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122700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要求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特殊教学,他们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具有传承非遗文化的潜质。例如,特殊学生中特别是听障学生,对于视觉艺术更为敏锐、更易发现细节,并且善于观察和把握事物特点,因而手眼协调能力突出,精细动作要比普通学生突出;部分智力障碍或者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于绘画有着极为突出的天赋;另外,特殊学生中特别是视障学生,听觉异常灵敏,对音乐把握准确,音准性要比普通学生更为突出。部分智力障碍尤其是高功能自闭症谱系儿童在音乐方面有着很突出的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非遗教学,首先能够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非遗文化传承能够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家乡意识、家国情怀;二是非遗教学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发展的前提条件。三是非遗教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特殊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技能,能够促进其就业能力,提高就业水平。不仅为社会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减轻了特殊需要家庭的负担,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与教学活动。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育特殊非遗传承项目。由于在非遗传承中的突出成就,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荣获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其中,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特殊教育学校就占了5个,包括潍坊聋哑学校的烙画与刺绣;福州市聋哑学校的福州漆艺;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根雕和乐清细纹刻纸;楚雄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掐丝镶嵌珐琅唐卡;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陶艺、书法和茶艺。
  尽管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教学活动,但是,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非遗教学的认识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尽管开展了一些非遗教学活动,但是无论是领导还是一线教师,对非遗教学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非遗教学可有可无,甚至存在着开展非遗教学是为了应付检查,只是为了考核需要,也没有真正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只是将其作为表现学校业绩的一个手段而已。另外,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非遗教学开展的相对较好,培智学校和盲校的非遗教学开展的相对较缓慢,投入不足。
  2.非遗教学缺少“课程化”
  非遗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课程目标和要求,并制定有相应的课程内容和计划,以及有课程评价和总结。但是,目前的非遗教学缺少“课程化”,尤其是非遗教学内容缺少序列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强,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并且,非遗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边缘化现象,非遗课程被当成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点缀,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
  3.非遗教学特色不明显
  目前特殊教育非遗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非遗教学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不鲜明。非遗教学固然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要遵循特殊儿童的发展规律,但是,非遗教学还应承担着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更应该在传承当地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每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情不同,非遗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应因校制宜,打造每个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4.特殊教育教师非遗教学能力缺乏
  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短缺,部分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非遗传承人难以长时间投身学校教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学内容不成體系。由于其年龄和学识的限制,部分传承人缺乏特殊教育教学的经验,缺乏对特殊儿童的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特殊教育教师非遗教学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校非遗课程开展受限。
  二、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对策
  “非遗进校园”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应对其高度重视,应重视非遗教学课程化,突出非遗教学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大力培养非遗教学的教师,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更好发展。
  1.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要站在促进特殊学生发展、传承本土优秀文化、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高度,重视非遗传承教学。要结合地方非遗特色和本校学生特点,定位好非遗传承项目,并致力于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好其存在特色与存在方式,传承好传承人所需要的生活形态,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真正让“非遗进校园”变成“扎根校园”。同时,也要重视非遗教学软硬件建设,为开展非遗教学提供必备条件,包括建设工作室、配置专业制作工具和材料等,保证非遗传承教学的顺利开展。
  2.注重非遗教学的课程化
  应注重非遗教学的课程化,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并且,课程建设要根据特殊学生的障碍特点和实践能力、非遗项目、教材的编写特点等,确定教学序列化的教学内容。目前,有些学校根据学校开展的非遗项目,结合学生特点开设了不同的非遗校本课程。如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在一至七年级开设的以“学习传统文化,提高生活品质”为核心的校本课程。非遗具有较大的地方差别,不同的特殊学生也有着较大的差别,需要立足学生特点、以当地非遗为基线,开发专属于学校的校本教材。
  3.突出地域特色与学校特色
  我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工艺美术资源丰富。结合区域特点,彰显学校特色。非遗传承教学一定要依据本地特色,浓厚的地方文化是非遗教学开展的根基,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甚至是原生态生存环境特开展非遗教学。打造专属地方特色品牌,把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   4.加强非遗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非遗教学师资的缺乏是制约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瓶颈,要充分发挥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撑作用,需要针对非遗教学师资短缺的需求,实施精准培养和培训。例如,2015年起,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南大学、南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江苏高校,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承担起帮助非遗传承人增强艺术表现力,提高传统工艺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的任务。另外,还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度,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的非遗知识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学习,为教师提供非遗学术研讨的机会和平台。将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双导师进行教学,不仅让地道的非遗进入了校园,同时也让部分文化课老师成为专业教师,更有利于非遗教学的开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教学的建议
