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稚女满眼前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科学史上,达尔文是个奇异的人物。
  他的进化论不只掀起了生物学革命,西方人文传统都受到空前的冲击,衍生的问题至今仍无理想的答案。许多学者竭尽心力,苦思冥想,最后索性以抨击达尔文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院外的人为了达尔文说过什么、代表什么,更吵得不亦乐乎。受害最深的,大概是美国的联邦大法官。隔三差五,他们就要被迫表态:在国民教育中,《圣经·创世记》能不能与“进化论”平起平坐?
  哪个伟大的科学家在过世一百多年后还能引起这么强烈的情绪?
  达尔文究竟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职业科学史家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人物。
  可是研究达尔文并不容易,因为关于他的资料实在太丰富了。
  论家世,达尔文的祖父依拉士摩(Erasmus Darwin,一七三一——一八○二)、外祖父威吉伍德(Josiah Wedgwood,一七三○——一七九五)都是英国史上的名人。一八一八年雪莱为妻子玛丽的小说《科学怪人》写序,起笔就抬出“达尔文医生”的名头,指出小说内容未必是向壁虚构之事。
  十八世纪末,在荷兰取得医学学位的达尔文医生与威吉伍德、瓦特等人鼓吹科学、工艺的价值,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路先锋。威吉伍德创立陶瓷业,品牌至今仍领风骚;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历史注入了新动力。达尔文医生对他们都有赞助与投资。
  达尔文本人留下的传世史料,科学史上可能只有牛顿比得上。但是牛顿留下的是私人札记,多与主流科学无关,题材以《圣经》(考证、研究)与炼金术为大宗。达尔文则不同,他一生的研究,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绵长的论证”:以各种经验证据交织成“所有物种同出一源,不断演变、分化”的结论。
  他的书信、札记反映了他思路发展的各个阶段。他最重要的著作《物种起源》,至少有三个未发表的早期文本可供研究。他勤于通信,记录又完整,大部分来往信件都已整理出版。
  面对这么丰富的资料,专家学者都难免见树不见林,外行人更不用说了。例如伯林(Isaiah Berlin,一九○七——一九九七)是以博雅著名的文人,他写的《马克思传》却以讹传讹,说马克思曾经将《资本论》第二册献给达尔文,直到第四版(一九七八年)才更正。等而下之,网上常常便有人复制、散播“达尔文临终前忏悔发表进化论”的谰言。
  难怪“达尔文研究”已累积了大量文献,而有“达尔文学(Darwin industry)”的名号,令新手望洋兴叹,甚至不免望而却步。
  因此,英国学者戴思蒙与摩尔的《达尔文传》于一九九一年出版,立即受到学界赞誉,“为达尔文传记立下了新典范”,是不凡的成就。这部《达尔文传》教人惊艳的地方,是揭露了达尔文所受的心理折磨。
  原来达尔文在一八四二年秋季,迁居距伦敦二十七公里的当镇(Downe),搭火车或坐马车要两个小时才到。新居占地超过七公顷(相当于十一个足球场),达尔文终老于斯,再也没搬过家。从此,他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以书信与外界联络。
  一八四二年,达尔文满三十三岁,风华正茂,家已成,业已立,在伦敦科学界交接往来的都是大老级人物。这不正是向上爬的时候,干吗摆出一副急流勇退的姿态呢?
