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词作家们选择潇洒风流的文风表达对人生的执着,莫不是一种政治规避,却意外的实现了为政治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的转变。那么,同样的置换到伤痕电影时期,这一时期同样是在政治动荡中开始关注“人性”,提倡人道主义,将镜头对准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的感情,表现青春与爱情的追忆,这也是自“十七年”以来首次突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美学,实现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书写。
  关键词:伤痕电影 谢晋 《牧马人》 魏晋风骨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55-02
  一、政治环境与艺术创作的平衡发展
  宽松的政治为艺术创作提供条件。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鼓励艺术民主,提倡遵循艺术规律,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时期形成了以揭露“文革”伤痕的文本叙事为主流的电影创作,其中有冤假错案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因被颠倒的黑白而成为刽子手的迷失,有因“文革”十年失去青春与爱情的追悔。伤痛、悔恨、迷失、受害是这一时期的情感表达。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揭开伤疤,其本质上是为了避免灾难历史的发生,反思历史的成因。巴金说“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①。在电影主题表达的内在充盈着对未来的美好企盼,“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正如电影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主题表达,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处于复杂的境况之下。文化大革命以及再往前推至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整风波浪一潮更比一潮猛,在这期间遭受波及的人群包括电影届的中流砥柱第二代导演、正值中年的第三代导演和青年时期的第四代导演,蔡楚生、郑君里、应云卫、罗静予、孙师毅、舒绣文、上官云珠、顾而已……这些名留中国影史的著名影人都是在“文革”中受难致死的人群。这份惊人的名单,并不完备,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实际上,除去这些自身遭受迫害致死的影人之外,还有一部分影人的家庭同样遭受苦难,留下深刻的伤痕。在伤痕电影中,最富成就的导演谢晋便是其中之一。正是这种残酷的政治现实和身家毁灭,令这些创作者的人生中充满无边的恐惧和深重的哀伤。因而,无论是诚实的揭露“文革”这场灾难,还是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和爱情,它们在四个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处在一种异常复杂的情感状态之中。外表虽看起来是平淡的接受现实、接受伤痛,内心却强烈的执着人生。
  谢晋便是这类的典型。“伤痕电影”开启了谢晋导演的第二春,由他拍摄的伤痕电影《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被称为“反思三部曲”。《牧马人》是“反思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拨乱反正后知识分子的选择,寓意深刻,思想饱满,立场鲜明。电影片花中,可以看到城市和牧场景色的交替出现,一面是以高楼、汽车、立交桥为代表的现代化,一面是以蓝天、白云、青草、马群代表的淳朴自然,而许景由这位有着亿万家财的父亲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则令儿子许灵均面临着命运的选择。许灵均由于出身问题,在“反右倾”运动和“文革”中遭受牵连,“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父亲不满封建婚姻,离开了我和妈妈”“在父亲出国的四天后,妈妈死在了一家法国医院里”,这便是谢晋书写的许灵均的少年时代。成为“弃儿”的许灵均,还要承担政治身份的灾难……电影中,父子相见的第一面,没有阔别多年的亲近,也没有父子相认的感动。“他一滴眼泪也没有掉,变得冷峻了”,多年的人生经历令许灵均变得冷峻了。这份冷峻里包含着复杂的感情,许灵均既不能对父亲早年间抛家弃子的去往美国而完全原谅,也不能表示愤恨,他选择“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这一相对冷峻的态度来面对过去。“我要是孤儿就好了,但我是你们的弃儿”,这是许灵均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控诉,因为资产阶级右派的身份,带给他的是无穷无尽的批斗和迫害,但年老的父亲强烈的要求许灵均要理解自己,要求他忘掉过去向前看,这就是摆在许灵均面前的冲突。如果過去的事情能够轻易的过去,又何谈新生?面对现实,也无可奈何,因为即使向父亲控诉、责备也讨不回那逝去的二十年时光,况且自己所经历的那些苦痛,应该向谁控诉呢?反而许灵均现实表现出的冷静、果敢却被褒奖为最适合继承家业的优良品质。导演的这段表达隐而不显,现实令他不得不低下头接受过去,融入历史的车轮。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家与国的问题。第一次是父子两人如何看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面对父亲私有制的观念,许灵均坚定的说“国与家的关系太密切了,国的荣誉感就是家的荣誉感”。第二次是许灵均的“右派”问题被平反后,被调到牧场的小学当老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课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多年后再次站上讲台,他激动的手几乎写不了字,他内心激动复杂的心情体现在黑板上的这7个字上。第三次是许灵均决定留在牧场与国家一起迈过这个坎,父亲问他“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他回答说:“我坚信我们民族的生命力。”感情是信念的基础。许灵均被分配到敕勒川牧场劳动,他想过自杀一了百了,但敕勒川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牧民战胜了“打倒牛鬼蛇神”的革命争斗,令他继续坚信祖国,坚信人民群众。“我曾经死去过,但现在又活过来了”,许灵均又重新相信生活的美好。导演将人与人之间善良的互动作为拯救许灵均的稻草,而许灵均所代表的又是千千万万的受害者,他们也同样会被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感情所拯救。影片最后一幕,许灵均与秀芝在灿烂的晚霞中重逢,不需要过多矫饰的言语,就表达出了未来可期的美好盼望,言不尽意、气韵生动,把遭受政治迫害的痛楚与哀伤表达得如此的美丽和充满希望。大概除了谢晋之外,再没有如此深沉而美丽的影像了。
