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掌握合理的思维方法,具备独具创新的能力。是每个设计者都需要终生探究的课题。本文以此思路为出发点,分析与研究设计过程中的思维与方法,探讨设计构思获取的途径和产生的过程。并对设计思维形成的规律加以总结和概括。希望可以给初级设计工作者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发现 借鉴 创造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86-02
在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取得的所有成就都依托于本身不--断的努力创造和自我更新。设计作为一个有目的的创造行为,是其中最具有意义的过程之一。可是,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创造的过程并不简单。它需要设计者们拥有独具特色的构思和文思如泉的灵感。然而,很多的初级设计工作者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已经罔知所措了。探究设计灵感如何取得,设计思路如何展开,设计构思的形成过程对设计师设计思维的掌握,归纳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总结设计思维形成的规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关于“发现”
(一)计过程中具备“发现”的能力
在设计任务下达后,“发现”往往是设计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首先需要发现设计目标中的独特信息加以引申并以此为契入点,来促发设计灵感的产生。然后才能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工作。所以“发现”是解决,改造和创造一切问题的本源。这些“独特的信息”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我们回想一下,其实在每次的创造过程中,“即便是瞬间‘闪现’出来的信息灵感,也往往都是按顺序出现的。”所以我们说这种逻辑性思考的方式,通常是灵感的前提。那么这些个逻辑性的思考方式所产生的源泉是什呢?可以肯定的是——它源自于大脑中已经充分储存的“记忆”。
我们知道,人的记忆一般都是通过五感的体会获得的。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体验,收获了对事物的认知并产生了具体印象。这些内容共同组成了大脑中丰富的记忆体系。在这些体系里,根据它们属性的不同,又被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它是属于我们自己内部的信息。另一类则是已被前人总结的或者已经被历史验证过的外来信息。我们也可以叫它们“约定的事项”和现有的“法则”。在创造活动进行的时候。我们使这些信息共同作用,发现问题,继而促发我们的灵感,再对它们不断地储存、提取、归纳甚至是演绎,最终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构思。
在设计和实践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接受新的事物,并逐渐把它们变为自己的内部信息,对记忆信息不断地积累和更新。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拥有大量的经验和见识,才会具有卓越的“发现”的能力,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灵感的获得得心应手。
(二)有目的的“发现”
具备“发现”的能力,对灵感的获取非常具有意义,但是在寻找的过程里,漫无目的是不被提倡的。我们先要明确的是方向,方向对了,我们的寻找工作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最先要了解的是我们真正的需求,需要什么才能有目的地去找什么,去了解什么。在寻找中不断地去发现那些适合我們的,也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然后,才有可能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灵感,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创意构思。
以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为例。中国国家大剧院可以说是本世纪最杰出的建筑案例之一,它造型新颖,构思独特,它把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安德鲁认为,越复杂的生命,以越小的刻度来测量就越会显得越大。于是他决定把中华民族最博大的精华都概括浓缩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半球里。外壳、生命和开放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对当代中国发展面貌的真实写照。“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是中国国家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是国家大剧院所要表达的建筑语义。安德鲁的设计理念正是因为准确地抓住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 关于“借鉴”
