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课堂前,我们要反复叩问自己——你对你的教育对象了解多少?”朱乐平老师的一席话道破了课堂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关注生命的德育课程,它具有生活的真实和厚实,更饱含生命的鲜活和温暖。而这些都源于我们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关注。
最近,笔者有幸以骨干教师的身份到本区较远的农村完小送教,上的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第一课时。这一课教学目标为“了解特别行政区香港,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搜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对于一所规模较小的完小学生来说,我一开始觉得要达成这一目标难度很大,但课上下来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反思这节课所走过的路程,觉得自己功在课前。我从备课起,心中便始终装着学生。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一、面对纷繁的内容,最让孩子关注的是什么
[背景链接]一次不太成功的春游:姹紫嫣红的春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到太子湾公园春游。太子湾公园实在迷人,雪白的樱花像一片片温柔的云霞,五颜六色的郁金香婀娜多姿,多少中外游客为它而醉:可孩子们噘着小嘴说:“这里有什么好玩的!”于是,大多数孩子吃着零食无聊地度过了这次春游。
[启发]成人眼中的美丽绝不是孩子心中的美丽。我们不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顺理成章地当作孩子的兴趣所在,甚至以牺牲孩子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意愿。品德课也是一样,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是不一样的,能打动我的教学材料并非也能同时打动孩子。只有在课前走进童心世界,在纷繁的内容中找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在课堂上打动他们的心。
[课堂追踪]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对香港进行了解,下面请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先进入“游乐天堂”板块)
师:香港有哪些好玩的去处呢?
生1:迪斯尼乐园。少儿频道介绍过,迪斯尼乐园里有很多动画片里的人物。
师:在迪斯尼这个童话王国里有很多明星呢!这些迪斯尼明星你们认识吗?
(点击课件,猜迪斯尼明星,生高呼:小熊维尼、米奇、米妮、高飞、白雪公主……)
生2:香港的海洋公园是亚洲最大的海洋公园。(出示海豚表演的照片)这是我大伯在那里拍的。
师:是呀,去过香港的人都说那里的海豚表演才叫精彩。
(视频欣赏海豚表演,生情不自禁地欢呼、鼓掌)
师:精彩吗?为什么?
生:这些海豚跳得真高,既像跳高运动员,又像跳水运动员。
(美食天堂板块略)
[一线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香港“游乐”,津津有味地“品尝”香港美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课后随机访问学生:这节课中。香港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十分一致,那就是:“迪斯尼乐园和海洋公园太好玩了。真想去。”“香港的美食很多,鸡仔饼特好吃。”
什么样的教学是最好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才是最好的。香港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它的全部,这就要求我们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直接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道调查题:香港被人们称为“购物天堂”“美食天堂”“游乐天堂”“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等等,你对香港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就去收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吧!结果四个班的孩子都选择了美食和游乐,只有三人选择购物,其他项目没有人选择。试想,如果我在课堂上摒弃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而跟他们大讲购物、金融、航运等,相信这节课对他们而言就只能是浮光掠影了。
二、面对生疏的历史,最能打动孩子的是什么
[背景链接]一颗有待雕琢的他山之石:之前,一位其他乡镇的老师到我们学校试教,上的也是这一课。这堂课让我深思的是回顾香港历史的片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香港的这段历史。
(课件出示:在1841年至1898年,清朝政府在武力威逼下,先后三次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分别割让香港岛、九龙半岛及租借新界,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师:当你沦为殖民地的人时,会感觉怎样?
(生默然)
師追问:如果你有一天离开了家,离开了妈妈,又会怎样?
(生犹豫地举起了手:很伤心,想回家)
师:是呀,香港人民也急切地想回到祖国妈妈身边。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启发]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创意很好,却并不能打动孩子。这本质上是由于课前教师没有认识到孩子已有的认知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导致了情感升华的困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问题和材料的设置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阶段、知识经验范围,才是有效的。如果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所有的这些只能是静止的文字和凝固化的程序。
[课堂追踪]
师: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手举港币)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港币。
师:对。这是一枚1997年以前的旧版港币。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港币是什么样的?把抽屉里的信封拿出来,四人小组比较一下,港币和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生1:文字不一样。人民币上有“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港币没有,上面都是英文。
生2:图案不一样。人民币的反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而港币的反面是个外国人的头像。
师:知道这个外国人是谁吗?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同学们,为什么中国香港的港币上印的却是英国女王的头像?
