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去了一趟南美智利考察酒庄。回头想想挺有意思,写个散记,给没去过的朋友做个参考,让去过的朋友唤起回味。
酒庄印象:酿造的酵母是人文
智利酒属于新世界酒。我们去了十来个酒庄,都是新世界模式的大型酒厂,但之所以能标述为“庄”,不仅厂在葡萄园中,更关键在于每个酒庄都有其极富个性的人文烙印。
不光酒店门脸小,酒店的博物馆的人口也很小,是一座我走过差点错过的普通红房子。开始以为这座房子就这么大个儿,也就是主人为了增加些文化氛围布置了些展品,粗粗一看才发现酒庄主人是个大收藏家,从远古时代的动物化石,到那个欧洲猛人驾船发现南美大陆时期找到的土著文物,一直到第一代移民拖家带口扛来的家什和细软。开始是弯着腰看,到后来则必须仰头看,因为收藏品还有许多大型实物,比如当年国际盲流们在这块土地上用于攻打土人和保卫家园的装甲炮车、站稳脚跟后能摆欧洲老家那个谱的各类进口精美马车。最大的是一个蒸汽机车头。显然,这座红房子是摆不下这么多家当的,它只是一个入口,曲径通幽后一村又一村,最后博物馆和宾馆住宿区就融为一体。几台早期小火车头就干脆放在宾馆庭院中成了主题小品装饰。山上天文台也像模像样,展示品也很有价值,包括苏联宇航员用过的太空帽等装备以及天上掉下来和月球上弄下来的那些石头。
当然,酒庄办公楼陈列与酒有关的古董家什就不用说了。酒也不说了。因为闻过酵母了。
一天傍晚,我们来到PERAuLL0酒庄。打眼望去建筑很有韵的,像是一个酒店,门口很艺术地放着一台两个世纪前的马车,围墙庭院里鲜花绽放,路灯是铁艺的。走近一看才知道这是一个生产车间,那个酒店造型门口有马车装饰的门脸像影视基地一样,只有一层墙体,门洞进去就是一排排不锈钢大罐。这个很文化很创意的处理,也不花很多钱,倒是值得我们借鉴。
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说。因为转了一天大家脸上都有点倦意,于是,开了两部农夫车载我们去兜风。我纳闷,我们有旅行车呀,何必坐在卡车的板凳上。柴油农夫车一上山果然表现出了旅行车无法比拟的登山动力,但那个颠劲,绝对是一次韩式松骨。过了一山又一山,看了一坡有一坡,终于到了最高峰。车停人下,主人挥手遥指山下,一脸自豪。我直跷大拇指,其实激主大屋,总觉得在哪部一群伊丽莎白喝下午茶的欧洲电影中见过,从书房的布置可以看出这些女庄主挺有文化底蕴。七位庄主中一位是留守女士,常驻打理酒厂,其他六位主居法国,每年葡萄熟了,好酒成了,飞过来住上一段。从二楼长廊望去,果树丛外是一片葡萄园,小型拖拉机在那里忙碌,别以为这是酒厂的葡萄园,只是家里的后花园。前花园也够大,抵得上一个小公园,林木参天。估计干这行长了,满园鲜花还不如种点葡萄看着实在舒心,没准搞点技术实验既方便还保密。儿孙们的玩耍乐园也就在葡萄园边上。这帮小孩长大接班应该对葡萄有天然的感情吧。
男的酒庄主挺年轻,酒庄是爷爷传给老爸,老爸禅让掌门。老爸是一位知名画家,所以酒庄中到处可见与葡萄酒有关的油画艺术。动的是此刻的蓝雾仙景,没认真去看暮色中依稀难辨的葡萄园。这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
颠回到酒厂,开始正式品酒,那晚上大家给了几款酒不错的评价。
智利酒庄游历散记与酒庄主的深度交流更能了解酵母的作用。我们见到一位女庄主,并在她家蹭了顿午饭。之后又接触到一位男庄主,我们干脆在他家住了一宿。女庄主的酒标就是一只高跟鞋,女庄主其实不是一个,而是七个。酒庄宣传画就是七个女老板的头像以标准电影海报的方式组合,是不是有哪位女庄主曾想当明星没如愿,现在实现一把就不得而知了。女庄主的家是一个诺大的庄园,两层楼的18世纪法式地
应该说,文化远不仅是艺术的装饰,关键是人的修养。
酒庄少掌门没有那种财主的张狂,待人甚为热心和气,他知道中国人不爱吃面包,亲自开车去中国超市买了大米,早晨为我们弄中式早餐。一路相处,逐渐感到一个艺术家庭培养的新掌门除了遗传一份儒雅,更主要是点点滴滴中自然流露的修养和底蕴。在圣地亚哥圣山上看城市全景,随着他平淡的介绍,我们才知道他们家族还做慈善,在穷人区捐了学校。少庄主有挺好的人脉关系,但一点不卖弄,转到总统府,我们说想进去看看,他说找一下关系吧。一会儿就搞定了,总统府便衣警卫头目模样的领我们进去连个安检都没做,守门的卫士也很有修养。