  传统的解释很单纯:进化论是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与西方基督教传统绝不相容,而基督教又是政治社会的基础。因此进化论面对的压力不只是“拿证据来!”还会遭到科学以外的力量打压。达尔文躲到距伦敦不远的荒郊野外,正好专心做研究。
  可是达尔文自迁居之后,似乎就给一种痼疾缠住,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每次情绪亢奋之后,几乎都会感到不适,然后身子剧烈地阵阵打颤,严重时还会呕吐。”他的孩子从小就注意到父亲老是身体不舒服。他的三子法兰西斯认为,他的后半生可总结为“与疾病造成的虚弱与折磨进行的绵长斗争”。
  究竟怎么回事?学者的诊断各不相同。最流行的猜测就是,达尔文在海外异域五年,到过不少热带蛮荒,特别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搞不好感染了什么稀奇的病原。
  众声喧哗中,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包尔比(John Bowlby,一九○七——一九九○)从达尔文童年丧母的事实下手,最有创意。包尔比发挥自己的成名理论──“依附理论”──下的诊断是:达尔文幼年丧母,由于压抑对母亲的追忆,因而容易焦虑;担心自己的形象,也担心失去心爱的人。这个诊断将达尔文避居乡下以及痼疾的成因,一语道破,达尔文一生的轮廓因而格外分明。
  可是“依附理论”以灵长类特有的亲子亲密关系为基础,强调的是孩子出生后的立即经验。而达尔文八岁时母亲才过世,何况他有两位姐姐立即接手照顾,丧母之恸究竟会有多深刻,不能无疑。
  戴思蒙与摩尔直接从进化论的人文意义下手,反而提出了比较可信的说法;达尔文自从想通了生物演化的奥秘之后,不得不面对演化论的人文后果。就算找到了坚实的科学证据,证实人的祖先是一种猩猩,科学好奇心满足之后,我们如何面对人文世界?《圣经·创世记》将人与兽划分开来,并不只是宗教迷信,而是人性的保证。宗教的权威受创之后,还有什么能保证人性?这个问题不断啮咬着达尔文的心,让他不时辗转反侧。妻子是虔诚的教徒,更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何况,他与家人一直亲密地生活在一起。
  戴思蒙与摩尔的《达尔文传》长达七百页,叫好又叫座。哪里知道,一九九五年又出了一部《达尔文传》,还分上、下册,上册正文五百四十三页,才写到《物种起源》出版前一年;七年后出版的下册,也有四百九十七页。作者布朗(Janet Browne)娓娓道来,以细节取胜。例如《物种起源》的文本经过许多女人家的手方才定稿,包括达尔文的妻子、孩子的女家教;《物种起源》第一版(一八五九年)印了一千二百五十册,一家采会员制的连锁图书馆一口气买下五百本,因此读者比过去估计的大得多云云。
  《安妮的盒子》也是一本达尔文传,英文本在二○○一年出版。比起上述三部,《安妮的盒子》着实单薄,可是读来居然引人入胜,迭有胜义,就叫人惊讶了。关键在作者的祖母是达尔文的孙女,自家人说自家事,自有其独到的眼光。
  《安妮的盒子》是一本别出心裁的达尔文传。达尔文夫妇一共有十个孩子,安妮是老二,也是长女,她过完十岁生日,不久就夭折了。安妮短短的一生(一八四一——一八五一)在达尔文发展进化论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安妮的命运透露了大自然的无情,或者说“无关道德”,以东方人的套语来说,就是“天地不仁”。不过,作者凯恩斯借题发挥,想让读者知道的是,达尔文的研究与达尔文的家庭生活实为一体。
  一点不错,达尔文所有的进化论著述,共有十几种,粗估超过五千页,研究与写作全在自家里完成!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人实在难以想像。这是因为现代的科学研究机构,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才发展完成。然后社会中才开始出现大量的职业科学家。在二十世纪之前,特别是在英国,科学研究一向是社会上层阶级的使命,有钱人才玩得。在自己家里玩。
  达尔文一生没领过薪水,父亲在世靠父亲,父亲过世靠遗产。他婚前每年有四百英镑“生活费”,婚后增加到五百英镑,同时妻子也带来嫁妆──每年四百英镑。当时靠高级手艺维生的工人,一年也不过赚五六十英镑。一八四六年,赫胥黎担任英国海军助理外科医师,年薪一百三十五英镑。
  当然,一八五九到一八七一年间,达尔文出版的书总共为他赚进一万多英镑,平均年收入已不比大学教授差。可是卖书所得还不到他总收入的十分之一。例如他一八五四年的收入是四千零三英镑;一八七一年达到八千英镑,此后一直维持这一水准。达尔文除了遗产,还以精明的投资赚了不少钱,在科学家中,这种本领实在少见。
  达尔文夫妇的十个孩子中,三个不幸夭折,五个留下了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达尔文的姐姐都是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塔洛奇(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一七四六——一八二七)的仰慕者。裴斯塔洛奇鼓吹主动学习的理念,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而不是强迫他们学”。达尔文也是这套教育哲学的实践者。他的次子乔治回忆道:“他从未要求我们对科学感兴趣,但只要我们有意学习,他就会不厌其烦地协助我们,这样当然更有效。”
  《安妮的盒子》对达尔文家庭生活的细密描述,必然会碰触现代职业科学家心中的痛。
  (Randal Keynes, Annie’s box, London: Fourth Estate, 2001; Charles Darwin, John Bowlby,1990; A. Desmond & James Moore,1991; Janet Browne,Charles Darwin, Charles Darwin, 1995 & 2002)
其他文献
眼下,网络已经发达到相当的地步。言论自由是自由民主社会的优先价值(preferred value),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个人筛选信息的无限过滤能力,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如果把选择看作自由的核心,那么新科技已经引领我们走向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了——但是,自由、民主真的就这样实现了?且慢乐观,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宪法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R.Sunstein)说,网络社会的民主
