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提出构建以规范化管理为特征的“一二三四五”式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外实训管理体系的设想,从规范校外实训管理的角度探索了如何完善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外实训 管理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校外实训教学在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校外实训场所在学校校区之外,使得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一种远程管理状态。而远程管理目前尚无通用的成功模式可循,这就加大了校外实训管理的难度。同时,“工学结合”主要是针对一、二年级中职生开展的教学活动,参与实践的学生年龄偏小、知识结构偏窄、认知程度偏低,这也给校外实训远程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校外实训管理成为决定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把校外实训规范化管理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以规范化为特征的中职“一二三四五”式,即实训管理一平台、实训组织双流程、实训安排三原则、实训评测四参与、实训监控五渠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外实训管理体系。
一、实训管理-平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企业占了“半壁江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打造校企合作实训管理指导平台,以成立校企合作实训管理指导委员会的形式对学校、企业的双主导地位进行明确定位,以制度的形式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确定下来。当然,校企共同参与并不意味着合作的每个环节都要将双方的相关责任“二一添作五”,而是指岗位提供、教学计划制订、校企实训管理人员确定、学生录用、成绩考核、教学调整的“一条龙”环节校企双方均需全程参与,根据各自的功能、目标、性质合理确定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学校、企业之间开展教学管理、信息沟通、利益协调、过程监控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在实践中,校企各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构建实训管理网络。具体步骤为:
1、就业指导部门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与用人企业建立联系,建立意向合作企业资源库。
2、专业教学部门根据企业需求及教学情况制订实训计划(初稿)。
3、专业教学部门与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实训计划(初稿),结合意向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初步落实实训地点。
4、就业指导部门与意向合作企业对口部门沟通(该对口部门一般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洽谈实训性质、用工条件、企业待遇等细节,初步达成合作协议(此时意向合作企业性质转变为合作企业)。
5、校方与合作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实训管理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校企双方的主管或分管领导。二是校企双方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方一般是专业教学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等的负责人;企业一般为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等的负责人。三是校企双方本轮实训直接管理人:校方一般为专业教师和实训班级班主任;企业一般为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直接承办人员。
6、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就业指导部门根据企业意见进一步修订校外实训计划(修改稿)。
7、就业指导部门将与企业协商结果反馈至专业教学部门,后者根据企业意见协调修订校外实训计划(终稿),确定本轮校外实训的培养目标和合作方式。
8、就业指导部门根据校外实训计划(终稿)与企业签订实训协议。
9、专业教学部门根据校外实训计划(终稿)做好课程调整工作,安排本轮实训的带队教师。
10、企业根据实际生产计划和学校实训计划,做好实习岗位预留、安置以及后勤保障工作。
11、带队教师送学生到企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接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12、校外实训期间的授课、考核、评测指标的拟制等事宜由专业教学部门牵头组织,与企业生产部门协商、落实。
13、校外实训期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分别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在职能范围内负责反馈和牵头解决校企双方提出的需求。
14、校外实训教学活动当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均需校企合作实训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并解决。
二、实训组织双流程
所谓“双流程”指的是在开展校外实训教学活动时,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合作为一个流程,学校对学生的实训管理为另一个流程。
(一)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合作流程
第一步,校企合作协商,达成共识,签订协议;第二步,校企双方讨论制订教学(培训)计划与实施细节;第三步,学校组织学生展示自身素质以获取相应的实习岗位,在与企业协商的基础上安置好实训学生;第四步,校外实训期间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训管理,实现实训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第五步,学生实训结束时由校企组织考核,从不同的层面给出实训鉴定;第六步,由学校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并与企业协商下一轮实训计划的修订和调整。
(二)学校对学生的实训管理流程
第一步,对校外实训企业、实训岗位的情况以及实训教学计划进行宣传、介绍,由学校统一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动员准备工作;第二步,派带队教师送学生到企业,并随队驻企(驻企时间一般为1个月至3个月),稳定学生思想,对学生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指导;第三步,在企业员工当中雇用实训教师,与学校驻企教师协同管理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实训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四步,学校派员(一般为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班主任或专业教师)定期回访,对于表现优秀的实训学生,尽可能地为其争取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工作岗位;第五步,会同企业对学生实训质量进行联合考核;第六步,安排校外实训期满的学生返校,指导其写实训总结。最后根据本轮实训情况,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
三、实训安排三原则
“三原则”指的是中职学校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外实训计划以及教师到企业所教授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校企合作原则
校企合作原则即一方面要与企业生产实际、企业利益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从学生实训前后不同教学阶段顺利衔接角度出发,来制订校外实训教学计划,使学生离校实训时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实训结束后又能顺利转变角色适应学校教学环境、生活。
(二)逆序设置原则
