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要求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特殊教学,他们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具有传承非遗文化的潜质。例如,特殊学生中特别是听障学生,对于视觉艺术更为敏锐、更易发现细节,并且善于观察和把握事物特点,因而手眼协调能力突出,精细动作要比普通学生突出;部分智力障碍或者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于绘画有着极为突出的天赋;另外,特殊学生中特别是视障学生,听觉异常灵敏,对音乐把握准确,音准性要比普通学生更为突出。部分智力障碍尤其是高功能自闭症谱系儿童在音乐方面有着很突出的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非遗教学,首先能够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非遗文化传承能够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家乡意识、家国情怀;二是非遗教学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发展的前提条件。三是非遗教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特殊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技能,能够促进其就业能力,提高就业水平。不仅为社会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减轻了特殊需要家庭的负担,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与教学活动。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育特殊非遗传承项目。由于在非遗传承中的突出成就,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荣获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其中,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特殊教育学校就占了5个,包括潍坊聋哑学校的烙画与刺绣;福州市聋哑学校的福州漆艺;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根雕和乐清细纹刻纸;楚雄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掐丝镶嵌珐琅唐卡;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陶艺、书法和茶艺。
尽管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教学活动,但是,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非遗教学的认识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尽管开展了一些非遗教学活动,但是无论是领导还是一线教师,对非遗教学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非遗教学可有可无,甚至存在着开展非遗教学是为了应付检查,只是为了考核需要,也没有真正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只是将其作为表现学校业绩的一个手段而已。另外,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非遗教学开展的相对较好,培智学校和盲校的非遗教学开展的相对较缓慢,投入不足。
2.非遗教学缺少“课程化”
非遗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课程目标和要求,并制定有相应的课程内容和计划,以及有课程评价和总结。但是,目前的非遗教学缺少“课程化”,尤其是非遗教学内容缺少序列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强,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并且,非遗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边缘化现象,非遗课程被当成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点缀,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
3.非遗教学特色不明显
目前特殊教育非遗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非遗教学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不鲜明。非遗教学固然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要遵循特殊儿童的发展规律,但是,非遗教学还应承担着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更应该在传承当地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每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情不同,非遗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应因校制宜,打造每个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4.特殊教育教师非遗教学能力缺乏
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短缺,部分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非遗传承人难以长时间投身学校教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学内容不成體系。由于其年龄和学识的限制,部分传承人缺乏特殊教育教学的经验,缺乏对特殊儿童的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特殊教育教师非遗教学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校非遗课程开展受限。
二、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对策
“非遗进校园”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应对其高度重视,应重视非遗教学课程化,突出非遗教学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大力培养非遗教学的教师,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更好发展。
1.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要站在促进特殊学生发展、传承本土优秀文化、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高度,重视非遗传承教学。要结合地方非遗特色和本校学生特点,定位好非遗传承项目,并致力于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好其存在特色与存在方式,传承好传承人所需要的生活形态,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真正让“非遗进校园”变成“扎根校园”。同时,也要重视非遗教学软硬件建设,为开展非遗教学提供必备条件,包括建设工作室、配置专业制作工具和材料等,保证非遗传承教学的顺利开展。
2.注重非遗教学的课程化
应注重非遗教学的课程化,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并且,课程建设要根据特殊学生的障碍特点和实践能力、非遗项目、教材的编写特点等,确定教学序列化的教学内容。目前,有些学校根据学校开展的非遗项目,结合学生特点开设了不同的非遗校本课程。如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在一至七年级开设的以“学习传统文化,提高生活品质”为核心的校本课程。非遗具有较大的地方差别,不同的特殊学生也有着较大的差别,需要立足学生特点、以当地非遗为基线,开发专属于学校的校本教材。
3.突出地域特色与学校特色
