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群像下的山城风景再现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w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因为小说景物的描写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造成对小说《红岩》的故事发生地重庆的区域性特征研究,一直处于被遮蔽或缺失的状态。
  其实,小说《红岩》除了集中描写了革命者的地下工作和集中营的狱中斗争,塑造了一个集体英雄群像(江姐、许云峰、刘思扬、成岗等)外,还执著地追求革命功利性与艺术完美性的辩证统一。“重庆的歌乐山,江岸边的华蓥山,奉节县城,都让我记住了。我在心里说,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那些地方看看。”可以说,由这部小说既使读者达到认识历史、受到教育的目的,也激起了读者了解重庆的强烈愿望。
  重庆是中国抗日战争主要政治舞台。山城厚重而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铸造了城市的灵魂,其地理风貌,革命遗迹,文化景观,市井沉浮,给人造成了强烈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小说从重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方面的描写中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首先在自然景观描写方面。
  1、雾。重庆地处长江、嘉陵江汇合处, 日照少、多阴天 ,秋冬多雾,是有名的雾都。雾,成为重庆的一个象征,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在小说开篇,作者就迫不及待地交代道:“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浓郁的山城景象中,在雾中,有人坚守革命意志,也有人经不起诱惑,迷失在雾中,甫志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雾,在书中增添了一种时代政治气氛,透过雾,人们辨别伪奸,让叛徒的面貌更丑陋,让革命者的形象更高大。
  2、歌乐山。作为故事的集中展开地,因为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坐落其中,歌乐山在小说中出现最多。一是从刘思扬的视角来写的,如:枯树丛中干涩的蝉鸣、黑夜里流淌的泉水,绘声绘色的描写,有着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刻画。小说也从其他一些革命者如余新江、黄以声、华子良等人的视角,三言两语地勾画歌乐山,鼓舞斗志。
  3、嘉陵江。尽管《红岩》以残酷的狱中斗争为人们熟知,但小说中少有的对嘉陵江的亮色描写,彰显着别样的光辉。如成瑶眼中夕阳斜照下和晨曦雾散后的嘉陵江、李敬原坐着一叶扁舟渡过春水发了的嘉陵江等,极具浪漫色彩。文中有多处如此明朗的描写,并不与《红岩》主题相悖,反而恰到好处的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填补了残酷有余,优美不足的欠缺。
  其次表现在人文景观方面。在小说中,大篇幅地穿插描写了的重庆市井风情,突出了山城的历史风韵,拓宽了社会面的广阔性。
  1、革命活动地。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地名,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无不是山城历史的真实写照,红岩村、周公馆、南方局等中国革命的遗址、遗物、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地方,无疑是特殊的人文景观。
  2、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承传载体,方言与人们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小说在语言上虽然通篇都是白话,但是为了契合人物的身份,在某些场景和人物对话中运用了方言,如双枪老太婆在大石桥意欲抢救江姐的传奇经过,运用了很多方言俚语,人物的各色形象活灵活现。
  3、陪都风情。在小说中最突出的就是陪都生活风情的再现,折射着城市的历史,突出了城市的地标。“几声拖长的汽车喇叭,惊动了满街行人,也惊散了一群抢夺烟蒂的流浪儿童。这时,纪功碑顶上的广播喇叭里,一个女人的颤音,正在播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热闹嘈杂的节日重庆,畸形繁华的商埠景象,在余新江一路行走中尽情展示。对山城夜景的描述也照样有点睛之笔,几句话就简略地勾勒出山城的雨后的夜景。写作者们还以优美的笔调写到徐鹏飞的客厅的布置,营造出舒畅祥和的气氛。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们曾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人,系统补充了国统区的知识,因此个人记忆、家庭记忆、集体记忆借助于地域感受、时代风貌得以传递与重温,从而塑造出曾作为陪都的重庆是一座富于历史情感而又包容的城市。
  此外还有对磁器口正街上鑫记杂货铺开张的描写,有着别样的古镇风情。对重庆当时的交通工具方面也有所涉及:如长江轮渡、小划子、滑竿,透露出重庆这个山水之城的地理特点。
  “就一部文学作品与一个城市的关系而言,以及不同媒介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而言,很少有能与《红岩》相媲美的作品。”小说所生动再现的重庆地域特色,恰恰是构成红岩整体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山城风景的多方面的展示。
  
  参考文献:
  [1]叶辛.读《红岩》的日子[J].中文自修,1997,(1):4.
