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愁煞人”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c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2岁的女子秋瑾于1907年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杀头,到今年正好100周年。西子湖边,孤山脚下,洁白的雕塑而今已成为中国版的自由女神像。她成了中国的圣女贞德。
  
  天生演说家
  
  秋瑾好剑术,能喝酒,善骑马,豪迈不拘小节,认识她的鲁迅说她性格爽朗。她在日本留学时常常穿了学生装,骑马跑在街上。她还喜欢穿和服,买了一把锋利的倭刀,随身带着。那张永垂青史的照片上,手里就拿着那把刀。她又是一位诗人,11岁就能写诗,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不少传世诗篇,其中有“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样豪迈的诗句,有“大江东去”之风,不像我们通常读到的女性诗词。
  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过妇女“共爱会”、“十人团”,参加过横滨三点会等革命团体,办过《白话报》半月刊。她还是个天生的演说家,每次集会,总要上去演讲,她的演说生动精辟,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听众常常被感动得流泪。1905年,她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回国之后,她在上海办过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宣传女权和革命的《中国女报》。1907年,徐锡麟前往安徽,请她主持绍兴大通学堂。这是徐锡麟1905年创办的一个师范学堂,是光复会的一个中枢机构。秋瑾在绍兴积极联络军界、学界、会党,将嵊县、金华、丽水等地的龙华会、平阳党等会党力量编成光复军,准备起义。她与徐锡麟及广东惠州的邓存瑜约定同时起事,亲自起草了《普告同胞檄稿》、《光复军起义檄稿》等文件。起义日期先是定在1907年6月,后来一再改动,定为7月19日。不料,等不到这一天,7月6日徐锡麟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他和两个主要助手马宗汉、陈伯平均遭杀害,安庆起义迅速失败。
  消息传来,秋瑾在大通学堂的办公室里哭了。不过她没有想到逃走,她觉得自己没暴露,朝廷没证据,何况她是个女子,且与知县、知府都有交情,不至于有大危险。清廷方面确实不知道秋瑾和安庆起义的关系,但秋瑾不知道大通学堂已经暴露,那是金华武义的一个下属无意中泄露机密,名册被查,牵连到大通学堂。
  1907年7月13日,当清兵进绍兴时,学生劝她暂时避一下,她没有回答,实际上当时她已决心一死。她疏散了最后一批同志,程毅等师生不愿意走,坚持与她共进退。大通学堂被包围,清兵开枪,两个学生中弹牺牲。在搜查整个学堂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
  
  “杀你非我姓李的本意”
  
  翰林出身的知府满人贵福会同山阴、会稽两个县令(李瑞年、李钟岳)连夜会审。贵福问她有哪些朋友,她回答:你也经常到大通,并赠我一副对联,同在大通学堂拍过照相。因为秋瑾号竞雄,贵福对她的才学很佩服,曾送她对联:“竞争世界,雄冠地球”。据说秋瑾还叫他“寄父”、“义父”。再问,她一口咬定:“义父乃我同党。”贵福不敢问下去了。他之所以决心要杀秋瑾,也是担心秋瑾连累自己。
  贵福将她交给山阴县令李钟岳来审,交代他用严刑,务必得到确证。李钟岳是山东人,耕读传家,进士出身,先后在浙江江山、山阴做县令,得民心。绍兴不大,李和留学归来的秋瑾早已认识,对秋瑾的学问文章很赞赏,他曾经拿着秋瑾写的诗对几个儿子说:“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第二天,细雨蒙蒙,李钟岳在县署花厅提审秋瑾,不但不肯刑讯逼供,还让她坐在椅子上,问秋瑾:你是否革命党?她回答:是。问她为什么革命?她说我所主张的只是男女革命、家庭革命,并没有触犯法网,不知道为何抓我?李默然无语,只是让秋瑾用自己问案用的朱笔写供词,开始她只写了一个“秋”字,这是她的姓。再叫她写,她续了六个字,这就是100年来有名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李赞许她书法好,她回答自己没有临过帖,字写得不好,文章是能写几篇的。生死关头还这样轻松对话,确实令人惊讶。
  贵福听了李的审问报告,很不高兴,密电报杭州向巡抚请示将秋瑾先行正法,午夜得到“秋瑾即行正法”的回电。凌晨2点贵福召见李钟岳,令他监斩。李钟岳说:证供两无,安能杀人?贵福冷笑,拂袖而去。凌晨3点,他提审秋瑾,“杀你非我姓李的本意”,说完泪下,身边的吏役也都神色黯然。秋瑾毫无畏色,只是提出三个要求: 不要以首级示众;临刑不要剥去衣服;与家人诀别。
  李钟岳答应了她的前两个要求。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4点,最后的时刻到了,秋瑾被押到绍兴古轩亭口。李的第5个儿子当时12岁,记得秋瑾被捕时,蓄发辫,穿玄色湖绉长袍,上面还有血污,面色微红,鼻高端尖,双目奕奕有光,神色自若。“观者如堵”,10多年后鲁迅小说《药》里的夏瑜,就是指秋瑾。
  贵福令李钟岳几次去秋家搜查军火和其他证据,什么也没查出,3天后他被贵福撤职。离任之际,本地百姓数千人送行。李钟岳在杭州赋闲,经常独自注视默诵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默默流泪,最终在10月29日自杀,终年53岁,离秋瑾被害还不到100天。李身后萧条,几乎连买棺材收殓的钱都没有。民国创立后,当年革命党人称赞李为专制时代的良吏,将他在秋社附祭。
  