(一)设计过程中需要借鉴
获得了一些好灵感后,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反复推敲中对它不断地丰满,完善,使之适应设计目标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创造力需要继续被激发,我们的构思也还要更多地被启示。有人说:“创新才是创造的最终动力和方案设计的独特见解”。然而,借鉴在构思过程中也绝对是很有益处的。
社会上一些毫无意识的模仿、肆无忌惮的搬抄以及粗制滥造的堆砌使人们模糊了借鉴和抄袭的概念,以至于借鉴在设计中的重要位置被忽视。事实上,借鉴与抄袭是完全不同的。借鉴一般指分析、消化、提炼、改造、重新组织、举一反三,而抄袭,往往是没有经过的思考,机械地照搬。莱特说,抄袭即是简单的堆砌,是不负责任的凑合,是由外而内的。只是一个空壳,没有中心。所以必然不能长久,是不能和借鉴相提并论的。借鉴并不是洪水猛兽,那些集人类精华的“约定的事项”和现有“法则”往往是历史长河中最沉淀的凝聚,也是我们构思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宝库,对这些“约定事项”和现有“法则”的积累正是关乎创新产生的基础,缺乏这些经验的积累,设计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确,艺术创作需要借鉴和启示,这样创造力的源泉才能被无限激发。所以,在发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已知“约定的事项”去“找”,也需要向已有的法则中去“借”。
以建筑设计为例,古希腊的构成美学、古罗马的拱券样式曾经像“语法”一样,作为“约定的事项”为西方后世的建筑师所大量“照搬”和发展。建立在卡尔顿山上的英国爱丁堡国家纪念堂是那么神似古希腊的雅典卫城;文艺复兴时期独特建筑造型的坦比哀多小教堂实际上只是古罗马灶神庙的繁衍;在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造型上我们能看到古罗马万神庙的影子。18世纪古典的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建筑奇兹威客府邸竟然和文艺复兴晚期帕拉迪奥设计的圆厅别墅的造型如出一辙。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历史上优秀的建筑作品模式正在不断地被重新上演。这些经典的“语法”反复地被大量使用,并不是设计师们忽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他们随意的信手捻来。事实上,这些被“语法”串联起来的建筑物对设计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们发挥的是对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一种桥梁式的链接,他们表达的是自己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理解和继承。 所以,对待借鉴的态度,我们不需要畏惧,而噤若寒蝉更不能简单把它用作“拿来主义”,应该把它看成是启发构思的宝库,合理地加以利用。
(二)合理的借鉴
借鉴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堆砌。我们在构思草图的阶段就应该做到抄袭和借鉴的区别,要做到合理的借鉴。在已经获得的设计目标的初步意向以后,我们需要对其继续扩充和完善,我们可以去历史中查找和自己的立意相关的那些有价值的事项作为参考,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发展自己独特的设计构思。
建筑师莱特的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走向上的新航标,为改变现代建筑模式,打破已有框架提供了新的可能。莱特和他的流派的主张源于自然生命的启迪,根植于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他的建筑里流露更多的是富有表现力的造型美感和与自然一体的天人合一。追终溯源,这些构思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更不是偶然的天外飞来。事实上,“师法自然”这种建筑理念我们从古代希腊的科林斯柱式到近代新艺术运动的装饰样式里都可以寻找到一丝倪端。可以说莱特的有机建筑是对自然主义建筑观的一种继承。
20世纪的大工业和唯物化催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匣子”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们更多地关心建筑形式美的外壳而忽视内部空间结构,建筑空间的内部结构更多地服从于它的外部形式。建筑师不是“建筑师”而是“雕塑家”,他们把所有的建筑打造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复限定了人的自由的“匣子”。人们苦于这种建筑形式的束缚,对已有的模式却又难以突破。经过考证和大量实践,以自然主语为依托,莱特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创造了两种新的建筑形式——角窗和玻璃屋顶。这两种构件的设想使原有的“匣子”法则破冰。匣子对人的束缚一步步被打破,人与自然也更加贴近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选择和借鉴的过程中,一定要经过自己大量的思考,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要不断地衡量,反复推敲,需要用既定目标和原则来比较每个可供选择的构思,列出它们的适宜条件然后再去重新去组织,规划最后再敲定进而实施,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在逾越现有的法则和约定事项的基础上合理地借鉴。在整个“借鉴”过程里,我们的构思意向在量的积累中不断变化,从开始的那些不确定的模糊的初步状态变得越来越清晰而且明朗。
