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从发挥社区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需要,培育阳光心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两个方面分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专业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力资源体系,丰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体系,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舆论宣传体系,建立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构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社区 心理健康教育 协同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28-02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里的全民健康是大健康的概念,应包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健康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提出,要建立典型示范区,尝试运行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作为推进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细胞,作为学生生活的环境,必然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大力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范围内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发挥社区协同育人的功能,推进现代教育体制发展。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发挥社区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需要
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而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及其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社区的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育人的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bee认为,心理问题“不是个人私人的不幸,而是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问题,是整个社区的责任”。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涉及从儿童到老年的各个时期及各类人群,社区作为人口的聚居地,担负着心理健康服务的重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能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发现、干预发挥作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是维护社区安全稳定的基础,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社区推行心理健康服务,对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实施干预、传递有效及时的社会关爱,有效预防社区居民心理疾病的产生;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广大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渠道,而和谐的社区环境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实现社区协同育人的功能。
(二)培育阳光心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发展变化下,心理压力与冲突也日益凸显。中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称蓝皮书)透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对我国10岁至100岁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测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中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11%至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有2%至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会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导致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一些人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回應他人与社会,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中,甚至会出现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应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增进社区居民对自我的认知、情绪情感的管理、压力和挫折的调整,使其树立阳光的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人、社会和谐相处。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只有依托行政平台才能构建规范化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要着眼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服务主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 将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绩效作为社区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最终实现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体系化发展。政府应出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统一行政职能部门的认识,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心理健康服务的联动机制,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政府要加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经费投入,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划定专门的工作场所,配备心理咨询的专业设备,也可以采用购买第三方心理服务机构服务的方式,按照心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时数、服务的效果列支经费。同时,政府还应帮助社区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地筹措资金,争取企业以及各种经济组织、个人、团体给予的赞助,共同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二)构建专业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力资源体系
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保证。应整合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的力量,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库。把心理学专业人才,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机构专业咨询人员,社会上执证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等纳入人才库,形成社区心理健康人才的培养机制,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定期举办心理学理论及技能方面的培训,举办心理沙龙、案例研讨会,提供心理督导,提高心理问题的识别、诊断鉴别、危机干预的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另外,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队伍相对短缺,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为扩大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面,可把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也纳入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才队伍,对他们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等的培训,并尽快充实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中,扩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丰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体系
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社区要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心理测试软件,添置宣泄人、放松椅等心理咨询的常用设备,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使得社区心理咨询室成为社区居民心灵的港湾。开通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热线电话,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每年开展一次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实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心理动态,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各类群体设计符合居民特点和需求的主题,如亲子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压力和挫折的调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通过播放心理电影、心理情景剧的演出,引发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思考。对社区居民开展常态化的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采用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方式和技术,可使用沙盘、团体辅导、绘画、音乐治疗的方式实施心理咨询,特殊的社区居民如残疾人、老人、社区服刑和矫正人员等可提供心理咨询的上门服务,对其进行心理援助。招募同质的社区人员开展主题团体辅导,如离异女性、失业人员、家有考生的家长、残疾人等,开设以社区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心理成长训练营,开办家长学校,传播家庭教育新理念,帮助家长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家长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陪伴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营造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四)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舆论宣传体系
由于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一些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存在偏差,因而会拒绝和忽略心理健康服务,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有心理问题时缺乏主动求助的意愿和行为。因此,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线上线下、传统传播手段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紧密结合,要占领舆论的高地,通过传统的新闻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专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宣传的效应,利用新媒体增强心理健康服务舆论的影响力,开通微博、微信、录制抖音,运用互联网等,建立专门的社区心理健康网站,或者在社区网站开辟心理健康专栏,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应用抖音拍摄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小视频,目标是帮助居民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培养科学的心理健康的观念,使得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人数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把21世纪健康的理念植入人脑、人心,让人民群众都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而是指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建立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认为,系统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评估,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机制与干预机制。
社区应建立政府—街道—社区—医院—家庭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社区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由政府主导协调,街道、社区、医院、家庭共同参与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社区工作人员中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委员,按照社区居民人数及片区从居民中招募一定比例的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与居民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及时了解到居民的心理动态,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及时介入,预防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重点关注社区的特殊人群,如留守兒童、单亲家庭的孩子、离异妇女、无业失业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确定特殊人群的预警级别,分为一般关注对象、严重关注对象、重点关注对象,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常态化的心理疏导,掌握特殊人群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情况,对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做出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社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需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做出评估,心理危机干预锁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实施的策略、执行的力度是否合理有效,是否需做出调整、完善,以便建立社区长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