逆序设置原则即按照“企业需求-实训岗位需求-分解知识技能模块- 校外实践环节设置”及“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的双体系进行具体实践环节和实训任务的定位设计。
(三)模块运作原则
模块运作原则即遵循项目教学的方法,循序渐进。根据各模块的培养要求,安排实践课程的内容,层级之间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独立运行,同层级课程并行交叉运行。工学结合意味着学生在教学阶段,将面临着“学校-企业-学校”等教学场所的转换,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施场所是企业,所以设置该部分理论课程时需要符合模块运作、独立运行的条件,以便教师到企业授课、教学。
四、实训评测四参与
“四参与”指的是学生校外实训成绩的评定,由专业教学部门、企业、学校以及社会按一定权重共同进行评价:
(一)专业教学部门
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价。
(二)企业
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生产能力、实践综合表现、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同时也对本轮校企合作情况进行评测、总结。
(三)学校
主要针对学生本轮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与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对本轮校企合作情况进行评测、总结。
(四)社会
主要针对学生家长对学生本轮校外实训情况的满意度进行测评,从而间接地为评测本轮校企合作校外实训成功与否提供借鉴依据。
五、实训监控五渠道
要保证校外实训按时、按质、按序完成,就必须注重对实训过程的监控和及时反馈实训信息,主要可通过以下五个渠道来完成:
(一)驻企教师或实训回访教师
每批到企业实训的学生均应有带队教师随行,一般情况下带队教师要待实训学生情况稳定后方可回校;在带队教师回校之后,学校还要定期派人到企业回访。带队教师及回访教师肩负着以下四项任务:一是了解实训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一些思想问题;二是对学生专业学习以及个人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的生产、生活:三是对企业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监督,如发现企业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偏差。教师本人与企业或者通报学校与企业协商解决;四是积极为学生争取应有的利益,确保学生权益得到保障和落实。
(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企业雇员
学校定期与企业联络,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得到企业用工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实训情况,与企业协商解决实训期间出现的问题,这是实训监控的渠道之一;此外,聘请企业雇员做实训学生的生产、生活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生活,并将所发现的情况及时向学校反馈,也是学校通过企业实施过程监控的一个渠道。
(三)学校职能部门
学校直接参与校外实训管理的部门有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其中专业教学部门负责实训教学任务的具体落实和教学管理;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与企业协调、沟通;学生管理部门与班主任协同管理,通过让班主任收集实训学生的信息的方式,从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校企协调、思想教育等方面对实训信息进行分类收集,实现对口管理。
(四)学生
学生信息渠道具有间接性特征,一般是以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为媒介,定期联系学生,了解、掌握实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企业实训、生活的情况。
(五)社会
一方面,学校定期向社会公布学生实训情况和实训进度,接受社会以及学生家长的监督;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合作企业信息的真实、全面,在合作之前学校要对企业开展调查,了解、掌握合作企业基本情况,此外,还应定期、不定期地从媒体、群众评价等渠道了解社会对该合作企业的评价,并根据相关评价对校企合作方式、进度及时作出调整。
(责编 郝 勋)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外实训 管理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校外实训教学在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校外实训场所在学校校区之外,使得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一种远程管理状态。而远程管理目前尚无通用的成功模式可循,这就加大了校外实训管理的难度。同时,“工学结合”主要是针对一、二年级中职生开展的教学活动,参与实践的学生年龄偏小、知识结构偏窄、认知程度偏低,这也给校外实训远程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校外实训管理成为决定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把校外实训规范化管理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以规范化为特征的中职“一二三四五”式,即实训管理一平台、实训组织双流程、实训安排三原则、实训评测四参与、实训监控五渠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外实训管理体系。
一、实训管理-平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企业占了“半壁江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打造校企合作实训管理指导平台,以成立校企合作实训管理指导委员会的形式对学校、企业的双主导地位进行明确定位,以制度的形式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确定下来。当然,校企共同参与并不意味着合作的每个环节都要将双方的相关责任“二一添作五”,而是指岗位提供、教学计划制订、校企实训管理人员确定、学生录用、成绩考核、教学调整的“一条龙”环节校企双方均需全程参与,根据各自的功能、目标、性质合理确定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学校、企业之间开展教学管理、信息沟通、利益协调、过程监控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在实践中,校企各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构建实训管理网络。具体步骤为:
1、就业指导部门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与用人企业建立联系,建立意向合作企业资源库。
2、专业教学部门根据企业需求及教学情况制订实训计划(初稿)。
3、专业教学部门与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实训计划(初稿),结合意向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初步落实实训地点。
4、就业指导部门与意向合作企业对口部门沟通(该对口部门一般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洽谈实训性质、用工条件、企业待遇等细节,初步达成合作协议(此时意向合作企业性质转变为合作企业)。
5、校方与合作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实训管理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校企双方的主管或分管领导。二是校企双方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方一般是专业教学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等的负责人;企业一般为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等的负责人。三是校企双方本轮实训直接管理人:校方一般为专业教师和实训班级班主任;企业一般为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直接承办人员。
6、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就业指导部门根据企业意见进一步修订校外实训计划(修改稿)。
7、就业指导部门将与企业协商结果反馈至专业教学部门,后者根据企业意见协调修订校外实训计划(终稿),确定本轮校外实训的培养目标和合作方式。
