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迷”局,科学解“谜”有妙招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起科学课,可能大家都会认为很深奥,很难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其实只要大家多一些观察,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
  一、营造氛围“入迷”
  在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科学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当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投入实验研究,积极思考,勇敢尝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前,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情境,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以此吸引兴趣,为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为例。
  上课伊始,我面带微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学的课文很简单也很重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可以说真正地和我们息息相关,哪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手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有位同学说是呼吸,我点头马上接上说“对,你真聪明,就是呼吸。”然后深吸一口气,再呼出一口气,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老师在呼吸吗?你们也试一试。”然后就带同学们一起吸气呼气,课堂气氛一下就宽松了很多。
  二、科学探究“解谜”
  众所周知,科学课不仅是简单地揭穿谜底,而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钻研、探索这些科学现象。
  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我们要因势利导,抓住这份热情有效地指导他们探究,参与科学实践,获取科学知识,把“迷局”解开。结合《人的呼吸》教学来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科学探究进行“解谜”。
  (一)亲身感受了解“迷”。为了让学生感受呼吸,我根据课文内容分两种情形体验呼吸。一是让每个同学通过鼻子感受呼吸,耐心指导学生将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将上述动作重复几次,想想有什么感受。学生就会感觉到深呼吸时,有气体进、出鼻腔的感觉,呼吸是气体进出鼻腔的过程,将食指放在鼻前,能感受到气体的进出,得出的结论是通过鼻子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二是让学生通过胸下方感受呼吸,指导学生将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将上述动作重复几次,回忆一下有什么感受。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胸下方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到了呼吸的存在,真的是和我们息息相关,原来科学并不冲秘,就在我们身边。
  (二)利用资源分析“迷”。打铁趁热,我督促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用笔画出人的呼吸器官,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的呼吸动画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更加形象直观地看到了人的呼吸过程,清晰地认识了人的呼吸器官,体会了呼吸器官的作用。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完成研学活动,寻找正确答案。通过一系列活动,同学们认识了呼吸器官,并了解了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咽喉有清洁和调节温湿度作用;气管和支气管则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作用;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如此—来,教学重点就轻松解决了。
  (三)实验操作探究“迷”。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作为科学教师要倡导学生在实验中学,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分析,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勉励学生在科学实验中遇到问题,不要依赖老师得出现成答案,而是依靠自己在实验操作中探究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自主地尝试,放手地尝试,哪怕失败了也是—种寻找谜底答案的探究过程。
  通过逐步地、科学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先人“迷”,接着了解“迷”,最后探究“迷”,使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有关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三、探讨交流“享迷”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在试验中获取了知识后,他们肯定是很高兴的,很想与人分享,这时老师就要给学生一个平台,充分地让学生探討交流,拓展延伸,引发对实验的思考,往更深层次地提出问题。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善于营造轻松氛围引导学生入“迷”,科学指导学生探究“解谜”,鼓励学生探讨交流“享迷”,使课堂“迷”起来,让学生在解谜的过程中入“迷”,学会解“迷”,成为解谜的主人,使科学课堂焕发出“迷”一般的活力!
其他文献
一、阐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堂发生的真实情境,了解应对的概念;   2.学生在经典的应对案例中,分析应对的要素,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3.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初步学会应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1. 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2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圣从青年到晚年的“成长史”与心路历程。(重点)   2.理解杜甫的抉择与“宿命”。(难点)   二、目标设计依据   目标设计依据如下图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学生自读,疏通读音词义。   (二)引入环节:以《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引入:“56岁的杜甫写下这首诗,3年后的他于夔州出发乘舟归乡,客死于半道,这两句诗可谓是一
期刊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样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处处可见”,广泛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转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转化思想;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社会生活
期刊
前些年,笔者在苏州大学学习期间认识了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得知他在20多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中已经经历了两次“大循环教学”。因此,他对整个小学学段的数学教材了如指掌,能准确说出每一个知识点出自哪一册哪一个单元的哪一道例题。笔者也从教20多年了,却从未经历“大循环教学”,虽曾为数学科组长多年,但对全学段的数学知识网络和架构仍不熟悉,心中因此萌生担任“大循环教学”的强烈愿望。  一、小学数学“大
期刊
《红楼梦》被选入统编版教材必修一下册第七单元作为整本书阅读,本课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当中的一节专题研读示例课。我规划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有三个板块:导读总纲知概貌、自读红楼览全书和研读专题赏精要。第一板块旨在带领学生细读前五回,明晰小说的主题、人物、环境等总纲性的问题;第二板块旨在发动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理清红楼发展脉络;第三板块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开展专题研读,我给学生推荐
期刊
【摘要】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都有需要加强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对学生作品进行分层评价,是在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评价达到激励学生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分层评价;差异;异质分组;成长记录袋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学生完成的一个“作品”来评价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以学生作品折射学生的学习情况
期刊
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目前已正式启动。启动仪式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广东省教育厅19楼会议室设主会场,在各地市教育局设分会场。  启动仪式上,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璧亮表示,应当准确把握新时期“百千万人才工程”在广东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他要求各培养机构、培养学员和地方教育局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合作,共同为高层次教
期刊
【摘要】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实现工作价值的主要条件。教学质量通过教师的教学水平反映出来,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教师而言,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将客观反映出教师工作的意义。本文在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各环节,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探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探索  一、发散与创新思维的课前预习  在进
期刊
近期,广东省新一轮(2021-2023年)中小学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启动授牌仪式暨研讨交流活动在佛山市南海区举行。本次活动由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和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承办,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和佛山市南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全省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名教师、名校(园)长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等500余人参
期刊
我展示的课题是新诗写作评讲课《锤炼诗味语言,升格青春诗作》,这是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写作专题“学写诗歌”第二课时,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单元读写结合规划:第一阶段抓意象、品诗情,通过精读、略读、研读、写批语、做读书卡等方法阅读课内5首诗歌,第二阶段诉笔端、颂青春,进行诗歌创作,第三阶段改习作、悟审美,升格诗作、编辑诗集。本节课是属于第三阶段的“改习作”环节。  第一部分 阐述教学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