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首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能使学生获得高分,考出好成绩而采取填鸭式,学生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失去了最可贵的个性教育。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提出:“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认为,优秀的教育者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教师只有给学生以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有了自主权,有了兴趣,才能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也才有创新的可能性。所以有这么一说:“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学习再学习的教育。”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勤于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引人入胜的故事,饶有兴趣的顺口溜,美好动听的音乐,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在教学“上、中、下”时,教师可编儿歌“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空气”。这样,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上、中、下”的位置关系。
第一,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学会选择。学生的自主性往往体现在选择上,有些教师总喜欢用命令的语气,让学生去做这,去干那,学生只有听从,没有思考和选择的余地。这样,学生个性品质就不能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去创新。在教学中,我总试着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生字时,不去规定学生抄写生字的遍数,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字的结构,和以前学过的字有没有联系……然后问:你认为哪些字已经记住了,哪些字还需要动笔才能记住,你认为写几遍就可以记住了等等。教师再通过检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即使选择错了,也为下一次的选择提供了一个经验,是很值得的。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第二,善待学生的“乱”说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发言先举手,但是,常常也有不听话的学生,如果不加细想地批评一通,便会扼杀了学生动脑思考、大胆发言的积极性。有一次为了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我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水有哪些用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时,突然有个学生在座位上接口说道:“水还能当镜子用”,引得全班大笑,他也觉得自己错了而低着头,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肯定了他的回答与众不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他注意观察,是动了脑筋的,课堂气氛随即又变得活跃起来。
其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自知、自解、自创能力的过程,其核心是把教学视为学生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实践品质。而小学生的天性恰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孩子们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假设,另辟蹊径,各抒己见,求异创新。诱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勇于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尝试,探索和创造。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就必须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第一,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小结时,可以提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话要对书中的人或同学们说吗?再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提问,肉被狐狸叼走后,它能吃得着吗?通过思考,让学生运用恰切、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第二,不求整齐划一,提倡求异。教学中如何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认为狐狸真狡猾、真可恶。有一个学生却说:“我发现狐狸真聪明,他靠自己的聪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这位同学的发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大家就此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白聪明应该用在正道上。
学生求异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既然是求异,就应该不死守于框架,要有独到的见解,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找出不同于常规而又超越于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从中学习创新方法。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调动创新意识。学生因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的局限,许多好奇心和想象力难免幼稚可笑,他们的有些举动可能还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从而招致粗暴训斥,许多教师往往将“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因而极少鼓励学生说出“异想天开”的设想或独立完成一件别出心裁的手工制作。这样学生的创造从何而来,创新精神如何培养?科学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同大人相比儿童的好奇心更甚,对事物的想象力也更丰富。正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学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在结尾都留下了悬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这些“悬念”进行引导。
我在教完《狼和小羊》这课时,抓住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引导学生想象:“小羊死了没有?狼吃到了小羊了吗?”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加深了对这一课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首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能使学生获得高分,考出好成绩而采取填鸭式,学生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失去了最可贵的个性教育。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提出:“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认为,优秀的教育者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教师只有给学生以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有了自主权,有了兴趣,才能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也才有创新的可能性。所以有这么一说:“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学习再学习的教育。”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勤于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引人入胜的故事,饶有兴趣的顺口溜,美好动听的音乐,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在教学“上、中、下”时,教师可编儿歌“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空气”。这样,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上、中、下”的位置关系。
第一,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学会选择。学生的自主性往往体现在选择上,有些教师总喜欢用命令的语气,让学生去做这,去干那,学生只有听从,没有思考和选择的余地。这样,学生个性品质就不能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去创新。在教学中,我总试着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生字时,不去规定学生抄写生字的遍数,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字的结构,和以前学过的字有没有联系……然后问:你认为哪些字已经记住了,哪些字还需要动笔才能记住,你认为写几遍就可以记住了等等。教师再通过检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即使选择错了,也为下一次的选择提供了一个经验,是很值得的。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第二,善待学生的“乱”说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发言先举手,但是,常常也有不听话的学生,如果不加细想地批评一通,便会扼杀了学生动脑思考、大胆发言的积极性。有一次为了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我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水有哪些用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时,突然有个学生在座位上接口说道:“水还能当镜子用”,引得全班大笑,他也觉得自己错了而低着头,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肯定了他的回答与众不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他注意观察,是动了脑筋的,课堂气氛随即又变得活跃起来。
其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自知、自解、自创能力的过程,其核心是把教学视为学生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实践品质。而小学生的天性恰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孩子们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假设,另辟蹊径,各抒己见,求异创新。诱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勇于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尝试,探索和创造。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就必须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第一,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小结时,可以提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话要对书中的人或同学们说吗?再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提问,肉被狐狸叼走后,它能吃得着吗?通过思考,让学生运用恰切、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第二,不求整齐划一,提倡求异。教学中如何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认为狐狸真狡猾、真可恶。有一个学生却说:“我发现狐狸真聪明,他靠自己的聪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这位同学的发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大家就此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白聪明应该用在正道上。
学生求异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既然是求异,就应该不死守于框架,要有独到的见解,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找出不同于常规而又超越于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从中学习创新方法。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调动创新意识。学生因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的局限,许多好奇心和想象力难免幼稚可笑,他们的有些举动可能还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从而招致粗暴训斥,许多教师往往将“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因而极少鼓励学生说出“异想天开”的设想或独立完成一件别出心裁的手工制作。这样学生的创造从何而来,创新精神如何培养?科学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同大人相比儿童的好奇心更甚,对事物的想象力也更丰富。正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学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在结尾都留下了悬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这些“悬念”进行引导。
我在教完《狼和小羊》这课时,抓住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引导学生想象:“小羊死了没有?狼吃到了小羊了吗?”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加深了对这一课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