也许欧洲的文艺复兴确实给智利的早期移民注入了文化基因,传了几代也没有变异,酒庄正好是一个绝佳的表现舞台。因为葡萄酒是必须融进文化的,人文是最好的酵母。
金色的叶浪,带海风的酒
南美洲正是冬季来临前的气爽秋高,智利酒庄早已收获葡萄。因为智利属海洋性气候,冬天不寒冷,所以葡萄树不用像中国新疆等地需要下架埋土。一行行单干双臂的葡萄在秋日中呈现出灿烂的金黄。
金色叶浪边的那个酒庄也非常值得一提,叫PEREZCRUZE。好几百米长的厂房造型很现代,也很别致,全是木结构,就像一个超加长的橡木桶。桶外葡萄园金叶涌浪,厂区小湖静若处子,桶中则自有乾坤。所有酿酒设备包括大型酒罐,橡木桶储存区以及罐装线、实验中心等都容于其中。车间出门就是葡萄园,伴随金色叶浪的是红枫大道。这种葡萄园和酿造车间完全一体化的才能算真正酒庄,而现在有的新世界新得酿造车间与葡萄园距离八杆子打不着也说自己是酒庄,恐怕看了智利酒庄应该有点汗颜。
极目金色叶浪翻滚处,端一杯红酒,细细品味,自然更是别有一般享受,在VENTISQUER0酒庄品酒就是这个感觉。这个酒庄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橡木桶储存区和阳光下金红的叶浪。橡木桶层层叠叠,从储存区天桥看去,颇是壮观。一到透亮品酒室,再端杯酒站在阳台眺望,全视野的葡萄园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金黄的叶浪在阳光下泛着一种跃动的金红。
智利的酿酒葡萄品种很多,好像法国、意大利有的常规品种这里差不多都有,比如赤霞珠、梅乐、席拉思,等等。土壤气候条件、加上足够的树龄,一水儿的现代化设备和法国橡木桶,也就使智利的酒既不会差,也没有太多风格特点。当然也有如马贝尔等品种总算使智利酿的酒有点南美洲风格。品了近十来家酒庄上百种酒,总的体会,智利酒确实不错,酒体明亮,结构丰满,价钱也公道。唯一觉得不同的是,智利酒无论与法国、意大利这些旧世界还是澳大利亚等新世界的酒比较,总觉得在入口的后感中带有些许咸味,前感和中感没什么区别,同去的行家们好像也有同感。我把这种现象不专业地解释为带了海风。因为智利依山傍海,在狭窄的山海之间,地形还带点凹,除了极南极北,有好些称为山谷的葡萄酒产区,比如我们去过的MAIP0 ALT0山谷,等等。
智利酒作为新世界酒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玩混酿产品。记得旧世界中原来很讲究品种 纯正,口味纯正。到了这里全乱套了,既然是新世界,不拘一格创新看来确是重要一招。几乎每个大酒庄都让我们品用两种或三种葡萄制成的混酿产品,而且还特别推崇,通常放到最后作为压轴戏,双手捧着,介绍语气更为庄严。实践证明总是最有力的,智利的这些混酿产品畅销美国,甚至返销老祖宗欧洲。消费者的喜欢看来是检验产品质量和口感以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唯一标准,死抱经典标准的专业准则并不是最佳出路。古老的酿酒也应当与时俱进,考虑新新人类的新需求。
这才是想象中的南美丛林梦幻
终于忙完了正事,虽然时间不充裕,也驱车上千公里,到了一个神秘丛林,住的就叫魔幻旅馆,酒店模样只有在童话里见过。
酒店也就十几个房间,房里家具一水儿原木制造,甚有情调,设备则完全现代化,卫生条件非常好。比较有意思的是房间不是对号人住,而是对图认房。钥匙牌上是一朵花就找花房,房门上标记就是相同的花;钥匙牌上是只鸟那就算住鸟巢,如果是一条小狗,那很不幸,你住的就是狗窝了。楼顶的瀑布顺着长满青苔的石墙淌过窗沿,楼顶还有一个索桥,站在桥上望下看,临空感会让你很想变成小鸟在原始丛林中飞翔。大堂接待处,酒吧等设施也全部由原木打造,南部的山里已有冬天感觉,大堂壁炉中红红的木炭让人感到格外温馨。极为偏僻的山林里,但服务不比五星差。知道我一个人住,等我外面转了没几分钟,回房间,标房配置的两个小床已经换成了单人大床,不是简单的俩小床合并,而是整个给换了,效率真高,出乎意料!
