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进行了整理与归纳。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课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0-02
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微课逐渐成为了年轻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热衷于运用的新型教学手段。教育实践表明,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合理、科学运用对于提升数学实际效果、进而落实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利用微课,优化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教材的初步认知与大致了解,基本扫清难度较小的学习障碍。从而为接下来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更有针对性的聆听那些自己难以理解、或者存在困惑的知识重点以及难点,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
而微课的科学利用有利于上述小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目标的更好达成与实现。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了如下的微课课前预习视频资料:
1克有多重?两粒花生米重1克、一袋方便面调料包10克、一袋发酵酵母15克……“克”(g)通常用来表示重量非常轻的物品;
1千克有多重?1个菠萝重1千克,2个苹果共计重1千克,3个香蕉共计重1千克…… “千克”(kg)通常用来表示既有一定重量的物品(1千克与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1000克);
1吨有多重?包装为10kg的大米集合100袋才能达到1吨的重量,一个小男孩体重为20千克,50个同等体重的男孩加在一起才能达到1吨的重量……吨(t)通常用来表示重量非常大的物品(1吨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吨=1000千克;1吨与1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1吨=1000000克)。
这样一来,借助微课视频资料,学生们得以凭借自主预习活动对“千克、克与吨”这一内容形成了充分的把握,大大保障了课前预习效果与质量,从而为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重点的开展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帮助学生轻松突破用千克、克与吨表示具体物品的重量以及灵活换算“千克、克与吨”这两大教学重点与难点,真正将高效数学课堂的目标落实到了实处。
二、利用微课,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认为数学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给学生一定的数学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展、形成扎实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素质教育这一理念要求同时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
纵观教育实践,笔者发现微课的利用对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了如下的微课视频信息:手工裁剪出一张精美的蝴蝶剪纸,将其沿着蝴蝶躯干部分进行折叠,发现蝴蝶剪纸的两边翅膀可以完全进行重合;捡起地上的一片叶子,将其沿着叶子的中间脉络竖着进行折叠,叶子的两边可以完全重合;裁剪出一个规范的正方形,沿着其对交线进行折叠,两个三角形会完全重合,沿着其边进行折叠,得到的两个长方形也会完全重合……最后,微课暂停显示为如下的问题:任意一种平面图形或物体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且主动地投入到了微课所提的问题之中,并形成了如下观点“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或者物品都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某一方向对其进行折叠后,折叠后形成的两边并不完全重合,这与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不符……” 在学生小组得到这一结论之后,笔者又将上述微课视频中尚未播放的片段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其观点进行印证:有的平面图形或者物体属于轴对称图形,可以沿着某一条直线对其进行折叠,折叠后的两部分实现了完全的重合;但有些平面图形或者物体则不属于轴对称图形,就向学生小组讨论的那样,这部分平面图形或者物品即使沿着某一方向对其进行折叠,折叠后形成的两边也不完全重合。如此一来,借助两次微课视频资料播放就给予了学生自主猜想、自主探究的充足学习空间,在轻松达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借助微课资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落实到了实处,课堂教学反响异常良好,极有利的推动了小學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利用微课,优化学生的课后复习学习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下,在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或是依靠大量的练习题目进行课后复习,或是依靠重新阅读教材进行课后复习,长期以往,早已熟悉上述两种复习模式的小学生便很容易对课后复习任务产生一定的抵触甚至是敷衍心理,具体表现在当老师布置“课下时间大家要进行好好复习”这一任务的布置时,他们大多视若无睹,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儿。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后复习学习效果并不甚乐观。
微课先进资源的利用却可以有效打破上述小学数学课后复习任务所处的尴尬处境。如,大多数微课视频的时间长度为5分钟左右,学生们利用家庭中的电脑对其进行轻松下载,即使没有电脑,学生也可以利用父母的智能手机进行下载,因为5分钟左右的视频长度并不会消耗太多的网络流量。这样一来,用在课堂上阐述学习重点与难点的相关数学资料或者信息就以最生动、直观、立体的方式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大大调动了学生利用微课及时进行课后复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更是使得他们能利用微课资源对各自上课时尚未真正理解的部分知识点进行重新的学习与理解,而这恰恰正是课后复习效果的真正目的所在。很好的实现了借助微课资源优化学生课后复习效果的良好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微课这一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合理的运用。这既是创新学生学习模式、提升其实际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构建起真正意义上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措施,确实存在着较强的实践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汛《抓住微浪潮,上好小学数学微课》;《海峡科学》,2015-07-1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课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0-02
