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的山水风雨垂钓图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j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岔曲《风雨归舟》(言前辙)是一百多年以来久唱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据说是单弦岔曲的前辈司瑞轩老先生(1831-1911)艺名随缘乐改编创作的,是岔曲中古老而经典的唱段之一。司瑞轩先生创立单弦牌子曲,并在音乐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几代单弦名家均擅演此曲,唱法各有千秋。前辈艺人广小川、何质臣、常澍田等分别灌制了唱片。常澍田(1890-1945)先生1929年灌制的唱片经北京广播电台播放影响较大,风靡一时。
  内容表现封建社会卸职官员归隐山林之闲适生活与闲情逸致。描写了夏日急雨及雨过天晴时之景物,故又名叫《官隐》。从某种意义说来颇似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意境。今天我们所欣赏的是它的写作技巧与唱腔艺术。全篇26句唱词,用了224个字,有22个韵脚,却描绘了一幅鲜明生动的雨中垂钓图,描述了山峰、草亭、沉雷、疾风、急雨冰雹、山花涧水、渔舟钓竿、碧荷红莲、长虹云天、鱼篓金鲤,有人有物,有情有意,将人物景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运用三字的象声词、叠音词使所描述的画面充满了立体感、真实感,让人听唱如身临其境,见其物、闻其声,仿佛看见风云突变、沉雷轰响、暴雨骤临时隐退之人携琴避雨的景象;感受到霎时雨过天晴、泛舟垂钓、得鱼换酒的野趣乐味。
  全篇语言鲜活、情节形象生动,既俗又雅。作品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写景是为了写人,在写了雨过天晴、风消云散之后,又回笔写人,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较好地体现了曲词创作的特点。
  这首岔曲在音乐创作方面也很有特色,节奏富于变化,曲调流畅欢快、词曲贴切,结构工整,音律协调,长短句相接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声腔夺人。特别是卧牛后面的三字头两番垛句,在唱腔上有变化,流畅连贯,一气呵成,听来有如珠落玉盘、清脆响亮,在板头上运用了掏、闪、顶、散等唱法,赶板垛字,还有抑、扬、顿、挫、喷口、俏口等技巧。这段唱多年来是演员练习唇、齿、舌、喉、吐字发音及板眼气口的基本唱段。
  演员每唱到卧牛后时观众必报以热烈掌声。这首岔曲不长,但词曲俱佳,相辅相成,融合得天衣无缝,一曲歌来如高山流水一泻而就,使人听后萦绕胸怀,为后学者的典范。
  一百多年来,大多单弦演员和票友皆能唱此曲。当代名家石慧儒、赵玉明、张伯扬等也灌制过唱片,石连城、司马静敏、桂月樵、廉月儒、张蕴华、刘秀梅等均擅唱,存有录音。唱法各有所长,代表了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
  多年来我收集了20多首不同辙韵的《风雨归舟》传统岔曲唱词,都是描写风雨中渔舟垂钓的意趣。每段都很精彩,唯有这段言前辙的《风雨归舟》我唱得较熟练,得到了赵玉明先生的亲传,还有幸受到骆玉笙先生的指教以及弦师张子修、王金良的辅导。
  岔曲是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一株奇葩,源于北京,是我国北方鼓曲的代表性曲种,有着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岔曲唱词题材内容广泛,同唐诗宋词一样隽美,与清代“子弟书”同为国学的组成部分。郑振铎先生称其为“奇怪的漂亮的新体诗”。2006年岔曲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更好地继承发展。自2014年《曲艺》改版以来至今,每期都在首页图文并茂刊发一首传统岔曲唱词,让广大《曲艺》读者欣赏学习、传唱,真让人高兴。由衷地感谢《曲艺》杂志的同志们为此作出的努力。
  这篇小文收尾时,正逢收阅《曲艺》2016年第三期石羚同志所写的《由思想价值向度试论曲艺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学后更觉传统曲艺的价值可观,现用石羚同志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即便如岔曲《风雨归舟》等写景抒情的作品,也往往能展现作者诸如归隐山林的闲情逸致或与自然合一的美学情趣,展现了高远和乐的思想境界。”
其他文献
案头摆放的是即将出版的《黄伯亨曲艺精品选》,仿佛矍铄清瘦、目光炯炯的黄老就挺立在我面前。他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他的作品,那掷地有声的铿锵,那行云流水的柔和,那烂熟于心的流畅,那金戈铁马的呐喊……让作为他的精神弟子,多年来沿着他开拓的“唱词诗化”之路努力前行的我心驰神往,如沐春风。  黄伯亨(1925.12-2015.06)四川省成都市金堂人。才女姑母为他启蒙,七岁读诗、八岁写诗;小学、中学,国文名
期刊
曲艺评论是以理性的眼光对曲艺创演进行客观理论阐述,基本的做法是运用曲艺的基本理论、美学原理等为理论支撑,对曲艺创演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美评价,反映出多重的价值和意义。曲艺评论既能够帮助创演者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建设,又能促进实践自觉和艺术的健康发展。曲艺评论者要具备一双慧眼,表达观点应当掷地有声,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应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及方法,力争遵守正确的标准和原则。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