  首先,非遺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要让非遗文化成为特殊需要人群的一项重要谋生手段。真正立足于就业,让学生在校完成从学生到工人再到匠人的转变,继而把非遗更好的传承下去。山东潍坊聋哑学校立足潍坊本地丰富的非遗工艺资源,申报了富有地方非遗特色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风筝扎制、面塑、烙画、刺绣、核雕、陶艺、剪纸、布艺、红木嵌银、刻瓷等10门课程。
  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学校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非遗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双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上,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类残疾人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次,注重结合实践教学。非遗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应与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应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兴趣社团、工作坊等来强化技能。尤其是非遗教学与学生社团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对非遗项目的长期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场亲身感悟,走访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等,亲身体会非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在继承的过程中也要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在非遗手工艺品设计中要注入现代设计元素,在生产过程中要运用技术革新,充分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
  第四,通过成果展示助推非遗教学。非遗教学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对非遗教学进行宣传,提高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成果推介会、技能比赛、技能展示、非遗文化周、文化月等多形式的成果展示形式来扩大社会对非遗教学的认识,助推非遗教学。通过成果展示,丰富校园的非遗文化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最后,要统筹协调,争取多方支持。非遗与特殊教育的结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资金,社会的资金支持,高校的理论指导,企业的合作与配合等等。只有各方的配合与支持,才能让非遗继续传承,让特殊学生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
其他文献
习近平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的功能在于立德树人,而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因此德美优先发展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德育为首,以美促德原则,尝试进行了将美育与德育结合开展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些粗浅的工作体会。
期刊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下面,就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一谈我是怎样把数学概念放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的。  一、数学语言的使用要生活化。  
期刊
德国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和精神,就不成其为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作为一名班主任,学校的每个空间,包括学生的家庭,都是我们的工作场所,班主任工作就是每天的琐碎与忙碌。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育目标常是在教育与被教育者感情的交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为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意蕴,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学校要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使红色文化成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一、提高教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红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引导,更要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美学素养。美育教学工作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阶段,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艺术课程,各科教师要学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融入一定的艺术思想,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将数学课程的逻辑思维与美育教学的思想进行融合,本文将着力探讨如何将美育教学思想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教学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泉州在2013年就被评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蕴含着泉州特有的文化元素民间艺术资源,这么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非常值得传承与发扬。在幼儿园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今天,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挖掘和利用“木偶文化”民间优秀艺术资源,携手
期刊
一、初中美术教育重要性简述及案例源起  美术绘画源于人类最初的意识表达,从洞穴壁画到现在的殿堂瑰宝,一直以来都广受艺术家与鉴赏家的青睐。当代的美术教育更是致力于培养每一位公民的审美能力,希望通过美术教学的引导,学会观察和感受身边美的事物,从而提升美术素养,并用艺术的手法来美化自己和美化环境。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也加强了对于美育工作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
期刊
摘要:课后练习,顾名思义,课授完后要做的练习,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偶尔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敷衍了事,即算是完成任务,这样以来所得到的结果是,学生的一般能力及特殊能力均未见明显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依赖老师的心理。究竟是哪一环出了错?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我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依據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力求通过“课后练习有效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期刊
学习物理需有动力,动力需要兴趣。兴趣来于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正因为这位老师,他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百折不挠,不怕上千次的失败,而最后成功。他发明电灯炮的过程就是这样。学生学习物理也要有宏图大志,所以为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志向是产生动力的因素之一。但帮助学生树立志向不能泛泛而谈,不切学生实际,是起不到作用的。素质教育强调“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随
期刊
随着学校班额人数不断减少,尤其是最近几届学生,“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产物,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推行小班教育,绝不仅仅是缩小班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在缩小了的班级中,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现行的课堂教学进行再设计,并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小班教育”中,教师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每一个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