生:因为香港曾经被英国占领。
师:是的,这其中还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呢!一起来看资料。(见[背景链接])同学们,读了这一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生1: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
师:你知道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意味着什么吗?从此,香港及香港人民都由英国政府管理(出示历任港督图像)。你们看,这些是香港回归以前的历任最高长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全都是外国人。
师:准确地说,全都是英国人。从1841年到1997年这漫长的156年中,香港最高长官全部由英国人担任,没有一位中国人。在英国政府的管理下,香港人民的行为受到限制,他们不能自由地来往于香港和大陆之间,以至于有的人被迫与亲人分离。(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香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想回到祖国。
(听《我的中国心》)
[一线反思]合理的活动设计必须依赖于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为基础实施教学。有关香港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他们没有和我们一起见证1997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更多的只是通过新闻媒体感受了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如果我们无视这些,一心想把教师的感受移植给学生,那么再好的材料也只会使学生无动于衷。
同时,“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意味着什么”,无论怎么解释,三年级的孩子也是无法理解的。对他们来说,只能通过具体的、感性的材料初步体会。所以我通过港币和人民币的比较、出示香港历任港督的头像、出示民众骨肉分离的图片、听《我的中国心》等方式来打动孩子们的心。
三、面对较高的能力目标,这里的孩子能做到什么
[背景链接]一次电话连线:当我手拿精心设计的教案信心满满地拨通对方学校的电话时,时间顿时像凝固了似的。我发现,我将要执教的这个班级没有一个学生家里配备电脑。而在这节课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课外信息的能力。我据此设计了课前搜集和整理介绍香港的资料这一环节。面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孩子,这一目标如何落实呢?
[启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大多是参看课标或教参。但是每个班的学生都还有自己发展的主观需要。我们必须从孩子们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符合每个班级孩子的主观需要。
[课堂追踪]
师:同学们,你最想了解香港的什么?
(有的表示想了解香港的美食,有的表示想了解香港有哪些好玩的去处)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小组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解,待会儿就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交流完以后,需要的话可以派一个人到这儿采拿。如果你觉得对你们有帮助的话,介绍的时候可以把它补充进去。听懂了吗?
(学生进行交流)
[一线反思]由于课前充分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把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两天布置下去,让他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完成。在作业纸上,我特别写明了可以通过电脑、书籍、问大人等方法搜集。和课前估计的一样,学生准备的资料果然以文字为主,数量也不多。但是因为我有备而来,所以及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相关资料放在讲台上,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二次搜集”。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同时也较好地落实了能力目标。
总之,只有课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才能及早发现将要面临的真实问题,使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
责任编辑 李红霞
最近,笔者有幸以骨干教师的身份到本区较远的农村完小送教,上的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第一课时。这一课教学目标为“了解特别行政区香港,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搜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对于一所规模较小的完小学生来说,我一开始觉得要达成这一目标难度很大,但课上下来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反思这节课所走过的路程,觉得自己功在课前。我从备课起,心中便始终装着学生。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一、面对纷繁的内容,最让孩子关注的是什么
[背景链接]一次不太成功的春游:姹紫嫣红的春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到太子湾公园春游。太子湾公园实在迷人,雪白的樱花像一片片温柔的云霞,五颜六色的郁金香婀娜多姿,多少中外游客为它而醉:可孩子们噘着小嘴说:“这里有什么好玩的!”于是,大多数孩子吃着零食无聊地度过了这次春游。
[启发]成人眼中的美丽绝不是孩子心中的美丽。我们不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顺理成章地当作孩子的兴趣所在,甚至以牺牲孩子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意愿。品德课也是一样,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是不一样的,能打动我的教学材料并非也能同时打动孩子。只有在课前走进童心世界,在纷繁的内容中找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在课堂上打动他们的心。
[课堂追踪]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对香港进行了解,下面请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先进入“游乐天堂”板块)
师:香港有哪些好玩的去处呢?
生1:迪斯尼乐园。少儿频道介绍过,迪斯尼乐园里有很多动画片里的人物。
师:在迪斯尼这个童话王国里有很多明星呢!这些迪斯尼明星你们认识吗?
(点击课件,猜迪斯尼明星,生高呼:小熊维尼、米奇、米妮、高飞、白雪公主……)
生2:香港的海洋公园是亚洲最大的海洋公园。(出示海豚表演的照片)这是我大伯在那里拍的。
师:是呀,去过香港的人都说那里的海豚表演才叫精彩。
(视频欣赏海豚表演,生情不自禁地欢呼、鼓掌)
师:精彩吗?为什么?
