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三新”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7844412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前几年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品德与社会的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创造出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
  一、联系学生生活“新”的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社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
  1、教材内容由大变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为贴近学生实际,可补充现实材料,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材内容由繁变简
  从认知、思维、记忆的角度来说,只有研究对象越具体,人的认识才会越深刻。如五年上册《在改革开放中腾飞》一课,课文从1978年以来我国从困境走向腾飞,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繁多,学生印象不深。在教学中,可重点选其中学生较熟悉的内容,从家庭“四大件”的升级换代等相关内容作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种介绍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教育的作用。
  3、教材内容由虚变实
  教学内容运用故事、寓言等的目的是: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
  二、提倡标新立异,促进“新”思维的发展
  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品社课教学中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堂研究讨论相结合。这样,再抽象的内容,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也认为有“味道”了。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三、教师角色要“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本学科的老师总是习惯以圣人、权威形象自居,总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面对我们的学生,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势,舍不得一呼首应的威风。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多了一些赤裸裸的教条:要怎么样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否则会怎么样。这样的教条主义根本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改变一下这种角色:
  1、扮演启发者的角色
  说到启发,有人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只有教师提问才是启发,其实不然。启发者的形象并不是只靠提问事实现。应该说,诸如生动形象地讲故事,用情感打动学生是一种启发;用实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这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还是一种启发;即兴小品演示,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真情实感,这仍是一种启发;即使是教师的说理,只要说得深动、亲切、通俗易懂,而且针对学生的困惑,说到点子上,能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同样还是一种启发。总之,启发于否,不在形式,而在实质。
  2、扮演好主持者的角色
  在我们的电视栏目中,据知,诸如《谈话》、《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之类的节目收视率相对很高。尤其是《实话实说》这个节目,深受老百姓喜爱,因为这种形式更能表达百姓的一种心声、渴望、需求。由此我想,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不是也可以引进这样的创意,来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其间,老师的角色只是一个主持者——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点体验。我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师,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
  3、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显然,学校和教师已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因为,各种超文本的知识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场所,新的交往形式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展了一代人学习和交往的空间。所以,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观念、知识不与时俱进,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教授”、“解惑”的资本。说实在的,现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敏感得多,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比如,有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尖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作出令学生满意的回答。老师不要只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保持一位学习者的心态。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现在的品社课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調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项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沈旦镇中心小学 辽宁灯塔)
其他文献
提起“错别字”,老师头疼,学生无奈。虽然老师用了集体订正、个别提醒、加强听写、反复强调等方法,学生也很用心地去记忆,但是一些“顽固分子”还是依然存在。为什么错别字会“久治不愈”呢?仔细研究后,我发现学生书写中反复出现同类错别字,主要是由于汉字结构复杂,同音字、形近字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由于小学生生理和智力发展还不成熟,感知不太准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而造成“书写固疾”。  为什么反复提醒、强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期刊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课堂,并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一、运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中图、文、声、像并茂,运用它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
期刊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
期刊
[摘要]模拟课最重要的特点是仅面对老师、专家讲课,无学生配合,对此类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目中无生,但要心中有生,课堂才能焕发生机和光辉。  [关键词]模拟 心中有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课改也着重提出“学生是主体,
期刊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儿童,如果从小很少受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导之恩的教育…难免会丢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为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好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注重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
期刊
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
期刊
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虽各有差异,但他们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需要,即尊重的需要,这一需要不仅贯穿在他的学习、生活以及一生发展当中,也是各种需要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需要。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