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微课逐渐成为了年轻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热衷于运用的新型教学手段。教育实践表明,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合理、科学运用对于提升数学实际效果、进而落实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利用微课,优化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教材的初步认知与大致了解,基本扫清难度较小的学习障碍。从而为接下来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更有针对性的聆听那些自己难以理解、或者存在困惑的知识重点以及难点,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
而微课的科学利用有利于上述小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目标的更好达成与实现。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了如下的微课课前预习视频资料:
1克有多重?两粒花生米重1克、一袋方便面调料包10克、一袋发酵酵母15克……“克”(g)通常用来表示重量非常轻的物品;
1千克有多重?1个菠萝重1千克,2个苹果共计重1千克,3个香蕉共计重1千克…… “千克”(kg)通常用来表示既有一定重量的物品(1千克与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1000克);
1吨有多重?包装为10kg的大米集合100袋才能达到1吨的重量,一个小男孩体重为20千克,50个同等体重的男孩加在一起才能达到1吨的重量……吨(t)通常用来表示重量非常大的物品(1吨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吨=1000千克;1吨与1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1吨=1000000克)。
这样一来,借助微课视频资料,学生们得以凭借自主预习活动对“千克、克与吨”这一内容形成了充分的把握,大大保障了课前预习效果与质量,从而为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重点的开展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帮助学生轻松突破用千克、克与吨表示具体物品的重量以及灵活换算“千克、克与吨”这两大教学重点与难点,真正将高效数学课堂的目标落实到了实处。
二、利用微课,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认为数学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给学生一定的数学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展、形成扎实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素质教育这一理念要求同时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
纵观教育实践,笔者发现微课的利用对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了如下的微课视频信息:手工裁剪出一张精美的蝴蝶剪纸,将其沿着蝴蝶躯干部分进行折叠,发现蝴蝶剪纸的两边翅膀可以完全进行重合;捡起地上的一片叶子,将其沿着叶子的中间脉络竖着进行折叠,叶子的两边可以完全重合;裁剪出一个规范的正方形,沿着其对交线进行折叠,两个三角形会完全重合,沿着其边进行折叠,得到的两个长方形也会完全重合……最后,微课暂停显示为如下的问题:任意一种平面图形或物体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且主动地投入到了微课所提的问题之中,并形成了如下观点“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或者物品都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某一方向对其进行折叠后,折叠后形成的两边并不完全重合,这与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不符……” 在学生小组得到这一结论之后,笔者又将上述微课视频中尚未播放的片段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其观点进行印证:有的平面图形或者物体属于轴对称图形,可以沿着某一条直线对其进行折叠,折叠后的两部分实现了完全的重合;但有些平面图形或者物体则不属于轴对称图形,就向学生小组讨论的那样,这部分平面图形或者物品即使沿着某一方向对其进行折叠,折叠后形成的两边也不完全重合。如此一来,借助两次微课视频资料播放就给予了学生自主猜想、自主探究的充足学习空间,在轻松达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借助微课资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落实到了实处,课堂教学反响异常良好,极有利的推动了小學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利用微课,优化学生的课后复习学习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下,在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或是依靠大量的练习题目进行课后复习,或是依靠重新阅读教材进行课后复习,长期以往,早已熟悉上述两种复习模式的小学生便很容易对课后复习任务产生一定的抵触甚至是敷衍心理,具体表现在当老师布置“课下时间大家要进行好好复习”这一任务的布置时,他们大多视若无睹,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儿。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后复习学习效果并不甚乐观。
微课先进资源的利用却可以有效打破上述小学数学课后复习任务所处的尴尬处境。如,大多数微课视频的时间长度为5分钟左右,学生们利用家庭中的电脑对其进行轻松下载,即使没有电脑,学生也可以利用父母的智能手机进行下载,因为5分钟左右的视频长度并不会消耗太多的网络流量。这样一来,用在课堂上阐述学习重点与难点的相关数学资料或者信息就以最生动、直观、立体的方式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大大调动了学生利用微课及时进行课后复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更是使得他们能利用微课资源对各自上课时尚未真正理解的部分知识点进行重新的学习与理解,而这恰恰正是课后复习效果的真正目的所在。很好的实现了借助微课资源优化学生课后复习效果的良好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微课这一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合理的运用。这既是创新学生学习模式、提升其实际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构建起真正意义上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措施,确实存在着较强的实践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汛《抓住微浪潮,上好小学数学微课》;《海峡科学》,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