生:这些海豚跳得真高,既像跳高运动员,又像跳水运动员。
(美食天堂板块略)
[一线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香港“游乐”,津津有味地“品尝”香港美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课后随机访问学生:这节课中。香港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十分一致,那就是:“迪斯尼乐园和海洋公园太好玩了。真想去。”“香港的美食很多,鸡仔饼特好吃。”
什么样的教学是最好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才是最好的。香港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它的全部,这就要求我们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直接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道调查题:香港被人们称为“购物天堂”“美食天堂”“游乐天堂”“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等等,你对香港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就去收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吧!结果四个班的孩子都选择了美食和游乐,只有三人选择购物,其他项目没有人选择。试想,如果我在课堂上摒弃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而跟他们大讲购物、金融、航运等,相信这节课对他们而言就只能是浮光掠影了。
二、面对生疏的历史,最能打动孩子的是什么
[背景链接]一颗有待雕琢的他山之石:之前,一位其他乡镇的老师到我们学校试教,上的也是这一课。这堂课让我深思的是回顾香港历史的片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香港的这段历史。
(课件出示:在1841年至1898年,清朝政府在武力威逼下,先后三次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分别割让香港岛、九龙半岛及租借新界,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师:当你沦为殖民地的人时,会感觉怎样?
(生默然)
師追问:如果你有一天离开了家,离开了妈妈,又会怎样?
(生犹豫地举起了手:很伤心,想回家)
师:是呀,香港人民也急切地想回到祖国妈妈身边。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启发]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创意很好,却并不能打动孩子。这本质上是由于课前教师没有认识到孩子已有的认知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导致了情感升华的困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问题和材料的设置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阶段、知识经验范围,才是有效的。如果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所有的这些只能是静止的文字和凝固化的程序。
[课堂追踪]
师: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手举港币)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港币。
师:对。这是一枚1997年以前的旧版港币。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港币是什么样的?把抽屉里的信封拿出来,四人小组比较一下,港币和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生1:文字不一样。人民币上有“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港币没有,上面都是英文。
生2:图案不一样。人民币的反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而港币的反面是个外国人的头像。
师:知道这个外国人是谁吗?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同学们,为什么中国香港的港币上印的却是英国女王的头像?
生:因为香港曾经被英国占领。
师:是的,这其中还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呢!一起来看资料。(见[背景链接])同学们,读了这一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生1: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
师:你知道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意味着什么吗?从此,香港及香港人民都由英国政府管理(出示历任港督图像)。你们看,这些是香港回归以前的历任最高长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全都是外国人。
师:准确地说,全都是英国人。从1841年到1997年这漫长的156年中,香港最高长官全部由英国人担任,没有一位中国人。在英国政府的管理下,香港人民的行为受到限制,他们不能自由地来往于香港和大陆之间,以至于有的人被迫与亲人分离。(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香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想回到祖国。
(听《我的中国心》)
[一线反思]合理的活动设计必须依赖于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为基础实施教学。有关香港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他们没有和我们一起见证1997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更多的只是通过新闻媒体感受了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如果我们无视这些,一心想把教师的感受移植给学生,那么再好的材料也只会使学生无动于衷。
同时,“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意味着什么”,无论怎么解释,三年级的孩子也是无法理解的。对他们来说,只能通过具体的、感性的材料初步体会。所以我通过港币和人民币的比较、出示香港历任港督的头像、出示民众骨肉分离的图片、听《我的中国心》等方式来打动孩子们的心。
三、面对较高的能力目标,这里的孩子能做到什么
[背景链接]一次电话连线:当我手拿精心设计的教案信心满满地拨通对方学校的电话时,时间顿时像凝固了似的。我发现,我将要执教的这个班级没有一个学生家里配备电脑。而在这节课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课外信息的能力。我据此设计了课前搜集和整理介绍香港的资料这一环节。面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孩子,这一目标如何落实呢?
[启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大多是参看课标或教参。但是每个班的学生都还有自己发展的主观需要。我们必须从孩子们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符合每个班级孩子的主观需要。
[课堂追踪]
师:同学们,你最想了解香港的什么?
(有的表示想了解香港的美食,有的表示想了解香港有哪些好玩的去处)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小组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解,待会儿就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交流完以后,需要的话可以派一个人到这儿采拿。如果你觉得对你们有帮助的话,介绍的时候可以把它补充进去。听懂了吗?
(学生进行交流)
[一线反思]由于课前充分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把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两天布置下去,让他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完成。在作业纸上,我特别写明了可以通过电脑、书籍、问大人等方法搜集。和课前估计的一样,学生准备的资料果然以文字为主,数量也不多。但是因为我有备而来,所以及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相关资料放在讲台上,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二次搜集”。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同时也较好地落实了能力目标。
总之,只有课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才能及早发现将要面临的真实问题,使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