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县皮影艺术中对于色彩的感知、需求及运用正是基于人类朴素甚至是原始的色彩意识,并溶入这个地域对于色彩的独特理解。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及宗教观念和图腾崇拜等都存在着差异,也就形成了各民族对于色彩追求和理解上的差异。
关键词:皮影;色彩;特点
环县群众文化活动仅有民间的社火队和皮影戏班,大都是为了生计而活动在乡村庙会和春节期间,至于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也仅见于服饰枕顶和衣帽鞋袜上,剪纸也只是为了布置房间或装饰一些小器具而用,价值也微乎其微。历史上的环县,可以说,群众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
虽然环县地处偏远,地广人稀,但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老秦陇文化和周边族群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底蕴,孕育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更是道教文化的民间流传。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环县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环县特殊的文化环境。以农耕生活为主的人们始终把自己与黄土山川紧紧连在一起,进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拜心理,此外,道教文化也被他们崇尚和敬仰。所以,这里就具备了道情皮影产生、流传的地理条件,也拥有了因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使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而恒定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由于多民族融合和多区域结合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道情皮影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多元化、融合性的艺术特性。
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
环县道情皮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所承担的社会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而这种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也成为其生存的文化空间和主要特点。
1.民俗礼仪性
环县黄土地上的人们生活极度贫困,他们对大自然无比敬畏的心理逐渐地转化为对神灵的依赖和崇拜,所以敬神、娱神遂自然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道情皮影戏来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从而达到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相互理解与沟通。道情皮影在表情、歌唱、视觉等各方面无疑是最理想的娱神艺术形式。环县农村在举办庙会祭祀、招吉纳福、红白喜事、生日祝寿等民俗活动中,都会请道情皮影戏班承担某一特定习俗礼仪。在环县境内有数百座庙宇道观,每年在神灵的诞辰之日都过庙会、唱道情皮影戏。
2.抒情说教性
如果说民俗礼仪是道情皮影演出的首要目的,那么接下来演出的大本戏才是道情皮影演出的主要内容。道情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其内容贯穿了“儒、释、道”三教因果报应观念。所以素材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夹杂神化色彩,构成以宣扬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和忠贞自由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的大本戏,便成为惩恶扬善、表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主要载体和平台。道情皮影便成为当地民众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3.文化娱乐性
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很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极为单调贫乏,道情皮影无疑成为这里的民众唯一的文化娱乐方式。农闲时节,天刚黑时,只要锣鼓管弦一响,十里八乡的民众便会扶老携幼相拥而至,正相观看皮影戏。正如当地的一句俗语:“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旷了牛窑里一喊”,恰反映了群众对道情皮影戏的喜爱程度。每当一场大本戏结束后,一般都加演以当地乡土风情为素材的戏,以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且具有主题集中、情节风趣、讽刺性强等特点和耐人寻味的小本戏。所以说,道情皮影在娱神的同时,也达到了娱人的目的,在农村也自然成为了广大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
4.雄厚广泛的群众性
表演皮影戏的艺人们都是农民,由农民演、农民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不但在人物的造型、唱腔、情节处理等方面以农民的质朴生活态度和古老神话传说为基础,而且连演出道具也很简单,只需两只木箱一头毛驴就可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就连演出地点也无需排场,一般在一个聚光收音、宽敞豁亮的农家窑洞里演出,效果绝佳,所以又称“窑洞戏”或“炕头戏”。也正由于道情皮影这种群众性特点,使得它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村庄院落,并依靠广大农民,以口头方式和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得以传承,并成为一些农民的谋生手段。
道情皮影作为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道教文化的民间流传,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不仅是环县文化的象征,也是西北文化的象征,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第二十卷《乐妓》.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吕胜中著.《陕西东路皮影考察》.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4]明王三聘辑著.《古今事物考》.第六卷《冠服》引《二仪实录》.上海书店,1987(3)
[5]宋安平著.《中国画论》.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3]GHB0921庆阳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关键词:皮影;色彩;特点
环县群众文化活动仅有民间的社火队和皮影戏班,大都是为了生计而活动在乡村庙会和春节期间,至于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也仅见于服饰枕顶和衣帽鞋袜上,剪纸也只是为了布置房间或装饰一些小器具而用,价值也微乎其微。历史上的环县,可以说,群众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
虽然环县地处偏远,地广人稀,但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老秦陇文化和周边族群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底蕴,孕育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更是道教文化的民间流传。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环县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环县特殊的文化环境。以农耕生活为主的人们始终把自己与黄土山川紧紧连在一起,进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拜心理,此外,道教文化也被他们崇尚和敬仰。所以,这里就具备了道情皮影产生、流传的地理条件,也拥有了因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使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而恒定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由于多民族融合和多区域结合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道情皮影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多元化、融合性的艺术特性。
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
环县道情皮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所承担的社会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而这种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也成为其生存的文化空间和主要特点。
1.民俗礼仪性
环县黄土地上的人们生活极度贫困,他们对大自然无比敬畏的心理逐渐地转化为对神灵的依赖和崇拜,所以敬神、娱神遂自然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道情皮影戏来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从而达到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相互理解与沟通。道情皮影在表情、歌唱、视觉等各方面无疑是最理想的娱神艺术形式。环县农村在举办庙会祭祀、招吉纳福、红白喜事、生日祝寿等民俗活动中,都会请道情皮影戏班承担某一特定习俗礼仪。在环县境内有数百座庙宇道观,每年在神灵的诞辰之日都过庙会、唱道情皮影戏。
2.抒情说教性
如果说民俗礼仪是道情皮影演出的首要目的,那么接下来演出的大本戏才是道情皮影演出的主要内容。道情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其内容贯穿了“儒、释、道”三教因果报应观念。所以素材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夹杂神化色彩,构成以宣扬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和忠贞自由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的大本戏,便成为惩恶扬善、表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主要载体和平台。道情皮影便成为当地民众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3.文化娱乐性
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很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极为单调贫乏,道情皮影无疑成为这里的民众唯一的文化娱乐方式。农闲时节,天刚黑时,只要锣鼓管弦一响,十里八乡的民众便会扶老携幼相拥而至,正相观看皮影戏。正如当地的一句俗语:“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旷了牛窑里一喊”,恰反映了群众对道情皮影戏的喜爱程度。每当一场大本戏结束后,一般都加演以当地乡土风情为素材的戏,以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且具有主题集中、情节风趣、讽刺性强等特点和耐人寻味的小本戏。所以说,道情皮影在娱神的同时,也达到了娱人的目的,在农村也自然成为了广大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
4.雄厚广泛的群众性
表演皮影戏的艺人们都是农民,由农民演、农民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不但在人物的造型、唱腔、情节处理等方面以农民的质朴生活态度和古老神话传说为基础,而且连演出道具也很简单,只需两只木箱一头毛驴就可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就连演出地点也无需排场,一般在一个聚光收音、宽敞豁亮的农家窑洞里演出,效果绝佳,所以又称“窑洞戏”或“炕头戏”。也正由于道情皮影这种群众性特点,使得它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村庄院落,并依靠广大农民,以口头方式和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得以传承,并成为一些农民的谋生手段。
道情皮影作为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道教文化的民间流传,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不仅是环县文化的象征,也是西北文化的象征,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第二十卷《乐妓》.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吕胜中著.《陕西东路皮影考察》.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4]明王三聘辑著.《古今事物考》.第六卷《冠服》引《二仪实录》.上海书店,1987(3)
[5]宋安平著.《中国画论》.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3]GHB0921庆阳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