  西湖边上“秋女坟”
  
  
  秋瑾被杀,秋家人都躲在外面,无人收尸,善堂草草将她收殓,随意葬在府山脚下。两个月后,她的家人才秘密将棺木移到一处,很久未能入土。最后葬她于西湖的人是安徽桐城人吴芝瑛、浙江石门人徐自华姐妹。吴是秋瑾早年在北京结识的结拜姐姐,出身桐城望族,精于书法,是她丈夫户部同僚的夫人,邻居,比她大8岁。吴夫妇都具有维新思想,是启蒙她的人。在吴的引导下,秋瑾参加上层妇女谈话会、女子不缠足会,还认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籍教师的夫人,这才去了日本留学。
  徐家二姐妹是她在南浔认识的。徐自华是她任教的浔溪女校校长,身世相近,志趣相同,结成生死之交。徐有个妹妹徐蕴华,两姐妹在她引导下,秘密参加了光复会与同盟会。秋瑾生前曾对徐自华说过:“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
  秋瑾被杀,吴芝瑛、徐自华伤心欲绝,她们决心完成秋瑾生前遗愿,将她埋骨在西子湖畔。安排移葬西湖的事,其实在秋瑾遇害4个月后就开始了。当年11月,徐写信给吴,约她一起联名登报,发起开会,安葬秋瑾。吴复信不赞成登报开会。此后,她们相约分工买地、营葬。其间有个自称在西湖大悲庵出家的尼姑慧珠主动找吴,愿捐3亩地作为墓地。12月29日,离秋瑾殉难5个半月,天降大雪,徐自华本来约了吴芝瑛,因为吴病得很重,而且怀孕,不能前来。徐自华冒着茫茫风雪渡过钱塘江,和秋瑾家人商议迁葬西湖的事。结果,她在西湖未能找到慧珠尼姑,大悲庵也没有找到。徐自华和秋瑾哥哥秋誉章在西湖孤山下西泠桥边买了一块地,她兴奋地写信告诉吴,说这个地方和苏小小、郑贞娘的埋骨之地邻近,侠女、美人、节妇三坟鼎立,足以让西湖千古生色。陈去病则说,这里有林和靖、于谦、岳飞,苏小小之类岂能与秋瑾相提并论。
  1908年1月25日,秋瑾终于在西湖边下葬。墓碑上刻着10个大字:“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这就是杭州人当年说的“西泠十字碑”,字为吴芝瑛手书。 没多久,一个叫常徽的御史巡查到杭州,看到秋瑾之墓非常震惊:竟然有人在杭州西湖为大逆不道的“女匪”造这样一个墓,以至当地人将“岳王坟”与“秋女坟”并称。1908年10月常徽上奏折,要求平秋墓,严惩吴、徐两人,指控她们是秋瑾余党。
  当年12月秋墓被平毁,灵柩被秋家人运回,墓碑被徐自华妹妹徐蕴华星夜冒险保存下来,珍藏在“秋社”,为此她被巡逻兵打伤。但朝廷担心引起民间强烈反弹,只是下令迁墓,没有毁尸。辛亥革命后,秋瑾遗骨终得归葬西湖。
  