三 在重构和再造中创造
(一)重構
重构,顾名思义是将已知的相同要素或不同要素,在打敖的条件下,运用重新构成原理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和优选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有用要素,再现其新的功能定义。重构可以使我们的设计思路逾越“借鉴”,为“发现”提供无限的可能。在设计操作的过程中,将各种已知因素用于组合构思并作重新认识,便会呈现出各种集多元的新要素。可以达到构思中合理的、满意的甚至意想不到的结果,即综合后新思路的显现。这种具有科学性重构的优势,可以使创造思维得到更广泛的开发,更有利于设计构思的获得。
通过对我们已有的正在逐渐清朗的意向进行打散,重构,我们可能会获得更多难以想象的新的概念,这些新的概念对启发和促成我们的最终构思产生可能。
(二)再造
再造往往是设计过程中的最后状态。在设计中,我们把记忆中存储的内部信息和在“借鉴”的过程收集的外部信息按照需要联系起来,然后再把他们通过重构的形式转换成为能以自己语言表现出来的内部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再造。
只有在这个阶段,我们才算真正完成了设计构思的过程。我们通过了“记忆”的积累、有目的的发现、合理的“借鉴”以及有组织的重构和再造,我们构思被最终确定,完成了设计质的改变并得到了升华。
当代建筑界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因为大量标新立异的建筑为世人所熟知,她的建筑作品无疑是对重构和再造两种概念的最好诠释。她是独特的,被人们形容“一个在自我轨道上运行的行星”;她也是继古开今的,在她的建筑作品中,马列维奇倡导的至上主义的抽象艺术和构成艺术的符号无处不见。可以说,哈迪德独特的创造艺术是当代建筑师对早期俄国构成主义先锋艺术在建筑中借鉴和创造性的重构最好体现。她通过对建筑中形态要素间的各种非常规的再组合形式,完成了一次次对传统建筑理念的重构;通过对多种空间体验感受和精彩视觉感受的营造,使世人对建筑的概念一次次进行重新的定义,这些打破人们传统建筑观新主张的再造为创造更多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建筑模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所有的独具特色的构思都是在冰与火的反复淬炼中产生的。在设计中,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规律,对设计师提高创新构思能力,实现最终价值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发现 借鉴 创造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86-02
在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取得的所有成就都依托于本身不--断的努力创造和自我更新。设计作为一个有目的的创造行为,是其中最具有意义的过程之一。可是,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创造的过程并不简单。它需要设计者们拥有独具特色的构思和文思如泉的灵感。然而,很多的初级设计工作者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已经罔知所措了。探究设计灵感如何取得,设计思路如何展开,设计构思的形成过程对设计师设计思维的掌握,归纳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总结设计思维形成的规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关于“发现”
(一)计过程中具备“发现”的能力
在设计任务下达后,“发现”往往是设计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首先需要发现设计目标中的独特信息加以引申并以此为契入点,来促发设计灵感的产生。然后才能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工作。所以“发现”是解决,改造和创造一切问题的本源。这些“独特的信息”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我们回想一下,其实在每次的创造过程中,“即便是瞬间‘闪现’出来的信息灵感,也往往都是按顺序出现的。”所以我们说这种逻辑性思考的方式,通常是灵感的前提。那么这些个逻辑性的思考方式所产生的源泉是什呢?可以肯定的是——它源自于大脑中已经充分储存的“记忆”。
我们知道,人的记忆一般都是通过五感的体会获得的。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体验,收获了对事物的认知并产生了具体印象。这些内容共同组成了大脑中丰富的记忆体系。在这些体系里,根据它们属性的不同,又被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它是属于我们自己内部的信息。另一类则是已被前人总结的或者已经被历史验证过的外来信息。我们也可以叫它们“约定的事项”和现有的“法则”。在创造活动进行的时候。我们使这些信息共同作用,发现问题,继而促发我们的灵感,再对它们不断地储存、提取、归纳甚至是演绎,最终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构思。