  二、以情感人,为真善美而艺术
  在李泽厚所著《美的历程》中,将魏晋南北朝时期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思潮归结为“人的觉醒”,它的主要表现是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②,代表诗词有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③。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词作家们选择潇洒风流的文风表达对人生的执着,莫不是一种政治规避,却意外的实现了为政治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的转变。那么,同样的置换到伤痕电影时期,这一时期同样是在政治动荡中开始关注“人性”,提倡人道主义,将镜头对准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的感情,表现青春与爱情的追忆,这也是自“十七年”以来首次突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美学,实现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书写。谢晋的《牧马人》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他关注的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感情则是艺术表达试图远离政治实现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新作品。
  电影《牧马人》以情感人,“予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的崇高的主题以完美的艺术处理”④,使得影片具备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与此同时还具备了颇受欢迎的观赏性。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表现真情实感方面更具优势,它不需要中间媒介,就可以将影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人物的思想以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部电影以许灵均独白的方式开始,“敕勒川,你这古老的名字,我从12岁时就从课本上读到过你,没想到我这半辈子却与你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这里二十多年了,岁月、生活……”伴随着敕勒川牧场广阔的草原,许灵均发出无限感慨。许灵均在这里经历苦难,感受惊恐和失望,同时也被美丽的草原和淳朴的民风温暖着。电影在回忆许灵均和李秀芝的爱情时,不再是以许灵均的独白为主,而是以回忆的形式完整展开的叙述,有李秀芝的参与与回应的回忆。许灵均能够认识李秀芝,就像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一个在政治上落难,一个在经济上受难,两个人的结合却负负得正,开始了幸福完整的生活,“好像多年企盼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许灵均向父亲介绍李秀芝是个“毛丫头”,但毛丫头拓土坯、盖房子,养鸭养鸡养鹅,是个“海陆空司令员”,毛丫头身体里蕴藏着“强大的创造力”。平静安稳的生活,丰衣足食也心安理得,这与“文革”中搞“文争武斗”的革命派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导演对人民群众善良淳朴的赞美和期许。
  许灵均将要动身到城里见父亲的前一晚,他打趣对李秀芝说:“那只好我一个先去了(美国)”。李秀芝说:“你走不了,我心里有数。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我知道你舍不得学校里那批孩子,舍不得老乡,带不走蓝天,带不走草原”。这样深情的告白直抵许灵均的内心。在他的心里,高大的洋楼、豪华的小汽车甚至亿万遗产都难以与敕勒川的人情与景色相提并论。“爸爸品得出咖啡的苦和甜,却品不出人生的苦和甜”,许景由想要帮助许灵均找到新的价值观,但许灵均已经在人生的磨练中找到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注释:
  ①巴金:《随想录》,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82页。
  ③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