  秋瑾之死何以让一个民族如此伤痛
  
  100年前,秋瑾之死为什么牵动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神经?为什么舆论如此强烈地谴责杀人者、告密者、旁观者?秋瑾之死为什么让有良知的中国人感到如此心痛?我想至少有以下原因:
  杀秋瑾没有证据,连供词都没有。按大清律例,不应该杀没有口供的人。舆论普遍称为“秋案冤狱”,纷纷指责“妄杀秋女士。无口供、无见证、无实据”。《神州女报》指出,难道一支用来自卫的手枪,一句抒写情性的文字(也就是“秋风秋雨”句) 就是所谓的证据吗?既然没有证据,秋瑾就只是一个办报、办学的归国女学生。
  当时杀秋瑾的所谓证据仅仅“有通匪笔据”,“有绍绅告密”,据说有12个绍兴士绅联名向官府告密,说大通学堂、秋瑾和徐锡麟的关系。其实,他们都和秋有交往,怕牵连到自己,出此下策。其中最受舆论谴责的士绅有两个,一个是绍兴府的中学堂监督袁翼,一个是做过长兴县教谕、当时山阴劝学所的总董胡道南。值得注意的是,案发不久,绍兴有一批士绅联名上书绍兴府,请求保释被抓的徐锡麟父亲。其中有袁翼,也有胡道南,领衔的正是胡。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先生也极力为胡辩解,认为胡不可能是告密者,胡和蔡、徐都很熟悉,对他们的革命举动早就清楚,对秋瑾也敬重。有一种说法,胡爱好喝酒,蔡元培说他豪饮。那一天他正好喝醉了,正想睡,有人来找他,他贸然在举报信上盖了章。这是当地的一种传闻。秋瑾被杀3年后,胡在绍兴被两个嵊县人暗杀。蔡元培为胡抱不平,认为对于胡只是嫌疑,没有确证。
  秋瑾案的处理也违背了最高权力者皇帝的谕旨。1905年4月,以光绪帝的名义批复伍廷芳、沈家本联名的奏折,十分明确:嗣后凡死罪至斩决而止,凌迟及枭首、戮尸3项永远删除;同时明确连坐、株连,除了知情者治罪外,其他一律宽免。当时,举世认为秋瑾是因为徐锡麟刺杀恩铭而牵连被杀,所以鸣不平者颇多。秋瑾殉难3天后,浙江留学日本学生联名发电报给浙江巡抚,公开指责他们违背了上面说的这个谕旨。
  秋瑾是女性,因此处死秋瑾的方式特别引起当地人的非议。历史学家范文澜是绍兴人,那时年少,他回忆:当年即使守旧的人、不赞同秋瑾观点的人也认为,轩亭口是杀江洋大盗的地方,秋瑾不是强盗,不应该到那里去杀,且妇女只有绞刑和呙刑,秋瑾不应该用斩刑。以这样血腥的方式杀一个弱女子、一个留学回来的读书人,必然引起公愤。当年非常繁荣的上海报刊、戏曲、小说界几乎都被激怒了,而上海有租界的存在,清廷不能控制那些大逆不道的舆论。
  另外,诚如夏晓虹教授所说,秋瑾的悲剧故事本身就包含了足以发挥文学想象的情节:热血,女性,而且是美丽、年轻、富有才华的女性,为革命献身,这一切都是传奇。仅据不完全统计,在辛亥革命前,以秋瑾被杀或相关题材为内容的戏曲、剧本就有10来种,小说长长短短的有4种。
  在100年前的长夜里,秋瑾之死之所以让一个民族如此伤痛还有一个原因:满汉对立。当时的满人统治了泱泱大国几百年,腐败无能,贪婪自私,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社会发生变化,而秋瑾代表了这样的声音。
  她的被杀,中国人能不感到痛心吗?
  