[2]刘敏岚,邓荟.社区心理服务:一种社会精细化治理的路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1)
[3]何华敏,胡春梅,胡媛艳.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社区 心理健康教育 协同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28-02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里的全民健康是大健康的概念,应包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健康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提出,要建立典型示范区,尝试运行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作为推进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细胞,作为学生生活的环境,必然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大力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范围内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发挥社区协同育人的功能,推进现代教育体制发展。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发挥社区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需要
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而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及其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社区的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育人的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bee认为,心理问题“不是个人私人的不幸,而是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问题,是整个社区的责任”。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涉及从儿童到老年的各个时期及各类人群,社区作为人口的聚居地,担负着心理健康服务的重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能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发现、干预发挥作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是维护社区安全稳定的基础,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社区推行心理健康服务,对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实施干预、传递有效及时的社会关爱,有效预防社区居民心理疾病的产生;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广大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渠道,而和谐的社区环境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实现社区协同育人的功能。
(二)培育阳光心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发展变化下,心理压力与冲突也日益凸显。中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称蓝皮书)透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对我国10岁至100岁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测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中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11%至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有2%至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会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导致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一些人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回應他人与社会,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中,甚至会出现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应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增进社区居民对自我的认知、情绪情感的管理、压力和挫折的调整,使其树立阳光的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人、社会和谐相处。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只有依托行政平台才能构建规范化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要着眼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服务主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 将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绩效作为社区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最终实现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体系化发展。政府应出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统一行政职能部门的认识,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心理健康服务的联动机制,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政府要加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经费投入,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划定专门的工作场所,配备心理咨询的专业设备,也可以采用购买第三方心理服务机构服务的方式,按照心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时数、服务的效果列支经费。同时,政府还应帮助社区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地筹措资金,争取企业以及各种经济组织、个人、团体给予的赞助,共同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二)构建专业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力资源体系
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保证。应整合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的力量,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库。把心理学专业人才,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机构专业咨询人员,社会上执证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等纳入人才库,形成社区心理健康人才的培养机制,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定期举办心理学理论及技能方面的培训,举办心理沙龙、案例研讨会,提供心理督导,提高心理问题的识别、诊断鉴别、危机干预的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另外,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队伍相对短缺,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为扩大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面,可把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也纳入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才队伍,对他们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等的培训,并尽快充实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中,扩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丰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体系
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社区要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心理测试软件,添置宣泄人、放松椅等心理咨询的常用设备,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使得社区心理咨询室成为社区居民心灵的港湾。开通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热线电话,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每年开展一次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实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心理动态,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各类群体设计符合居民特点和需求的主题,如亲子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压力和挫折的调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通过播放心理电影、心理情景剧的演出,引发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思考。对社区居民开展常态化的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采用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方式和技术,可使用沙盘、团体辅导、绘画、音乐治疗的方式实施心理咨询,特殊的社区居民如残疾人、老人、社区服刑和矫正人员等可提供心理咨询的上门服务,对其进行心理援助。招募同质的社区人员开展主题团体辅导,如离异女性、失业人员、家有考生的家长、残疾人等,开设以社区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心理成长训练营,开办家长学校,传播家庭教育新理念,帮助家长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家长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陪伴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营造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四)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舆论宣传体系
由于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一些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存在偏差,因而会拒绝和忽略心理健康服务,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有心理问题时缺乏主动求助的意愿和行为。因此,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线上线下、传统传播手段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紧密结合,要占领舆论的高地,通过传统的新闻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专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宣传的效应,利用新媒体增强心理健康服务舆论的影响力,开通微博、微信、录制抖音,运用互联网等,建立专门的社区心理健康网站,或者在社区网站开辟心理健康专栏,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应用抖音拍摄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小视频,目标是帮助居民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培养科学的心理健康的观念,使得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人数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把21世纪健康的理念植入人脑、人心,让人民群众都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而是指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建立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认为,系统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评估,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机制与干预机制。
社区应建立政府—街道—社区—医院—家庭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社区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由政府主导协调,街道、社区、医院、家庭共同参与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社区工作人员中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委员,按照社区居民人数及片区从居民中招募一定比例的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与居民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及时了解到居民的心理动态,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及时介入,预防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重点关注社区的特殊人群,如留守兒童、单亲家庭的孩子、离异妇女、无业失业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确定特殊人群的预警级别,分为一般关注对象、严重关注对象、重点关注对象,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常态化的心理疏导,掌握特殊人群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情况,对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做出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社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需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做出评估,心理危机干预锁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实施的策略、执行的力度是否合理有效,是否需做出调整、完善,以便建立社区长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
[2]刘敏岚,邓荟.社区心理服务:一种社会精细化治理的路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1)
[3]何华敏,胡春梅,胡媛艳.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