我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工艺美术资源丰富。结合区域特点,彰显学校特色。非遗传承教学一定要依据本地特色,浓厚的地方文化是非遗教学开展的根基,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甚至是原生态生存环境特开展非遗教学。打造专属地方特色品牌,把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 4.加强非遗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非遗教学师资的缺乏是制约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瓶颈,要充分发挥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撑作用,需要针对非遗教学师资短缺的需求,实施精准培养和培训。例如,2015年起,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南大学、南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江苏高校,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承担起帮助非遗传承人增强艺术表现力,提高传统工艺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的任务。另外,还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度,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的非遗知识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学习,为教师提供非遗学术研讨的机会和平台。将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双导师进行教学,不仅让地道的非遗进入了校园,同时也让部分文化课老师成为专业教师,更有利于非遗教学的开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建议
首先,非遺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要让非遗文化成为特殊需要人群的一项重要谋生手段。真正立足于就业,让学生在校完成从学生到工人再到匠人的转变,继而把非遗更好的传承下去。山东潍坊聋哑学校立足潍坊本地丰富的非遗工艺资源,申报了富有地方非遗特色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风筝扎制、面塑、烙画、刺绣、核雕、陶艺、剪纸、布艺、红木嵌银、刻瓷等10门课程。
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学校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非遗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双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上,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类残疾人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次,注重结合实践教学。非遗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应与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应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兴趣社团、工作坊等来强化技能。尤其是非遗教学与学生社团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对非遗项目的长期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场亲身感悟,走访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等,亲身体会非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在继承的过程中也要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在非遗手工艺品设计中要注入现代设计元素,在生产过程中要运用技术革新,充分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
第四,通过成果展示助推非遗教学。非遗教学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对非遗教学进行宣传,提高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成果推介会、技能比赛、技能展示、非遗文化周、文化月等多形式的成果展示形式来扩大社会对非遗教学的认识,助推非遗教学。通过成果展示,丰富校园的非遗文化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最后,要统筹协调,争取多方支持。非遗与特殊教育的结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资金,社会的资金支持,高校的理论指导,企业的合作与配合等等。只有各方的配合与支持,才能让非遗继续传承,让特殊学生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特殊教学,他们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具有传承非遗文化的潜质。例如,特殊学生中特别是听障学生,对于视觉艺术更为敏锐、更易发现细节,并且善于观察和把握事物特点,因而手眼协调能力突出,精细动作要比普通学生突出;部分智力障碍或者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于绘画有着极为突出的天赋;另外,特殊学生中特别是视障学生,听觉异常灵敏,对音乐把握准确,音准性要比普通学生更为突出。部分智力障碍尤其是高功能自闭症谱系儿童在音乐方面有着很突出的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非遗教学,首先能够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非遗文化传承能够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家乡意识、家国情怀;二是非遗教学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发展的前提条件。三是非遗教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特殊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技能,能够促进其就业能力,提高就业水平。不仅为社会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减轻了特殊需要家庭的负担,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与教学活动。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育特殊非遗传承项目。由于在非遗传承中的突出成就,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荣获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其中,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特殊教育学校就占了5个,包括潍坊聋哑学校的烙画与刺绣;福州市聋哑学校的福州漆艺;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根雕和乐清细纹刻纸;楚雄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掐丝镶嵌珐琅唐卡;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陶艺、书法和茶艺。
尽管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教学活动,但是,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非遗教学的认识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尽管开展了一些非遗教学活动,但是无论是领导还是一线教师,对非遗教学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非遗教学可有可无,甚至存在着开展非遗教学是为了应付检查,只是为了考核需要,也没有真正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只是将其作为表现学校业绩的一个手段而已。另外,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非遗教学开展的相对较好,培智学校和盲校的非遗教学开展的相对较缓慢,投入不足。
2.非遗教学缺少“课程化”
非遗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课程目标和要求,并制定有相应的课程内容和计划,以及有课程评价和总结。但是,目前的非遗教学缺少“课程化”,尤其是非遗教学内容缺少序列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强,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并且,非遗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边缘化现象,非遗课程被当成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点缀,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
3.非遗教学特色不明显
