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基础教育改革迎来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深层次改革阶段。在“进一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新时期,素养表现型教学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适切性。在素养表现型教学中,探索可见的可评价的语文学科能力就成为了推进课堂转型的有力抓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养的外延可以概括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料、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必要的语文知识,它可以包含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汉字、语法、修辞、阅读、写作知识。丰富的语料可以包括识字量、词汇量、语段积累、成篇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包括学生的朗读、默读、听话、说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勤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的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包含高尚情操和趣味、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科学态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文化营养。
高雅的言谈举止,是指学生具有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和他人沟通和交际的素养。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学科素养中,能够以可见的形式在素养表现型课堂上呈现的语文能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能力
表达是在思维的驱动下,运用语言文字呈现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对事情的见解或感情的语用素养。表达力是学习的基础素养,是思维参与下的言语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表达力分成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在语文学习中,主要表现为口语交际、课堂回答问题、个性化复述或演讲以及朗读。书面表达主要表现为作文能力,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表达,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仅1-2年级统编教材中就出现了14次关于表达的课后习题。
从这些习题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从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始就在进行句式的表达训练。训练的要求很具体,例如:尝试使用叠词,方位词,形容词,动词,这样的表达指导指向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除了词语的练习,还有固定句式的搭配,例如: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通过固定搭配的句式训练,指向儿童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当学生的这些知识积累转化为能力的时候,在任何情境中都能实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清晰性、生动性、逻辑性。而这种表达能力是在每一天的学习中以最直观的样态呈现出来,让人对学科能力进行评价。
2.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特殊思维方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见识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最早期是无意想象,然后到有意想象,更进一步是再造性想象最后达到创造性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并不只是人类在场的总结,还包括对那些不在场的认识,这些都需要想象的参与。理解知识也同样需要想象力。在我们进行理解知识时,只有当我们的心理结构與这些知识的规则、结构、形式保持一致时,才能理解它。尽管不同的知识、技能,有不同的理解过程,但是都有一种共同的不可或缺的理解要素,即想象力。理解知识时,必须通过想象力来容纳人们在学习中使用的材料、知识、技能与经验等形式,这样的想象力,我们把它称作学科想象力。
在小学阶段,想象力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能力。就统编版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内容仅阅读课文就涉及10个单元,具体要求如下:
教学中,通过想象可以释放知识的活力。知识的活力存在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想象。其次通过想象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情感与想象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通过想象可以激发情感,通过情感又可以唤起想象。因而,在学科教育领域,学科想象力不仅是人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也是一种理解知识、建构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卫填海》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想象片断:
活动三感受神奇,讲好故事
1.同学们,《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一般内容都很神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一点了吗?
2.指名交流,引导想象:
精卫一只小小的鸟,居然想把东海填满,太不可思议了。东海也这么想,它对精卫说……,你们猜精卫会怎么回答?东海还可能怎么说,精卫怎么答呢?
(课件出示:
东海:精卫,你一只小小的鸟儿,妄想把我填平?不要做梦了,还是早早放弃吧!
精卫:。
东海:。
精卫:。)
3.精卫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你们从课文中读出来了吗?哪个字?(常)
想象一下,精卫会怎么做?(课件出示句式:在百花盛开的春日里,精卫;在,精卫。)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吗?