  [2]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3] 邓伟.川渝文化合作论坛开放的川渝——地域意义生发下“川渝文化合作”的一个维度.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21—25.
  
  (作者简介:张学福(1983.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延安时期,毛泽东积极创构并最终成形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对延安文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延安文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政治性影响,更在1949年后凭借其所属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延续而楔入到了共和国文学的血脉中去。    一     在延安文艺的发展历程中,文艺整风后的延安文学在其政治意识形态性上已经成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毛泽东话语”的再生产场域,它的确立不仅依附这一话语,而且紧密依附于党的权
期刊
化妆师的任务,就是按剧本中所规定的人物特征,如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经历、出声等等。在演员原有基础上,才用各种化妆手段,塑造出任务的外貌形象。  在目前,我们化妆手段可分为:绘型化妆、塑型化妆、毛发化妆和校型化妆。  毛发化妆:  毛发化妆法:就是用各种毛发零件,其中包括头套、假胡须、眉毛、睫毛、发辫、发片等等,改变演员本人不适合角色要求的法师、胡式、眉式,以及毛发的颜色,以达到塑造各种不
期刊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新形势下,坚持以学生为本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风气与传统、办学理念及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现在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三个方面。它是学校隐性德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校内成员的管理  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队,要想达到融洽和谐,实
期刊
一、引言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是基于“只选择一个节目作为文本,不仅可以计算出任何详细阅读足以花费的时间,而且可以认识到虽然每个节目都是独特的和不可重复的,但是它却可以准确地传达、构成能够辨识和理解的意义群”。本文将《发际红》作为文本来进行分析,原因有两个:《发际红》被中印媒体评为近年来印度电视剧的集大成之作,其质量和影响都具有代表性;《发际红》对印度文化传统的展现更为全面,对于本文分析中印
期刊
一、著者生平简介    《攻媿集》是宋代诗文家、书法家、学者楼钥的作品集。楼钥(1137-1213),原字启伯,后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属浙江)人。隆兴进士。光宗立,擢起居郎,试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忤意韩侂胄,迁吏部尚书,知宁国府,罢。  胄诛,起翰林学士,仕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宋史》称其“浑厚正大”,“文辞精博”。散文不事雕琢,所作奏议多论治国之道,反对韩侂胄,推崇朱熹。乾道间曾以随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学教育的根基是审美教育,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把头埋在故事堆堆里读死书,而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深入了解作者,认真分析文学形象,以
期刊
镇山村是贵州省,乃至全国都不可多得的、保存完整的民俗文化村,其文物价值是丰厚的旅游开发资源。镇山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市花溪区石板镇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镇山村历经历史沉淀和岁月臻磨,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独特的建筑景观、古朴的民风民俗,因此也吸引着四方的游客的关注。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百姓得利受益,但由于当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不科学的情况下,同时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没有
期刊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作为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文化,一直有着其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儒家精神也因为其所竭力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积极的思想主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在某些特殊的时代,一些仁人志士出于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的功利性目的对儒家的一些中庸、迂腐的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但是从客观上来讲,儒家的主体思想的论调对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血脉和宗亲关系都起了功不
期刊
皮革配饰,顾名思义,是指以皮革为主要材料,除去服装以外附加在人体身上的各类用品及装饰品的总称。它包括(毛)皮帽子、皮手套、皮带、皮包、皮鞋以及一些皮制装饰件。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影响,人们的配饰消费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它强调配饰是否具有时尚美、个性化、同时能易于佩戴、适合搭配。    一、皮革饰品与服装搭配的效果与功能    (一) 皮革配饰服装搭配的效果  1、多样化的美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
期刊
清明的那天,忽然很想念一些以前的事情。  记忆不是连贯如水,而是被时光割裂成支离破碎。一片片散落脑海,却是刻在了骨头里般的深邃。  冬日的清晨里,夜色黑的没有一丝要亮起来的意思。矮矮小小的我,被强悍高大的奶奶牵着手,站在红白蓝交织的塑料布棚底下,等着刚炸出来的油条。外面的夜很黑很黑,棚子顶挂着亮炽炽的灯泡,刺眼,四下里却仍是看不甚清楚事物的轮廓。回想起来,似乎恍恍惚惚起来。好像还记得我奶奶走到哪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