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工业设计教育主要是延续和发展包豪斯与乌尔姆学院的模式,他们的设计教育一直把设计实践教育放在核心位置,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德国设计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学生在导师的协调下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企业的设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比国内几所设计院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发现不同并学习德国先进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设计实践 设计素养 德国教育模式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04-02
一 德国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1培养目的、教育方式
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均引进于德国,所以在国内所学的设计课程与德国的设计教育模式是接轨的。相比国内的设计教育,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完善,并且其课程设置会随着社会的生产状况不断做出调整,但课程的核心理论体系没有发生变化。中国设计教育侧重的是工艺技能的培养,德国设计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和设计素养的提升。
德国的设计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到企业进行实习。比如本科会学习较多的结构课程,也接触过天然纤维的运用研发,金属构件,飞机机翼,风能发电风车叶片,摩托车结构和多种自行车结构等的设计。另一种实践的形式是德国的项目制课程与实践指导,此外,企业与学校的结合也非常密切,企业直接提供一些设计项目,教授针对企业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讨论与分析并完成设计方案,最终交由企业进行检验,企业会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设计类院校也经常和企业合作,但明显少于德国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2设计竞赛
在德国,学生需要制作实物参加展览,每一届工业设计的学生都要去美国俄罗斯参加大赛,对设计前端进行合理性以及技术端验证。概念设计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必须依托现有技术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推导出可行性方案和理论指导以及未来实现的可能性。模型制作是理性验证的手段之一,社会也会推出验证的一个平台,那就是设计比赛。中国不少的设计比赛针对学生设立的概念奖不需要提交实物,有些参赛项目需要提交实物,但是实物也并未和真正的实践相结合。
二 德国教育方式的实践性
1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德国学制设计是双轨制,承接于包豪斯,包豪斯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当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会有技师辅助,所以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模式是设计师全面发展。手工艺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设计时一定要亲自动手去做实物。在我国,设计类学生的设计理念与社会市场现状脱节,使其在毕业后较难立即进入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状态。(图1)
2学生设计素养的培养
德国的设计教育一直把设计素养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好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文化输出就需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在中国,学生由于从小学到高中都习惯于“被动学习”。国内注重对学生单一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设计素养的培养。
3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德国教育除了实践外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教授给学生设计方式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设计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德国设计教育注重用新形式传授设计理论,国内设计教育者们应该凭借自己的思维不断创新课程,国内设计教育可以具有更多新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素养。
4学生团队合作
德国设计进行到专业课程时有的设计项目需要合作完成,这就需要团队合作。一个团队可以是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是跨年级的学生,学生间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整个项目。德国很多学生在读期间由于企业导师带领参与了产品的研发而且表现突出,一毕业就会被这些大企业留用。他们的设计课程内容与实践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5教学与产业结合
德国国家不大,北部有大众,南部有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所以德国唯一一个汽车设计学院在德国南部,而且南部靠近意大利,意大利有法拉利、兰博基尼,学生的很多设计项目都来源于这些企业。借鉴到中国,拿广州来讲,广州有腾讯、小米、华为、中信、小家电美的九阳等,美院老师如果有设计事务所,接到与这些产业相关的项目拿给学生做,那这个学生毕业后可以对口进入这些企业。
6课程设置
在德国,基础课程是所有课程里的精华课程,设计的和艺术的能力训练课程,用两个学期完成六个基础训练课程和两个基础专题。德国设计课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每门课程都包含了各种能力的培养且学时持续时间较长,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理论以及设计能力,利于设计素养的养成。(图2)
三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以及教育创新
目前,中国设计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具体来说目前的专业界限太清、缺乏交叉综合;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课程体系不很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启发式,缺乏对话研讨。大部分院校欠缺综合性的设计实践,这样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设计师的。从教学的体制、结构改革着手,探索更加综合的教育之路,这正是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少足够的认识、社会定位含混不清等原因也都造成学科专业缺乏个性而显得过于单一,培养不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大批毕业生难找到工作。
比较中德工业设计教育,针对出现的问题,建议设计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1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实践性课程
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落实或具体化,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突破点,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方面还包括设计艺术的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评估等,涉及很多内容。我国当代的设计艺术教育已经到了一个转型时期,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需要建立新型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增加设计实践性。
2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一强化教师的设计师角色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基于这种认识,艺术系领导极力倡导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各自所学的专业,积极投入到科研、生产社会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充实自己,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建设一批适应教学需要的实践基地
在德国,每个艺术学院都有规模甚大、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在我国,这一问题则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我们要争取更多的高校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体系,中国学生最缺乏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型制作、工程技術设计、市场推广等。
4实践性教学创新—产学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高等艺术教育不是把学生送入艺术的象牙之塔,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学校应该建立同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市场信息,逐步形成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来促进教学,通过面向社会的实际能力来提高并检验专业水平,反馈教学效果,改善办学条件。
