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教育的实现需要使地理课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改的浪潮,焕发新的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载体。文章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情境的创设,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探讨,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形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教育;主动参与;民主合作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首先要做到动手,实现主动与合作学习
主动学习法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解决问题,去探索、试验、尝试,去进行创造和发明。积极倡导和发扬主动学习理念的课堂上,学生们通常会活跃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他们积极分享观点,运用广泛的学习材料,热情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主动学习的本质即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做任何活动,而不是仅仅被动的听取教师的讲解。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哲学和互动技巧,主要来源于构建主义者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其搭档或小组成员进行互动的学习过程,其目的在于,小组成员既有共同分享胜利果实的权利也有共同承担责任的义务。合作式学习方法通过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改变课堂的动态。它鼓励学生对课堂提出质疑,就老师所认为的学习重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组织、梳理、详细阐述和践行所学知识的机会,倾听别人观点、提出反对意见以及观点表达与“正确答案”同样重要。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動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
如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我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活力的有力保证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比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今天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原因,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学习型社会的相关理念融入科学教育,使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从传统的“教”变为青少年自主的“学”,以及自主的“体验”和自主的“探究”,则会非常有益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苏立康.现代教育思想[M].北大出版社,2001.
[2]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 [美]艾丽斯·乌德瓦里-索尔纳,保拉·克卢兹.快乐教育——如何让学生与你积极互动[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关键词:科学教育;主动参与;民主合作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首先要做到动手,实现主动与合作学习
主动学习法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解决问题,去探索、试验、尝试,去进行创造和发明。积极倡导和发扬主动学习理念的课堂上,学生们通常会活跃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他们积极分享观点,运用广泛的学习材料,热情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主动学习的本质即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做任何活动,而不是仅仅被动的听取教师的讲解。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哲学和互动技巧,主要来源于构建主义者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其搭档或小组成员进行互动的学习过程,其目的在于,小组成员既有共同分享胜利果实的权利也有共同承担责任的义务。合作式学习方法通过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改变课堂的动态。它鼓励学生对课堂提出质疑,就老师所认为的学习重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组织、梳理、详细阐述和践行所学知识的机会,倾听别人观点、提出反对意见以及观点表达与“正确答案”同样重要。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動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
如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我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活力的有力保证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比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今天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原因,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学习型社会的相关理念融入科学教育,使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从传统的“教”变为青少年自主的“学”,以及自主的“体验”和自主的“探究”,则会非常有益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苏立康.现代教育思想[M].北大出版社,2001.
[2]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 [美]艾丽斯·乌德瓦里-索尔纳,保拉·克卢兹.快乐教育——如何让学生与你积极互动[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