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学科,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在日常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结合学生好奇心特性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环境,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以引导,切实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好奇心
科学同生活联系密切,在实际教学中要正确看待对学生学习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随之变革创新,除了讲述学科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首要前提,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某些事物的同时,切身感受到环境变化,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更加深入到生活各环节,在观察中逐渐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赋予学生持久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科学特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较为抽象,如果仅仅是教师课堂上口头讲述,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制约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1]。鉴于此类情况,需要科学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到课堂教学中,便于发挥积极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画面,打破抽象内容束缚,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促使课堂更加生动、趣味,令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科学教育。
诸如,在讲解《种类繁多的动物》内容时,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可以牢固记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延伸到鱼类、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的调整[2]。教学前,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收集和播放相关动物影像资料,在观看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喜欢什么动物。引导学生之间深入讨论和学习,表达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动物之间的区别所在。通过有效的教学,针对性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
二、理论联系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黑板和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此种教学方式局限性较大,课堂教学范围枯燥、乏味,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到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践,设计一些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保持高度学习热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3]。在密切的师生交互下,学生除了深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内容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动力。如,在《多种多样的植物》教学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植物,应在课堂讲述理论内容后,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察和分析,观察校园内的花草和课本上花草的区别所在,理论联系实践,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知识,与教材获得深层次的交互[4]。
三、课内和课外紧密联系,构建生动化的课堂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正确看待课堂内外联系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实践,结论总结下来降低学习难度,切实提升科学实践教学成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便于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同时,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将所观察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在师生交互下构建更加生动的科学课堂。如,在讲解《日食和月食》内容时,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的天文现象,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可以模拟实验操作,切身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下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讲解课本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向关联知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播放后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天文博物馆,梳理和回忆所学知识,借助博物馆的设备进行观察和记录,深化认知同时,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5]。
四、多角度观察和分析,活化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教师要正确看待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层面,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将其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学习,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达成预期学习目标。如,讲解《月相变化》内容时,引导学生去阅读和观察月相变化过程,做出逻辑推理和假设,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与他人沟通交流,形成可参考资料来调整假设,做出合理的推断。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课前预习即将学习的知识,梳理重难点在课堂上統一呈现,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下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先展示不同种类的月相,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其异同所在,然后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了解不同时期月相的变化规律。借助此种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在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正确看待学生各项素质能力培养要求,积极转变理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师引导下内化知识结构,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为后续综合素质高水平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读与写,2021,18(10):229.
[2]赵慧.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7):895.
[3]刘士娟.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初探[J].速读(中旬),2019(7):57.
[4]卜宗洁.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中外交流,2020,27(32):241.
[5]彭永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26):58,66.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好奇心
科学同生活联系密切,在实际教学中要正确看待对学生学习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随之变革创新,除了讲述学科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首要前提,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某些事物的同时,切身感受到环境变化,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更加深入到生活各环节,在观察中逐渐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赋予学生持久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科学特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较为抽象,如果仅仅是教师课堂上口头讲述,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制约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1]。鉴于此类情况,需要科学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到课堂教学中,便于发挥积极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画面,打破抽象内容束缚,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促使课堂更加生动、趣味,令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科学教育。
诸如,在讲解《种类繁多的动物》内容时,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可以牢固记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延伸到鱼类、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的调整[2]。教学前,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收集和播放相关动物影像资料,在观看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喜欢什么动物。引导学生之间深入讨论和学习,表达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动物之间的区别所在。通过有效的教学,针对性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
二、理论联系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黑板和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此种教学方式局限性较大,课堂教学范围枯燥、乏味,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到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践,设计一些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保持高度学习热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3]。在密切的师生交互下,学生除了深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内容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动力。如,在《多种多样的植物》教学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植物,应在课堂讲述理论内容后,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察和分析,观察校园内的花草和课本上花草的区别所在,理论联系实践,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知识,与教材获得深层次的交互[4]。
三、课内和课外紧密联系,构建生动化的课堂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正确看待课堂内外联系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实践,结论总结下来降低学习难度,切实提升科学实践教学成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便于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同时,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将所观察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在师生交互下构建更加生动的科学课堂。如,在讲解《日食和月食》内容时,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的天文现象,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可以模拟实验操作,切身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下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讲解课本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向关联知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播放后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天文博物馆,梳理和回忆所学知识,借助博物馆的设备进行观察和记录,深化认知同时,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5]。
四、多角度观察和分析,活化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教师要正确看待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层面,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将其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学习,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达成预期学习目标。如,讲解《月相变化》内容时,引导学生去阅读和观察月相变化过程,做出逻辑推理和假设,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与他人沟通交流,形成可参考资料来调整假设,做出合理的推断。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课前预习即将学习的知识,梳理重难点在课堂上統一呈现,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下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先展示不同种类的月相,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其异同所在,然后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了解不同时期月相的变化规律。借助此种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在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正确看待学生各项素质能力培养要求,积极转变理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师引导下内化知识结构,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为后续综合素质高水平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读与写,2021,18(10):229.
[2]赵慧.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7):895.
[3]刘士娟.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初探[J].速读(中旬),2019(7):57.
[4]卜宗洁.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中外交流,2020,27(32):241.
[5]彭永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2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