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教学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原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呆”坐的学生自由了、活跃了,可以说、可以笑、可以开心的动了,他们的手脚解放了、思维灵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全取代了一味灌输,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课堂真真正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全改变了数学课堂。这种转变体现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我的数学教学中,也努力在调整和实践着这种转变,给学生最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力求使学生的这种转变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学生学习方式在各个环节中的转变,谈谈体会。
1 创设情境、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提供“动态创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而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情境,这是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最好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在创设情境环节,我选取了我们学校最有特色的、学生每天都要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给出大课间图片,呈现信息。信息的呈现是让学生回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自己提炼的。(1)我们的大课问是同年级2个班一个方阵(2)全校一共分了6个方阵(3)现在我们每个班都是50人。然后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提出同学们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1)全校一共有多少个班?(2)一个年级有多少人?(3)全校参与大课间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非常感兴趣,很自然的主动开始探索。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题目,这三个题目的信息同样来自我们中心小学的校园、图书室和阅览室。图片和信息一出现,学生情绪积极,理解题意也毫不费力,因为情境展示的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源于学生最熟悉的学校这个大环境,解决的都是学生亲自体验过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变得向生活中经历的一样顺理成章。
探索实践、学生完成。
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思考和实践。教学时,教师尽力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取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明了、正确的表象,经过观察、对比、归纳、推理、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测量,或是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组一组。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获取数据,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自己研究出的公式才是最鲜活的。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应用这些公式时才是最准确到位的。
2 结论总结、学生归纳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生学习,利于记忆应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梳理知识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能使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在探索完本课的教学内容后,我都尽量多的提供给学生自己思考、同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沉下心来想想自己刚经历的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归纳学习知识点的方式方法。在自己经历、体验、归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时,让学生掌握数的读写法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读写多组数后,让学生总结读数、写数的方法。虽然现在我们的教材上不再有整齐划一的法则出现,教师也没必要给学生总结出来记住背熟。可是不代表我们不要求学生再实践以后自己总结读写数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总结出来。读数的方法:从高位开始读。亿级、万级的读书方法和个级一样,读完后加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两级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写数的方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虽然学生的总结不是那么严谨、那么正规。可是学生在经历读数写数后必须有一个总结的环节,学生总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说的话。在教学“乘法或除法的估算”一节课时,让学生总结估算的方法等等。学生自己总结的结论对他们来说远比老师灌输的有意义的多,学生记忆深刻的多。
分层练习、学生体验。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每一堂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必不可少的安排练习这一环节,通过练习可以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避免错误的不断重复和积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练习的设计,应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练在最关键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设计了三个。这三个是结合学生每天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这一实际情况设计的。(1)王青的家离学校很近,她每天步行自己上学。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就到达学校,请问王青家离学校多远?(2)孙立言的爸爸每天骑电动车送她上学。电动车每分钟行驶500米,lO分钟到校,她家离学校多远?(3)我们班最远的要数向阳的同学了,每天要做公交车上学。公交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半小时可以到达学校,向阳到学校有多远?这三个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没有什么难度。第二个练习是巩固练习,给出简单提示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完整的题目。这个练习学生感兴趣,但是对部分同学有难度,可以量力而为。第三个练习是提高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来做。这里设计了两个练习(1)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问题一:从县城到王庄有多远?问题二: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这段路程有多长?(平原:50千米/时;山区:30千米/时)。三类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3 反馈评价、学生概括
巧妙安排总结,能使学生感到“诗已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反馈评价环节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总结。如:可采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么多实际问题,你们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解决的呢”?“能不能用几句话说说你今天学习的感受”?“对于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用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总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是梳理知识最好的方法。学生说最想说的话,提最想提的问题。在说和提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建构更见完善。
学生参与、学生完成、学生归纳、学生体验、学生概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大颠覆。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和精彩,学生自己也在这种转变中获益匪浅,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激活了思维,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自我。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全改变了数学课堂。这种转变体现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我的数学教学中,也努力在调整和实践着这种转变,给学生最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力求使学生的这种转变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学生学习方式在各个环节中的转变,谈谈体会。
1 创设情境、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提供“动态创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而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情境,这是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最好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在创设情境环节,我选取了我们学校最有特色的、学生每天都要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给出大课间图片,呈现信息。信息的呈现是让学生回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自己提炼的。(1)我们的大课问是同年级2个班一个方阵(2)全校一共分了6个方阵(3)现在我们每个班都是50人。然后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提出同学们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1)全校一共有多少个班?(2)一个年级有多少人?(3)全校参与大课间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非常感兴趣,很自然的主动开始探索。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题目,这三个题目的信息同样来自我们中心小学的校园、图书室和阅览室。图片和信息一出现,学生情绪积极,理解题意也毫不费力,因为情境展示的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源于学生最熟悉的学校这个大环境,解决的都是学生亲自体验过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变得向生活中经历的一样顺理成章。
探索实践、学生完成。
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思考和实践。教学时,教师尽力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取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明了、正确的表象,经过观察、对比、归纳、推理、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测量,或是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组一组。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获取数据,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自己研究出的公式才是最鲜活的。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应用这些公式时才是最准确到位的。
2 结论总结、学生归纳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生学习,利于记忆应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梳理知识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能使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在探索完本课的教学内容后,我都尽量多的提供给学生自己思考、同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沉下心来想想自己刚经历的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归纳学习知识点的方式方法。在自己经历、体验、归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时,让学生掌握数的读写法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读写多组数后,让学生总结读数、写数的方法。虽然现在我们的教材上不再有整齐划一的法则出现,教师也没必要给学生总结出来记住背熟。可是不代表我们不要求学生再实践以后自己总结读写数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总结出来。读数的方法:从高位开始读。亿级、万级的读书方法和个级一样,读完后加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两级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写数的方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虽然学生的总结不是那么严谨、那么正规。可是学生在经历读数写数后必须有一个总结的环节,学生总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说的话。在教学“乘法或除法的估算”一节课时,让学生总结估算的方法等等。学生自己总结的结论对他们来说远比老师灌输的有意义的多,学生记忆深刻的多。
分层练习、学生体验。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每一堂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必不可少的安排练习这一环节,通过练习可以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避免错误的不断重复和积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练习的设计,应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练在最关键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设计了三个。这三个是结合学生每天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这一实际情况设计的。(1)王青的家离学校很近,她每天步行自己上学。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就到达学校,请问王青家离学校多远?(2)孙立言的爸爸每天骑电动车送她上学。电动车每分钟行驶500米,lO分钟到校,她家离学校多远?(3)我们班最远的要数向阳的同学了,每天要做公交车上学。公交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半小时可以到达学校,向阳到学校有多远?这三个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没有什么难度。第二个练习是巩固练习,给出简单提示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完整的题目。这个练习学生感兴趣,但是对部分同学有难度,可以量力而为。第三个练习是提高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来做。这里设计了两个练习(1)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问题一:从县城到王庄有多远?问题二: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这段路程有多长?(平原:50千米/时;山区:30千米/时)。三类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3 反馈评价、学生概括
巧妙安排总结,能使学生感到“诗已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反馈评价环节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总结。如:可采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么多实际问题,你们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解决的呢”?“能不能用几句话说说你今天学习的感受”?“对于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用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总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是梳理知识最好的方法。学生说最想说的话,提最想提的问题。在说和提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建构更见完善。
学生参与、学生完成、学生归纳、学生体验、学生概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大颠覆。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和精彩,学生自己也在这种转变中获益匪浅,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激活了思维,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