我们信步走进原始密林,才真正体会到南美丛林的神秘梦幻。那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树和藤和密林深处的瀑布使人在惊怵中兴奋;雾汽朦朦,原始林木变得有层次的神秘,色彩绝对只有在那些讲述中世纪奇幻故事的影片中才能看到。也不知道有没有蛇之类的东西,反正暮色中每根树藤都像蛇,最后也就不去想了,只管穿越、穿越。
应当说,最令人震撼的是上雪线踏火山。雪弗莱越野车吼叫着发力登上了一个火山峰的一个次峰。极目四望,景色只能用震撼来描述。360度的全景视野感无法用照片体现。这边远处依然留着秋天痕迹的林叶的一片红色对衬着那边远处白色的连绵雪峰,蒸腾的云雾在脚下悠悠地漂浮。我的摄影水平和器材已经无法去表现,只有用心灵去记忆。过了雪线之上,那真的到了严冬酷寒之地,到过不少雪山,但第一次到火山的雪山,感觉很特别,因为火山灰是纯黑纯黑,终年不化的雪是纯白纯白,两者相映,自然是一个对比的奇景,而我们的红色越野车则是一个灵动的点缀。大家兴奋地登上车顶,年过半百者也不例外,一律流着清水鼻涕像孩子般欢呼。
下山后,赶紧泡一碗热辣辣的方便面。对了,最后友情提示一下,有同行再去南美,我强烈建议你们带国产方便面至少一整箱。国内看了就头疼的碗面在这里得折人民币20来元一碗。
酒庄印象:酿造的酵母是人文
智利酒属于新世界酒。我们去了十来个酒庄,都是新世界模式的大型酒厂,但之所以能标述为“庄”,不仅厂在葡萄园中,更关键在于每个酒庄都有其极富个性的人文烙印。
不光酒店门脸小,酒店的博物馆的人口也很小,是一座我走过差点错过的普通红房子。开始以为这座房子就这么大个儿,也就是主人为了增加些文化氛围布置了些展品,粗粗一看才发现酒庄主人是个大收藏家,从远古时代的动物化石,到那个欧洲猛人驾船发现南美大陆时期找到的土著文物,一直到第一代移民拖家带口扛来的家什和细软。开始是弯着腰看,到后来则必须仰头看,因为收藏品还有许多大型实物,比如当年国际盲流们在这块土地上用于攻打土人和保卫家园的装甲炮车、站稳脚跟后能摆欧洲老家那个谱的各类进口精美马车。最大的是一个蒸汽机车头。显然,这座红房子是摆不下这么多家当的,它只是一个入口,曲径通幽后一村又一村,最后博物馆和宾馆住宿区就融为一体。几台早期小火车头就干脆放在宾馆庭院中成了主题小品装饰。山上天文台也像模像样,展示品也很有价值,包括苏联宇航员用过的太空帽等装备以及天上掉下来和月球上弄下来的那些石头。
当然,酒庄办公楼陈列与酒有关的古董家什就不用说了。酒也不说了。因为闻过酵母了。
一天傍晚,我们来到PERAuLL0酒庄。打眼望去建筑很有韵的,像是一个酒店,门口很艺术地放着一台两个世纪前的马车,围墙庭院里鲜花绽放,路灯是铁艺的。走近一看才知道这是一个生产车间,那个酒店造型门口有马车装饰的门脸像影视基地一样,只有一层墙体,门洞进去就是一排排不锈钢大罐。这个很文化很创意的处理,也不花很多钱,倒是值得我们借鉴。
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说。因为转了一天大家脸上都有点倦意,于是,开了两部农夫车载我们去兜风。我纳闷,我们有旅行车呀,何必坐在卡车的板凳上。柴油农夫车一上山果然表现出了旅行车无法比拟的登山动力,但那个颠劲,绝对是一次韩式松骨。过了一山又一山,看了一坡有一坡,终于到了最高峰。车停人下,主人挥手遥指山下,一脸自豪。我直跷大拇指,其实激主大屋,总觉得在哪部一群伊丽莎白喝下午茶的欧洲电影中见过,从书房的布置可以看出这些女庄主挺有文化底蕴。七位庄主中一位是留守女士,常驻打理酒厂,其他六位主居法国,每年葡萄熟了,好酒成了,飞过来住上一段。从二楼长廊望去,果树丛外是一片葡萄园,小型拖拉机在那里忙碌,别以为这是酒厂的葡萄园,只是家里的后花园。前花园也够大,抵得上一个小公园,林木参天。估计干这行长了,满园鲜花还不如种点葡萄看着实在舒心,没准搞点技术实验既方便还保密。儿孙们的玩耍乐园也就在葡萄园边上。这帮小孩长大接班应该对葡萄有天然的感情吧。