在设计和实践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接受新的事物,并逐渐把它们变为自己的内部信息,对记忆信息不断地积累和更新。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拥有大量的经验和见识,才会具有卓越的“发现”的能力,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灵感的获得得心应手。
(二)有目的的“发现”
具备“发现”的能力,对灵感的获取非常具有意义,但是在寻找的过程里,漫无目的是不被提倡的。我们先要明确的是方向,方向对了,我们的寻找工作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最先要了解的是我们真正的需求,需要什么才能有目的地去找什么,去了解什么。在寻找中不断地去发现那些适合我們的,也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然后,才有可能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灵感,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创意构思。
以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为例。中国国家大剧院可以说是本世纪最杰出的建筑案例之一,它造型新颖,构思独特,它把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安德鲁认为,越复杂的生命,以越小的刻度来测量就越会显得越大。于是他决定把中华民族最博大的精华都概括浓缩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半球里。外壳、生命和开放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对当代中国发展面貌的真实写照。“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是中国国家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是国家大剧院所要表达的建筑语义。安德鲁的设计理念正是因为准确地抓住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 关于“借鉴”
(一)设计过程中需要借鉴
获得了一些好灵感后,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反复推敲中对它不断地丰满,完善,使之适应设计目标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创造力需要继续被激发,我们的构思也还要更多地被启示。有人说:“创新才是创造的最终动力和方案设计的独特见解”。然而,借鉴在构思过程中也绝对是很有益处的。
社会上一些毫无意识的模仿、肆无忌惮的搬抄以及粗制滥造的堆砌使人们模糊了借鉴和抄袭的概念,以至于借鉴在设计中的重要位置被忽视。事实上,借鉴与抄袭是完全不同的。借鉴一般指分析、消化、提炼、改造、重新组织、举一反三,而抄袭,往往是没有经过的思考,机械地照搬。莱特说,抄袭即是简单的堆砌,是不负责任的凑合,是由外而内的。只是一个空壳,没有中心。所以必然不能长久,是不能和借鉴相提并论的。借鉴并不是洪水猛兽,那些集人类精华的“约定的事项”和现有“法则”往往是历史长河中最沉淀的凝聚,也是我们构思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宝库,对这些“约定事项”和现有“法则”的积累正是关乎创新产生的基础,缺乏这些经验的积累,设计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确,艺术创作需要借鉴和启示,这样创造力的源泉才能被无限激发。所以,在发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已知“约定的事项”去“找”,也需要向已有的法则中去“借”。
以建筑设计为例,古希腊的构成美学、古罗马的拱券样式曾经像“语法”一样,作为“约定的事项”为西方后世的建筑师所大量“照搬”和发展。建立在卡尔顿山上的英国爱丁堡国家纪念堂是那么神似古希腊的雅典卫城;文艺复兴时期独特建筑造型的坦比哀多小教堂实际上只是古罗马灶神庙的繁衍;在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造型上我们能看到古罗马万神庙的影子。18世纪古典的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建筑奇兹威客府邸竟然和文艺复兴晚期帕拉迪奥设计的圆厅别墅的造型如出一辙。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历史上优秀的建筑作品模式正在不断地被重新上演。这些经典的“语法”反复地被大量使用,并不是设计师们忽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他们随意的信手捻来。事实上,这些被“语法”串联起来的建筑物对设计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们发挥的是对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一种桥梁式的链接,他们表达的是自己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理解和继承。 所以,对待借鉴的态度,我们不需要畏惧,而噤若寒蝉更不能简单把它用作“拿来主义”,应该把它看成是启发构思的宝库,合理地加以利用。