  ④闻启鸣,洪凤桐:《影片<牧马人>的文学审美特征》,《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学术专著的出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有关艺术人类学学科的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出现,而以艺术人类学为书名的著作很少专门涉及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关议题,方李莉、李修建的《艺术人类学》是目前国内难得一见的将艺术人类学学科史、学科理论、研究方法与具体研究实践等内容集一身的学科著作。该书具有强烈的学科建设自觉意识、观点上确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以及对学科理论史有完整而全面的梳理等几个特点。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如何应对社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下高等院校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分析了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回族花儿”是至今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山野民歌,是广大回族群众长期以来的智慧结晶。本文试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运用“声音—行为—概念”的研究模式,通过对“回族花儿”中属行为范畴的语言行为和与声音范畴相关的音调进行剖析,揭示“回族花儿”中在语言与音调上的一些特征以及语言与音调背后深刻的宗教内含。  关键词:回族 “回族花儿” 音调 语言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本文将通过“梅”“兰”“竹”“菊”四个方面,来进行曲笛音乐作品的赏析,为曲笛的表演艺术提出自己的讲解,带你们感受曲笛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曲笛音乐 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12-02  曲笛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南方人含蓄、内敛、细腻的性格特点深深地影响着曲笛音乐,使得曲笛音乐中包含了浓厚的文学气质并表现出人们高尚的情
期刊
摘要:在小提琴弦乐艺术发展史中,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名字总是会被人提及,毕竟他在当时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小提琴演奏风格。本文将针对浪漫主义时期弦乐创作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萨拉萨蒂作品体现的风格特点以及成因。  关键词:弦乐艺术 萨拉萨蒂 浪漫色彩 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05-02  小提琴是西方乐器中的重要分支,在其音乐史
期刊
摘要:本文以储望华先生钢琴作品《春江舟影》为例,探讨了此曲的音乐创作和地域性特点。首先从此曲的创作背景上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作曲家个人艺术经历、时代背景、钢琴民族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次从此曲的结构、织体、和声三个方面对此曲的个性化风格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此曲地域性音乐元素的运用,认为此曲与湖南高腔山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分别从旋法和润腔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储望华 《春江舟影》 弹性结构
期刊
摘要:本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及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时代背景下,以省内近十所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调查为切入点,剖析目前高校在课程结构、内容、门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现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性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關键词:现代大学 公共艺术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苎麻纤维是一种植物纤维,是一种绿色复合材料。苎麻纤维的阻尼材料是一种能吸收振动机械能、声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电能、磁能或其他形式能量而消耗掉的一种功能材料。结构-阻尼复合材料是兼具高阻尼性和高强度、高刚度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材料。结构-阻尼的原理在于材料及其界面的内摩擦能量损耗,特别是植物纤维层间铺层较好的内摩擦阻尼性能,而这种铺层本身也是结构材料。现今,除了德国走在世界前列设计并开发了碳
期刊
摘要:《基础和声》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音乐分析的基础,也是升学考试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在教学内容基本统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的情况下,要更好地完成好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是最有效的部分。本文以“排列法”为逻辑主线,来探讨四部和声写作教学中横向与纵向结合的串联,力图让看似繁乱无序的横向连接能够清晰明了。  关键词:四部和声 排列法 连接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
期刊
摘要:1998年教育部下发艺考政策函文后,兴起了国内艺考风潮。每当春节的喜庆气息还未退却,艺考的学生们就踏上征途,奔赴人山人海的艺考考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考生录取率不断攀升,每年艺考,都会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每年数千万考生选择参加艺考,有多少是因为热爱艺术而去参加考试,参加艺考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那些抱着侥幸心理去考试的学生,他们进入学校或者日后从业中是否能够真的有所成就值得深思。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