  (作者系文史学者、作家)
其他文献
韩国“新村运动”与台湾“农业奇迹”齐名亚洲,究竟哪一个更适合中国大陆借鉴?台湾著名农业专家许文富认为:可参考韩国的做事精神,而学习台湾的制度与技术,如能双管齐下,必可事半功倍。    許文富 1931年出生,台湾农业奇迹的见证人。台湾大学农学士毕业,后负笈美国,获宾州州立大学农经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农经系教授、系主任及台湾大学总务长。1970年获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72年出任台湾“省政府委员
期刊
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诸君可曾注意?中学语文教科书就像一个大功率的扬声器,谁的作品选入,谁的作品就会不胫而走,熏染一代人。因此,中学教科书对作者的遴选可谓慎之又慎。近日,为儿子辅导作业时,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2002年版),选收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感慨万千。  对胡适的人生之旅,仅从20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等辞典式文字中,似不易领略其生命的春夏秋冬,以“新文化中
期刊
19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效应迅速改变着城乡面貌。城市化加速推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而随着制造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女性农民工愈来愈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20年来,女农民工从1980年代外出的第一代走到198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新生代女农民工几乎没有务农经验却快速地接受了城市生活带来的新潮。她们强烈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也面临种种困惑与危机:低工资、超负
期刊
2001年7月25日至9月3日,我们进入某地进行了40多天的考察和访谈,了解到在该地城镇打工的女孩多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小乡村。文化程度多是初中刚毕业或没有毕业。一般跟随朋友、老乡来到大城市,想见见世面,也想挣些钱回去,改变家中贫困的生活,改变自己的人生状况。  刚从乡下进入城市,她们往往身上带的钱不多,又没有明确的工作可做。然而她们胆大、勇敢,思想独立,对自己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能力有信心。但城
期刊
陆学艺:中国社会学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刘开明: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社会责任国际(SAI)亚洲董事    《同舟共进》:有资料显示,中国农村流动人口中约1/3是女性,在有的地区,外来女工的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近两年来,女农民工的现状如何?  陆学艺: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总数为1.3亿,但男女农民工各有多少、比例如何没有确切的数据,因为各
期刊
获选“中国12个最伟大人物”的胡适,回国之始曾发誓“20年不谈政治”,但他终究按捺不住,政治成了他的“不归路”。也恰恰是在政治上,胡适被年轻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潮流视为反动。1925年,时代落选了胡适,胡适输掉了青年。     “一九二五年我应韦莲司教授的邀请,到他家里茶叙,曾与这位奇女子相见。她恳切地向我探问胡先生的近况。我就我所知道的报告她。她听了赞美地说:‘他正在创造历史’。”  这是留美博士
期刊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披露了一份《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事故背后渎职犯罪情况报告》。《报告》中的一个数据令人不解:渎职犯罪轻刑化问题严重,在已经做出的刑事判决中,判处免予刑事处罚和宣告缓刑的比例竟高达95.6%。  法治社会里,司法的职能在于定纷止争。对法院依法作出的判决,公众本应尊重和接受。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曾说过,“并不是因为我们绝对正确我们的裁判才是最终的决定,而是因为我们的裁判是最终的决定我
期刊
他不属于“蒋身边的人”    在以往阅读过的现代史著作中,宋子文的名字总是与“四大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意义上,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就是“蒋家王朝”的代名词,他们的兴衰即是一个时代的兴衰。  几年前,当我阅读1943年3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时,却又注意到,至少在当时的外国媒体眼里,宋子文并不属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人。这期《时代》的封面人物是宋美龄,除了封面人物的报道之外,《时代》还用
期刊
文老是毛泽东的表弟,与毛泽覃一同报考黄埔军校。曾系国共两党跨党党员,随朱德参加过南昌起义,脱党后被戴笠看中,进入军统,官至中将。  淮海战役被俘后态度强硬,拒写悔过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文天祥的第23代孙,你们毛家还跟我家攀亲,娶了我家的文七妹呢!”    【文强慷慨话当年】  有天舒老来电话说:“文强①老先生想见你,他在抗战初期就认识令尊,想同你叙叙旧。”文强这位传奇人物的名字,我是早就知道
期刊
在中国,修寺建庙的地方不少,但如果听说当年被誉为社会主义建设“三面红旗”的昔阳县大寨村如今在虎头山上修起了一座庙,就不能不觉得是件新鲜事儿。  这座被称为“普乐寺”的庙经过一年的大干快上,于今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了开光仪式。据介绍,这虎头山上早年也曾有过一座小庙,1963年一场特大洪水将小庙冲得无影无踪。40多年过去了,没人觉得失去了什么,也没人想起这座曾经的庙。但如今已成为亿元村的大寨人找回了过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