要点1:按时间进行想象
要点2:按遇到的困难想象
学生通过想象精卫和东海的对话,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突破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3.思维能力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也就是说,学科思维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先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脑中的信息有意识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通过语言和行动等手段抽象概括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思维特点。而在语文学科中,语文思维主要表现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联想与想象三个方面。在语文阅读和习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梳理文章脉络。在对重点段落进行学习的时候,抽象与概括是一种重要的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小说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特征。
例如,学生在练习中,遇到这样的题目类型:
1.对富兰克林和诺贝尔的描写中有一处相似的细节,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2.读了以上表格中的信息,你探究出了什么吗?请写下来。
对于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生首先要能够读懂这两段话的内容,其次要能够找准两段话中的细节并进行同类型比较提取出关键的信息,最后要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批判性等品质。
小学生学科素养表现中的语文能力,是依托课堂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思维进行观测,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学科素养的舞台,同时也呈现了教师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过程,让人以可见的方式看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林小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养的外延可以概括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料、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必要的语文知识,它可以包含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汉字、语法、修辞、阅读、写作知识。丰富的语料可以包括识字量、词汇量、语段积累、成篇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包括学生的朗读、默读、听话、说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勤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的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包含高尚情操和趣味、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科学态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文化营养。
高雅的言谈举止,是指学生具有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和他人沟通和交际的素养。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学科素养中,能够以可见的形式在素养表现型课堂上呈现的语文能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能力
表达是在思维的驱动下,运用语言文字呈现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对事情的见解或感情的语用素养。表达力是学习的基础素养,是思维参与下的言语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表达力分成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在语文学习中,主要表现为口语交际、课堂回答问题、个性化复述或演讲以及朗读。书面表达主要表现为作文能力,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表达,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仅1-2年级统编教材中就出现了14次关于表达的课后习题。
从这些习题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从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始就在进行句式的表达训练。训练的要求很具体,例如:尝试使用叠词,方位词,形容词,动词,这样的表达指导指向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除了词语的练习,还有固定句式的搭配,例如: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通过固定搭配的句式训练,指向儿童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当学生的这些知识积累转化为能力的时候,在任何情境中都能实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清晰性、生动性、逻辑性。而这种表达能力是在每一天的学习中以最直观的样态呈现出来,让人对学科能力进行评价。
2.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特殊思维方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见识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最早期是无意想象,然后到有意想象,更进一步是再造性想象最后达到创造性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并不只是人类在场的总结,还包括对那些不在场的认识,这些都需要想象的参与。理解知识也同样需要想象力。在我们进行理解知识时,只有当我们的心理结构與这些知识的规则、结构、形式保持一致时,才能理解它。尽管不同的知识、技能,有不同的理解过程,但是都有一种共同的不可或缺的理解要素,即想象力。理解知识时,必须通过想象力来容纳人们在学习中使用的材料、知识、技能与经验等形式,这样的想象力,我们把它称作学科想象力。
在小学阶段,想象力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能力。就统编版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内容仅阅读课文就涉及10个单元,具体要求如下:
教学中,通过想象可以释放知识的活力。知识的活力存在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想象。其次通过想象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情感与想象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通过想象可以激发情感,通过情感又可以唤起想象。因而,在学科教育领域,学科想象力不仅是人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也是一种理解知识、建构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卫填海》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想象片断:
活动三感受神奇,讲好故事
1.同学们,《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一般内容都很神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一点了吗?
2.指名交流,引导想象:
精卫一只小小的鸟,居然想把东海填满,太不可思议了。东海也这么想,它对精卫说……,你们猜精卫会怎么回答?东海还可能怎么说,精卫怎么答呢?
(课件出示:
东海:精卫,你一只小小的鸟儿,妄想把我填平?不要做梦了,还是早早放弃吧!
精卫:。
东海:。
精卫:。)
3.精卫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你们从课文中读出来了吗?哪个字?(常)
想象一下,精卫会怎么做?(课件出示句式:在百花盛开的春日里,精卫;在,精卫。)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吗?
要点1:按时间进行想象
要点2:按遇到的困难想象
学生通过想象精卫和东海的对话,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突破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3.思维能力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也就是说,学科思维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先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脑中的信息有意识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通过语言和行动等手段抽象概括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思维特点。而在语文学科中,语文思维主要表现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联想与想象三个方面。在语文阅读和习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梳理文章脉络。在对重点段落进行学习的时候,抽象与概括是一种重要的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小说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特征。
例如,学生在练习中,遇到这样的题目类型:
1.对富兰克林和诺贝尔的描写中有一处相似的细节,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2.读了以上表格中的信息,你探究出了什么吗?请写下来。
对于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生首先要能够读懂这两段话的内容,其次要能够找准两段话中的细节并进行同类型比较提取出关键的信息,最后要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批判性等品质。
小学生学科素养表现中的语文能力,是依托课堂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思维进行观测,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学科素养的舞台,同时也呈现了教师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过程,让人以可见的方式看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