5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
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信息沟通与学术交流,极力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先后组织师生外出考察,这些对提高师生素质和教学质量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设计实践 设计素养 德国教育模式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04-02
一 德国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1培养目的、教育方式
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均引进于德国,所以在国内所学的设计课程与德国的设计教育模式是接轨的。相比国内的设计教育,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完善,并且其课程设置会随着社会的生产状况不断做出调整,但课程的核心理论体系没有发生变化。中国设计教育侧重的是工艺技能的培养,德国设计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和设计素养的提升。
德国的设计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到企业进行实习。比如本科会学习较多的结构课程,也接触过天然纤维的运用研发,金属构件,飞机机翼,风能发电风车叶片,摩托车结构和多种自行车结构等的设计。另一种实践的形式是德国的项目制课程与实践指导,此外,企业与学校的结合也非常密切,企业直接提供一些设计项目,教授针对企业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讨论与分析并完成设计方案,最终交由企业进行检验,企业会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设计类院校也经常和企业合作,但明显少于德国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2设计竞赛
在德国,学生需要制作实物参加展览,每一届工业设计的学生都要去美国俄罗斯参加大赛,对设计前端进行合理性以及技术端验证。概念设计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必须依托现有技术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推导出可行性方案和理论指导以及未来实现的可能性。模型制作是理性验证的手段之一,社会也会推出验证的一个平台,那就是设计比赛。中国不少的设计比赛针对学生设立的概念奖不需要提交实物,有些参赛项目需要提交实物,但是实物也并未和真正的实践相结合。
二 德国教育方式的实践性
1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德国学制设计是双轨制,承接于包豪斯,包豪斯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当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会有技师辅助,所以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模式是设计师全面发展。手工艺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设计时一定要亲自动手去做实物。在我国,设计类学生的设计理念与社会市场现状脱节,使其在毕业后较难立即进入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状态。(图1)
2学生设计素养的培养
德国的设计教育一直把设计素养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好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文化输出就需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在中国,学生由于从小学到高中都习惯于“被动学习”。国内注重对学生单一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设计素养的培养。
3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德国教育除了实践外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教授给学生设计方式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设计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德国设计教育注重用新形式传授设计理论,国内设计教育者们应该凭借自己的思维不断创新课程,国内设计教育可以具有更多新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素养。
4学生团队合作
德国设计进行到专业课程时有的设计项目需要合作完成,这就需要团队合作。一个团队可以是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是跨年级的学生,学生间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整个项目。德国很多学生在读期间由于企业导师带领参与了产品的研发而且表现突出,一毕业就会被这些大企业留用。他们的设计课程内容与实践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5教学与产业结合
德国国家不大,北部有大众,南部有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所以德国唯一一个汽车设计学院在德国南部,而且南部靠近意大利,意大利有法拉利、兰博基尼,学生的很多设计项目都来源于这些企业。借鉴到中国,拿广州来讲,广州有腾讯、小米、华为、中信、小家电美的九阳等,美院老师如果有设计事务所,接到与这些产业相关的项目拿给学生做,那这个学生毕业后可以对口进入这些企业。
6课程设置
在德国,基础课程是所有课程里的精华课程,设计的和艺术的能力训练课程,用两个学期完成六个基础训练课程和两个基础专题。德国设计课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每门课程都包含了各种能力的培养且学时持续时间较长,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理论以及设计能力,利于设计素养的养成。(图2)
三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以及教育创新
目前,中国设计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具体来说目前的专业界限太清、缺乏交叉综合;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课程体系不很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启发式,缺乏对话研讨。大部分院校欠缺综合性的设计实践,这样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设计师的。从教学的体制、结构改革着手,探索更加综合的教育之路,这正是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少足够的认识、社会定位含混不清等原因也都造成学科专业缺乏个性而显得过于单一,培养不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大批毕业生难找到工作。
比较中德工业设计教育,针对出现的问题,建议设计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1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实践性课程
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落实或具体化,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突破点,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方面还包括设计艺术的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评估等,涉及很多内容。我国当代的设计艺术教育已经到了一个转型时期,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需要建立新型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增加设计实践性。
2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一强化教师的设计师角色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基于这种认识,艺术系领导极力倡导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各自所学的专业,积极投入到科研、生产社会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充实自己,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建设一批适应教学需要的实践基地
在德国,每个艺术学院都有规模甚大、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在我国,这一问题则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我们要争取更多的高校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体系,中国学生最缺乏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型制作、工程技術设计、市场推广等。
4实践性教学创新—产学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高等艺术教育不是把学生送入艺术的象牙之塔,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学校应该建立同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市场信息,逐步形成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来促进教学,通过面向社会的实际能力来提高并检验专业水平,反馈教学效果,改善办学条件。
5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
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信息沟通与学术交流,极力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先后组织师生外出考察,这些对提高师生素质和教学质量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