男的酒庄主挺年轻,酒庄是爷爷传给老爸,老爸禅让掌门。老爸是一位知名画家,所以酒庄中到处可见与葡萄酒有关的油画艺术。动的是此刻的蓝雾仙景,没认真去看暮色中依稀难辨的葡萄园。这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
颠回到酒厂,开始正式品酒,那晚上大家给了几款酒不错的评价。
智利酒庄游历散记与酒庄主的深度交流更能了解酵母的作用。我们见到一位女庄主,并在她家蹭了顿午饭。之后又接触到一位男庄主,我们干脆在他家住了一宿。女庄主的酒标就是一只高跟鞋,女庄主其实不是一个,而是七个。酒庄宣传画就是七个女老板的头像以标准电影海报的方式组合,是不是有哪位女庄主曾想当明星没如愿,现在实现一把就不得而知了。女庄主的家是一个诺大的庄园,两层楼的18世纪法式地
应该说,文化远不仅是艺术的装饰,关键是人的修养。
酒庄少掌门没有那种财主的张狂,待人甚为热心和气,他知道中国人不爱吃面包,亲自开车去中国超市买了大米,早晨为我们弄中式早餐。一路相处,逐渐感到一个艺术家庭培养的新掌门除了遗传一份儒雅,更主要是点点滴滴中自然流露的修养和底蕴。在圣地亚哥圣山上看城市全景,随着他平淡的介绍,我们才知道他们家族还做慈善,在穷人区捐了学校。少庄主有挺好的人脉关系,但一点不卖弄,转到总统府,我们说想进去看看,他说找一下关系吧。一会儿就搞定了,总统府便衣警卫头目模样的领我们进去连个安检都没做,守门的卫士也很有修养。
也许欧洲的文艺复兴确实给智利的早期移民注入了文化基因,传了几代也没有变异,酒庄正好是一个绝佳的表现舞台。因为葡萄酒是必须融进文化的,人文是最好的酵母。
金色的叶浪,带海风的酒
南美洲正是冬季来临前的气爽秋高,智利酒庄早已收获葡萄。因为智利属海洋性气候,冬天不寒冷,所以葡萄树不用像中国新疆等地需要下架埋土。一行行单干双臂的葡萄在秋日中呈现出灿烂的金黄。
金色叶浪边的那个酒庄也非常值得一提,叫PEREZCRUZE。好几百米长的厂房造型很现代,也很别致,全是木结构,就像一个超加长的橡木桶。桶外葡萄园金叶涌浪,厂区小湖静若处子,桶中则自有乾坤。所有酿酒设备包括大型酒罐,橡木桶储存区以及罐装线、实验中心等都容于其中。车间出门就是葡萄园,伴随金色叶浪的是红枫大道。这种葡萄园和酿造车间完全一体化的才能算真正酒庄,而现在有的新世界新得酿造车间与葡萄园距离八杆子打不着也说自己是酒庄,恐怕看了智利酒庄应该有点汗颜。
极目金色叶浪翻滚处,端一杯红酒,细细品味,自然更是别有一般享受,在VENTISQUER0酒庄品酒就是这个感觉。这个酒庄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橡木桶储存区和阳光下金红的叶浪。橡木桶层层叠叠,从储存区天桥看去,颇是壮观。一到透亮品酒室,再端杯酒站在阳台眺望,全视野的葡萄园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金黄的叶浪在阳光下泛着一种跃动的金红。