期刊
话说一九三九年,  地点就在山西南。  六月六日凌晨三点半,  爆发了中条山的大决战。  战役持续十三天,  惨烈程度非一般。  日军兵力有三万,  我军兵力近两万。  这还只是一方面,  武器装备敌人也把优势占。  占优势,由它占,  我军官兵等闲看,  不怕强敌不惧险,  谁人如此有肝胆?  告诉你,你听显,  这帮军人清一色是咱老陕!咱老陕,有特点,  天生善良不欺软。  狠劲全给硬茬攒, 
期刊
曲艺,是一门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如何使这颗明珠熠熠生辉,打造精品力作是重要的前提,是关键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创作出拿得出、叫得响、继承传统、发扬光大、群众喜爱的曲艺精品呢?结合多年来的创作实践,笔者认为,切实做到身融乡土、心思乡愁、饱含乡情、溢满乡味,至关重要。  一、身融乡土——获取好素材的主路径  素材是创作的“粮食”,素材不真、不实、不全、不好,
期刊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艺界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新变化、新气象,曲艺也不例外。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之“曲艺篇”,这样概括这种新的气象:“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上,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时,在先行示范、以身作则中,在难以量计的主题实践、展演展示、惠民演出、传播推广、对外交流等留下曲艺人脚步与身影的地方,曲艺人用作品、用语言、用思想的雨露悄然地滋养着人
期刊
2015年12月23日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在扬州萃园饭店举行,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专业演员周林正式拜在李仁珍老师门下,学习深造扬州弹词表演艺术。“现在的条件太好了,要珍惜啊!”李老师满含深情对弟子周林说:“一定要把扬州弹词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李仁珍,扬州著名弹词、清曲艺术家、作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首创扬州弹词、清曲“李调”,被誉为“弹词皇后”。她的说表和“李调”的
期刊
背景:  4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曲协、江苏省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曲艺 艺术中心、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曲协、江苏省南通市文广新局及南通市文联、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通州杯”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活动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举办。  此次展演活动有32个优秀节目参加,包括相声、单弦、评书、双簧、快板书、莲花落、二人转、曲艺小品、山东快书、苏州评弹、河南坠子等多种曲艺形式,由来自全国
期刊
老一辈革命家对相声艺术的关怀是有传统的。据侯宝林回忆,“毛主席听我说相声不是进城以后的事,那时他在香山,还没搬进城里住呢,每次开会几乎都有晚会。有时在东交民巷,当时还是木板条儿的大椅子,只有中间第三排放两把藤椅,是为毛主席和朱老总准备的。因为全国正在打仗,还是‘战犹酣’的时候,朱老总是很少来的,可主席每次都来。”我担任广播说唱团团长的时候,看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毛泽东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后,曾多次观看
期刊
天桥是北京最有特色的地方。凡是来北京的人,要了解北京文化和北京人的生活和情趣,就一定要去天桥看看。  所以,人们都说:“如果没有到过天桥,你就没有到过北京!”  这话不假。  到北京的人,一般要去故宫。但故宫是皇家的宫殿。去故宫,只能看到皇家的生活,却看不到北京人民的生活。而广大的北京人民才是北京的主体呀。  要想真正了解北京,特别是要想了解北京的民俗文化,要想了解北京人的情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几
期刊
2012年以来,四川少儿曲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从岳池县获四川第一个“中国曲艺之乡”荣誉称号开始,四川已建成30余所曲艺学校,有近100个少儿曲艺作品,600多名少儿曲艺演员;第五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2012年)四川首获一等奖,第六届(2014年)四川获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已举办3场“花开的声音——四川优秀少儿曲艺节目展演”;2014年成立了四川省小牡丹艺术团。  2016年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