议型酒店、休闲体育及赛事管理公司、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单位,从事会展策划与设计、会展营销、会展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其中,“创新意识”、“会展策划”、“设计”、“营销”、“从事会展策划与设计”、“会展管理”等关键词,都是从不同侧面对会展专业学生提出了创新要求
4. 会展专业就业与招生反差
对于会展人才培养,从入口来看,会展专业学科归属不明,是归口商业教指委还是旅游管理教指委一直有争议,导致其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专业走向边缘化。从出口来看,会展就业满意度与专业对口率双低,影响专业美誉度。各大高校会展专业分类不明,归口不一。有的归于旅游管理,有的归于外语外贸,有的归于艺术设计,可谓五花八门,杂乱纷呈。各校因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不同,摸着石头过河,会展人才培养方案东拼西凑,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杂乱,专业日趋边缘化。 二、会展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模型
1. 会展创新创业课程的间接目标
会展创新创业课培养学生的间接目标是会展专业学生在会展领域就业或创业,这其实也是其最终目标。
2. 会展创新创业课的直接目标
会展创新创业课重在培养学生会展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高阶思维、挑战意识、坚强意志力、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创业创新知识。
3. 会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
会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底层知识在于其通过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外实践等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4.会展创新创业课是学生能力的拔高课程
会展创新创业课,作用于会展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聚集、凝练和拔高,其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会展创新创业课目标模型如下图:
三、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构建
1. 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业机会、创业模式、创业资源、创业计划等,对这部分内容会展专业的学生已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或通过创新创业的讲座等,有所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以学生展示的方式集中呈现。
2. 创新创业案例精研
精选在近几年创新创业中涌出的经典案例,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的经典案例,对学生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3. 创新分享会
让同学们回顾成长过程中的创新经历,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创新自信心,为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奠定基础。
4. 创新创业畅销书选读
选取2-3本较为经典的创新创业类书籍,用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分享,以拓展同学们的创新创业视野,开拓他们的创业思路。
5. 会展创新创业案例精研
聚集会展类创新创业类案例,作为同学们创新创业的学习对象和模仿对象,为同学们提供创新创业的范本。
6. 参赛(落地)项目策划与展演
是课程的重点内容,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会展项目,并进行会展项目展演。
四、会展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创新
1. 翻转课堂
把创新创业通识、创新创业案例、创新分享会、會展创新创业案例、参赛项目的策划与展演,大部分交由同学们来完成。知识部分,组织线上的测验,线下的部分,以同学们分享为主,老师点评为辅,完成高阶部分的能力培养。
2. 案例精研
选择大学生创业的经典案例,根据研讨提纲,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完成案例讨论,并制作PPT,分享讨论结论,总结创业创业的方法和规律。
3. 读书会
读书会是一种较好的分享知识的形式,它能把时下经典创业创业类指导书籍引入课程,拓宽同学们学习路径,培养同学们读书习惯。
4. 竞赛促进
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会展类、创新创业类竞赛,来驱动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的,业已形成了一个小型竞赛库,让学生根据小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的竞赛。
5. 项目制
以小组形式,策划不同的会展项目,通过完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策划、营销策划、招展策划、招商策划、活动策划等具体的策划环节,来推动项目进展。
6. 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收集线上资源,完成会展调查、会展宣传与推广、招展、招商等工作。
五、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实践结果
1. 形成的课程特色
特色一:以学生的创新力为中心。教学内容上,突出对产业创新的研究;教学形式上,采用案例讨论、读书会、参赛项目策划等形式,强调互动性;在考核上,强调过程考核,突出能力考核。总之,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课程建设。
特色二:以学生就业为指向。通过研究产业创新案例研究产业,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其策划、沟通、团队合作、演示等岗位能力,以及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参赛结果经历和结果是其岗位竞争力的佐证。
特色三:以项目为学习载体。把项目的策划、演示、参赛作为其学习的重要载体,以项目任务驱动其进行学习,完成课程培养目标。
特色四:高挑战高互动高实战。本课程几个部分的内容设计都有一定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其他小组的互动、师生互动。项目策划时,以参赛或落地为目标,强调要把项目做实。
2. 所取得的课程成果
1) 已形成了新的课程大纲和课程说明,形成了新讲义,已完成了两轮的课程教学,教学效果优秀。
2) 组织学生参加“2020第(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了一等奖。
3)此两届学生已撰写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已编成创新创业项目汇编两册。
4)已初步形式适合学生参赛的大赛备选库。
六、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思路
1. 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建设,以保持其高阶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2. 对教学形式进行细节上的持续调整,以保证其高互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件
[1]刘红霞.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模式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6):128-129.
[2]王培章.“双创”政策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31-33.
[3]李坤键,潘峰.地方应用型高校设计教育与创业教育创新融合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4):123-128.
[4]吴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3):341-342.
[5]徐悦,王欣.“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问题与对策探索———基于驻常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调研[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4):130-131.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立项教学创新课程建设项目 2019年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项目
作者介绍:魏士洲,男,1969年1月出生,河南固始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展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