智利的酿酒葡萄品种很多,好像法国、意大利有的常规品种这里差不多都有,比如赤霞珠、梅乐、席拉思,等等。土壤气候条件、加上足够的树龄,一水儿的现代化设备和法国橡木桶,也就使智利的酒既不会差,也没有太多风格特点。当然也有如马贝尔等品种总算使智利酿的酒有点南美洲风格。品了近十来家酒庄上百种酒,总的体会,智利酒确实不错,酒体明亮,结构丰满,价钱也公道。唯一觉得不同的是,智利酒无论与法国、意大利这些旧世界还是澳大利亚等新世界的酒比较,总觉得在入口的后感中带有些许咸味,前感和中感没什么区别,同去的行家们好像也有同感。我把这种现象不专业地解释为带了海风。因为智利依山傍海,在狭窄的山海之间,地形还带点凹,除了极南极北,有好些称为山谷的葡萄酒产区,比如我们去过的MAIP0 ALT0山谷,等等。
智利酒作为新世界酒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玩混酿产品。记得旧世界中原来很讲究品种 纯正,口味纯正。到了这里全乱套了,既然是新世界,不拘一格创新看来确是重要一招。几乎每个大酒庄都让我们品用两种或三种葡萄制成的混酿产品,而且还特别推崇,通常放到最后作为压轴戏,双手捧着,介绍语气更为庄严。实践证明总是最有力的,智利的这些混酿产品畅销美国,甚至返销老祖宗欧洲。消费者的喜欢看来是检验产品质量和口感以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唯一标准,死抱经典标准的专业准则并不是最佳出路。古老的酿酒也应当与时俱进,考虑新新人类的新需求。
这才是想象中的南美丛林梦幻
终于忙完了正事,虽然时间不充裕,也驱车上千公里,到了一个神秘丛林,住的就叫魔幻旅馆,酒店模样只有在童话里见过。
酒店也就十几个房间,房里家具一水儿原木制造,甚有情调,设备则完全现代化,卫生条件非常好。比较有意思的是房间不是对号人住,而是对图认房。钥匙牌上是一朵花就找花房,房门上标记就是相同的花;钥匙牌上是只鸟那就算住鸟巢,如果是一条小狗,那很不幸,你住的就是狗窝了。楼顶的瀑布顺着长满青苔的石墙淌过窗沿,楼顶还有一个索桥,站在桥上望下看,临空感会让你很想变成小鸟在原始丛林中飞翔。大堂接待处,酒吧等设施也全部由原木打造,南部的山里已有冬天感觉,大堂壁炉中红红的木炭让人感到格外温馨。极为偏僻的山林里,但服务不比五星差。知道我一个人住,等我外面转了没几分钟,回房间,标房配置的两个小床已经换成了单人大床,不是简单的俩小床合并,而是整个给换了,效率真高,出乎意料!
我们信步走进原始密林,才真正体会到南美丛林的神秘梦幻。那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树和藤和密林深处的瀑布使人在惊怵中兴奋;雾汽朦朦,原始林木变得有层次的神秘,色彩绝对只有在那些讲述中世纪奇幻故事的影片中才能看到。也不知道有没有蛇之类的东西,反正暮色中每根树藤都像蛇,最后也就不去想了,只管穿越、穿越。
应当说,最令人震撼的是上雪线踏火山。雪弗莱越野车吼叫着发力登上了一个火山峰的一个次峰。极目四望,景色只能用震撼来描述。360度的全景视野感无法用照片体现。这边远处依然留着秋天痕迹的林叶的一片红色对衬着那边远处白色的连绵雪峰,蒸腾的云雾在脚下悠悠地漂浮。我的摄影水平和器材已经无法去表现,只有用心灵去记忆。过了雪线之上,那真的到了严冬酷寒之地,到过不少雪山,但第一次到火山的雪山,感觉很特别,因为火山灰是纯黑纯黑,终年不化的雪是纯白纯白,两者相映,自然是一个对比的奇景,而我们的红色越野车则是一个灵动的点缀。大家兴奋地登上车顶,年过半百者也不例外,一律流着清水鼻涕像孩子般欢呼。
下山后,赶紧泡一碗热辣辣的方便面。对了,最后友情提示一下,有同行再去南美,我强烈建议你们带国产方便面至少一整箱。国内看了就头疼的碗面在这里得折人民币20来元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