8、就业指导部门根据校外实训计划(终稿)与企业签订实训协议。
9、专业教学部门根据校外实训计划(终稿)做好课程调整工作,安排本轮实训的带队教师。
10、企业根据实际生产计划和学校实训计划,做好实习岗位预留、安置以及后勤保障工作。
11、带队教师送学生到企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接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12、校外实训期间的授课、考核、评测指标的拟制等事宜由专业教学部门牵头组织,与企业生产部门协商、落实。
13、校外实训期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分别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在职能范围内负责反馈和牵头解决校企双方提出的需求。
14、校外实训教学活动当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均需校企合作实训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并解决。
二、实训组织双流程
所谓“双流程”指的是在开展校外实训教学活动时,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合作为一个流程,学校对学生的实训管理为另一个流程。
(一)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合作流程
第一步,校企合作协商,达成共识,签订协议;第二步,校企双方讨论制订教学(培训)计划与实施细节;第三步,学校组织学生展示自身素质以获取相应的实习岗位,在与企业协商的基础上安置好实训学生;第四步,校外实训期间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训管理,实现实训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第五步,学生实训结束时由校企组织考核,从不同的层面给出实训鉴定;第六步,由学校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并与企业协商下一轮实训计划的修订和调整。
(二)学校对学生的实训管理流程
第一步,对校外实训企业、实训岗位的情况以及实训教学计划进行宣传、介绍,由学校统一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动员准备工作;第二步,派带队教师送学生到企业,并随队驻企(驻企时间一般为1个月至3个月),稳定学生思想,对学生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指导;第三步,在企业员工当中雇用实训教师,与学校驻企教师协同管理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实训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四步,学校派员(一般为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班主任或专业教师)定期回访,对于表现优秀的实训学生,尽可能地为其争取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工作岗位;第五步,会同企业对学生实训质量进行联合考核;第六步,安排校外实训期满的学生返校,指导其写实训总结。最后根据本轮实训情况,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
三、实训安排三原则
“三原则”指的是中职学校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外实训计划以及教师到企业所教授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校企合作原则
校企合作原则即一方面要与企业生产实际、企业利益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从学生实训前后不同教学阶段顺利衔接角度出发,来制订校外实训教学计划,使学生离校实训时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实训结束后又能顺利转变角色适应学校教学环境、生活。
(二)逆序设置原则
逆序设置原则即按照“企业需求-实训岗位需求-分解知识技能模块- 校外实践环节设置”及“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的双体系进行具体实践环节和实训任务的定位设计。
(三)模块运作原则
模块运作原则即遵循项目教学的方法,循序渐进。根据各模块的培养要求,安排实践课程的内容,层级之间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独立运行,同层级课程并行交叉运行。工学结合意味着学生在教学阶段,将面临着“学校-企业-学校”等教学场所的转换,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施场所是企业,所以设置该部分理论课程时需要符合模块运作、独立运行的条件,以便教师到企业授课、教学。
四、实训评测四参与
“四参与”指的是学生校外实训成绩的评定,由专业教学部门、企业、学校以及社会按一定权重共同进行评价:
(一)专业教学部门
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价。
(二)企业
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生产能力、实践综合表现、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同时也对本轮校企合作情况进行评测、总结。
(三)学校
主要针对学生本轮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与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对本轮校企合作情况进行评测、总结。
(四)社会
主要针对学生家长对学生本轮校外实训情况的满意度进行测评,从而间接地为评测本轮校企合作校外实训成功与否提供借鉴依据。
五、实训监控五渠道
要保证校外实训按时、按质、按序完成,就必须注重对实训过程的监控和及时反馈实训信息,主要可通过以下五个渠道来完成:
(一)驻企教师或实训回访教师
每批到企业实训的学生均应有带队教师随行,一般情况下带队教师要待实训学生情况稳定后方可回校;在带队教师回校之后,学校还要定期派人到企业回访。带队教师及回访教师肩负着以下四项任务:一是了解实训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一些思想问题;二是对学生专业学习以及个人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的生产、生活:三是对企业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监督,如发现企业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偏差。教师本人与企业或者通报学校与企业协商解决;四是积极为学生争取应有的利益,确保学生权益得到保障和落实。
(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企业雇员
学校定期与企业联络,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得到企业用工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实训情况,与企业协商解决实训期间出现的问题,这是实训监控的渠道之一;此外,聘请企业雇员做实训学生的生产、生活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生活,并将所发现的情况及时向学校反馈,也是学校通过企业实施过程监控的一个渠道。
(三)学校职能部门
学校直接参与校外实训管理的部门有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其中专业教学部门负责实训教学任务的具体落实和教学管理;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与企业协调、沟通;学生管理部门与班主任协同管理,通过让班主任收集实训学生的信息的方式,从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校企协调、思想教育等方面对实训信息进行分类收集,实现对口管理。
(四)学生
学生信息渠道具有间接性特征,一般是以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为媒介,定期联系学生,了解、掌握实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企业实训、生活的情况。
(五)社会
一方面,学校定期向社会公布学生实训情况和实训进度,接受社会以及学生家长的监督;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合作企业信息的真实、全面,在合作之前学校要对企业开展调查,了解、掌握合作企业基本情况,此外,还应定期、不定期地从媒体、群众评价等渠道了解社会对该合作企业的评价,并根据相关评价对校企合作方式、进度及时作出调整。
(责编 郝 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