目前特殊教育非遗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非遗教学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不鲜明。非遗教学固然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要遵循特殊儿童的发展规律,但是,非遗教学还应承担着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更应该在传承当地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每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情不同,非遗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应因校制宜,打造每个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4.特殊教育教师非遗教学能力缺乏
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短缺,部分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非遗传承人难以长时间投身学校教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学内容不成體系。由于其年龄和学识的限制,部分传承人缺乏特殊教育教学的经验,缺乏对特殊儿童的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特殊教育教师非遗教学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校非遗课程开展受限。
二、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对策
“非遗进校园”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应对其高度重视,应重视非遗教学课程化,突出非遗教学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大力培养非遗教学的教师,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更好发展。
1.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要站在促进特殊学生发展、传承本土优秀文化、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高度,重视非遗传承教学。要结合地方非遗特色和本校学生特点,定位好非遗传承项目,并致力于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好其存在特色与存在方式,传承好传承人所需要的生活形态,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真正让“非遗进校园”变成“扎根校园”。同时,也要重视非遗教学软硬件建设,为开展非遗教学提供必备条件,包括建设工作室、配置专业制作工具和材料等,保证非遗传承教学的顺利开展。
2.注重非遗教学的课程化
应注重非遗教学的课程化,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并且,课程建设要根据特殊学生的障碍特点和实践能力、非遗项目、教材的编写特点等,确定教学序列化的教学内容。目前,有些学校根据学校开展的非遗项目,结合学生特点开设了不同的非遗校本课程。如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在一至七年级开设的以“学习传统文化,提高生活品质”为核心的校本课程。非遗具有较大的地方差别,不同的特殊学生也有着较大的差别,需要立足学生特点、以当地非遗为基线,开发专属于学校的校本教材。
3.突出地域特色与学校特色
我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工艺美术资源丰富。结合区域特点,彰显学校特色。非遗传承教学一定要依据本地特色,浓厚的地方文化是非遗教学开展的根基,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甚至是原生态生存环境特开展非遗教学。打造专属地方特色品牌,把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 4.加强非遗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非遗教学师资的缺乏是制约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瓶颈,要充分发挥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撑作用,需要针对非遗教学师资短缺的需求,实施精准培养和培训。例如,2015年起,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南大学、南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江苏高校,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承担起帮助非遗传承人增强艺术表现力,提高传统工艺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的任务。另外,还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度,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的非遗知识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学习,为教师提供非遗学术研讨的机会和平台。将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双导师进行教学,不仅让地道的非遗进入了校园,同时也让部分文化课老师成为专业教师,更有利于非遗教学的开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建议
首先,非遺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要让非遗文化成为特殊需要人群的一项重要谋生手段。真正立足于就业,让学生在校完成从学生到工人再到匠人的转变,继而把非遗更好的传承下去。山东潍坊聋哑学校立足潍坊本地丰富的非遗工艺资源,申报了富有地方非遗特色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风筝扎制、面塑、烙画、刺绣、核雕、陶艺、剪纸、布艺、红木嵌银、刻瓷等10门课程。
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学校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非遗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双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上,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类残疾人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次,注重结合实践教学。非遗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应与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应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兴趣社团、工作坊等来强化技能。尤其是非遗教学与学生社团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对非遗项目的长期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场亲身感悟,走访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等,亲身体会非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在继承的过程中也要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在非遗手工艺品设计中要注入现代设计元素,在生产过程中要运用技术革新,充分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
第四,通过成果展示助推非遗教学。非遗教学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对非遗教学进行宣传,提高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成果推介会、技能比赛、技能展示、非遗文化周、文化月等多形式的成果展示形式来扩大社会对非遗教学的认识,助推非遗教学。通过成果展示,丰富校园的非遗文化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最后,要统筹协调,争取多方支持。非遗与特殊教育的结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资金,社会的资金支持,高校的理论指导,企业的合作与配合等等。只有各方的配合与支持,才能让非遗继续传承,让特殊学生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