(二)合理的借鉴
借鉴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堆砌。我们在构思草图的阶段就应该做到抄袭和借鉴的区别,要做到合理的借鉴。在已经获得的设计目标的初步意向以后,我们需要对其继续扩充和完善,我们可以去历史中查找和自己的立意相关的那些有价值的事项作为参考,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发展自己独特的设计构思。
建筑师莱特的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走向上的新航标,为改变现代建筑模式,打破已有框架提供了新的可能。莱特和他的流派的主张源于自然生命的启迪,根植于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他的建筑里流露更多的是富有表现力的造型美感和与自然一体的天人合一。追终溯源,这些构思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更不是偶然的天外飞来。事实上,“师法自然”这种建筑理念我们从古代希腊的科林斯柱式到近代新艺术运动的装饰样式里都可以寻找到一丝倪端。可以说莱特的有机建筑是对自然主义建筑观的一种继承。
20世纪的大工业和唯物化催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匣子”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们更多地关心建筑形式美的外壳而忽视内部空间结构,建筑空间的内部结构更多地服从于它的外部形式。建筑师不是“建筑师”而是“雕塑家”,他们把所有的建筑打造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复限定了人的自由的“匣子”。人们苦于这种建筑形式的束缚,对已有的模式却又难以突破。经过考证和大量实践,以自然主语为依托,莱特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创造了两种新的建筑形式——角窗和玻璃屋顶。这两种构件的设想使原有的“匣子”法则破冰。匣子对人的束缚一步步被打破,人与自然也更加贴近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选择和借鉴的过程中,一定要经过自己大量的思考,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要不断地衡量,反复推敲,需要用既定目标和原则来比较每个可供选择的构思,列出它们的适宜条件然后再去重新去组织,规划最后再敲定进而实施,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在逾越现有的法则和约定事项的基础上合理地借鉴。在整个“借鉴”过程里,我们的构思意向在量的积累中不断变化,从开始的那些不确定的模糊的初步状态变得越来越清晰而且明朗。
三 在重构和再造中创造
(一)重構
重构,顾名思义是将已知的相同要素或不同要素,在打敖的条件下,运用重新构成原理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和优选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有用要素,再现其新的功能定义。重构可以使我们的设计思路逾越“借鉴”,为“发现”提供无限的可能。在设计操作的过程中,将各种已知因素用于组合构思并作重新认识,便会呈现出各种集多元的新要素。可以达到构思中合理的、满意的甚至意想不到的结果,即综合后新思路的显现。这种具有科学性重构的优势,可以使创造思维得到更广泛的开发,更有利于设计构思的获得。
通过对我们已有的正在逐渐清朗的意向进行打散,重构,我们可能会获得更多难以想象的新的概念,这些新的概念对启发和促成我们的最终构思产生可能。
(二)再造
再造往往是设计过程中的最后状态。在设计中,我们把记忆中存储的内部信息和在“借鉴”的过程收集的外部信息按照需要联系起来,然后再把他们通过重构的形式转换成为能以自己语言表现出来的内部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再造。
只有在这个阶段,我们才算真正完成了设计构思的过程。我们通过了“记忆”的积累、有目的的发现、合理的“借鉴”以及有组织的重构和再造,我们构思被最终确定,完成了设计质的改变并得到了升华。
当代建筑界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因为大量标新立异的建筑为世人所熟知,她的建筑作品无疑是对重构和再造两种概念的最好诠释。她是独特的,被人们形容“一个在自我轨道上运行的行星”;她也是继古开今的,在她的建筑作品中,马列维奇倡导的至上主义的抽象艺术和构成艺术的符号无处不见。可以说,哈迪德独特的创造艺术是当代建筑师对早期俄国构成主义先锋艺术在建筑中借鉴和创造性的重构最好体现。她通过对建筑中形态要素间的各种非常规的再组合形式,完成了一次次对传统建筑理念的重构;通过对多种空间体验感受和精彩视觉感受的营造,使世人对建筑的概念一次次进行重新的定义,这些打破人们传统建筑观新主张的再造为创造更多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建筑模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所有的独具特色的构思都是在冰与火的反复淬炼中产生的。在设计中,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规律,对设计师提高创新构思能力,实现最终价值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