期刊
在二○○五年四月开罗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我结识了斯里兰卡来的佳亚和印度尼西亚来的宾妮。佳亚是科伦坡大学政治学教授;宾妮主持着雅加达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我们一起去参观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伟岸让我们对古埃及文明肃然起敬,而面对被拿破仑的大炮轰掉了半边脸的狮身人面像,我们又为一个伟大文明的消失而悲哀。人类历史是一部恃强凌弱的血腥史,在近代,则充斥着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征服和杀戮。由古埃及文明的灭亡,我们
期刊
我也喜欢读书,但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这是我的大毛病,大概也取决于我的人生观,或者思想作风。前些年我回湖南老家,和几个老同学聚会了一次,有个老同学开另一个老同学的玩笑说:“你当年费那么大劲追求某某女同学,结果也没有成功,现在想起来,简直是浪费青春。”我倒表示了不同的意见。这件事情本身自有它感情上的价值,而不在成功与否,不能说成功了才有价值,不成功就是浪费时间。我以为,读书也是这样。
期刊
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自一九七八年启用以来,每天运营的航班将近三百七十次,接待的旅客人次和处理的货物数量都堪称世界第一。如果是起降的高峰期,你会看到,这边的飞机尚未完全飞起,那边的飞机已经进入跑道,着陆飞机是否滑出导航路尚未确定之时,起航的飞机已经开始滑行。从经济效益上讲,机场的利用率高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可想而知。一向做事谨慎小心的日本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难
期刊
前些年,有个社会调查材料显示:“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中,“科学家”位列榜首,其次是“大学教授”。社会上炒得很热闹的“企业家”、“演艺”工作位列二十开外。作为一个在大学工作的教师,对这个结果自然感到高兴。我想,社会上对科学家的尊敬,首先是因为意识到科学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其次是觉得科学工作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们换取到的酬劳往往同他们的劳动并不相称,有时甚至过于微薄。显然,这
期刊
中美、中日关系大滑坡    新保守派长期以来的一个信条是,美国必须不遗余力地阻止任何敌对的权力中心的发展,无论它是善意的还是敌意的。这意味着,在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中国,把它视为下一个可能的敌人。二○○一年,执政的新保守派把很大一部分核武器的目标从俄国转向中国。他们同时开始定期与台湾进行有关防御该岛的高层军事会谈,对亚太地区输入新一轮的军事人员和装备,并花大力气促进日本重整军备。  二○
期刊
最近,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外相町村信孝以及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等日本政要相继提出中国接受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已接近毕业,日本将要减少乃至停止对华ODA,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日本向中国提供了什么样的政府开发援助?日本政府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ODA毕业?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日本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以及最近的动向?  根据经合组织(OECD)开发援助委员会(DAC)的定义,ODA是指,发达国家政府为发展
期刊
存在着,仅此而已    袁筱一  到了萨特的一百周年,突然间听到了一些关于萨特的声音。感觉像是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又被人挖出来说:瞧,他还没有过时,萨特的世纪仍然没有过去。可是真的没有过去吗?走进书店,发现萨特的身影其实已经变得很淡薄,被淹没在色彩缤纷的图书的春天里。我买到的几本都很旧,一本是他的文论选,另外一套是上下册的《辩证理性批判》。在哲学社科类的书架上,轰轰烈烈地卖着后现代,卖着解构主义和诠
期刊
亚洲区域的再/统合(re/integration),是所有批判圈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而在当前历史的运动方向里,统合的最大障碍似乎是日本的政府(与社会)。要寄望日本的批判圈能够产生作用,从内部扭转形势,我们处于亚洲不同地区的人们必须跟他们站在一起,共同思考根本问题之所在,给他们提供外在的支持,让他们清楚地得到外在的信息与看法,才可能一起跨越临界点,走向亚洲整合的新阶段。这个临界点就是:日本有没有办法
期刊
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我们交流的中心议题是“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我想,不管是《朱熹的历史世界》的作者或是读者,都不希望用宋代这样一个时段来限制我们的思考;而在历史学这样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大家能找到更多的交流话题。  田浩(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余先生写这本书,在我看来,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个比较专门研究汉朝的历史学家。我做研究生的时候,他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