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不宜降低

来源 :青少年犯罪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mi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傅莹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透露:民众关注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从10岁调整为6岁的立法提议仍在进一步讨论中。正如傅莹女士指出的那样,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律也要与时俱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下限的设定应该与时俱进,并科学合理。这种观点代表了社会上部分学者和民众的看法。不仅仅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制度改革呼声颇高,也有学者认为刑事责任年龄也应该予以调整。
  近来,校园暴力犯罪和弑亲弑师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屡见报端。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针对2013—2015年审结生效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的一百多件典型案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在暴力伤害犯罪,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占很小比例的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在调研所针对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被告人占35%,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被告人占65%。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比例较高。而法院所审结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仅仅是针对那些已经年满14周岁青少年的严重暴力犯罪和年满16周岁青少年的犯罪,未满16周岁青少年的比较轻微的校园暴力行为,没有进入刑事程序。基于此,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为了更为有效地惩戒行为不端青少年,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改革应该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下限制度同步,将刑事责任年龄下限放宽到12周岁或更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制度制定于数十年前,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教育水平有限,儿童生理發育、心智发展和社会活动能力相对不高。而今,营养结构、生理发展、社会教育等因素提高促使儿童社会性早熟,青少年犯罪中的犯罪低龄化是一种世界趋势。法律上适当降低刑事责任未成年人年龄下限标准,符合现代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利于治理未成年人犯罪。
  不只是中国出现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动议,在菲律宾也有人提出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支持出台一项将刑事犯罪年龄15周岁降至9周岁的法案,其理由是:“大多数这个年纪以上的儿童,特别是身处在这个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数字媒体获得所有形式的知识的时代,都是消息灵通的,应该被教育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果真能够有效治理青少年犯罪么?诚然,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有助于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有助于对青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零容忍”治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校园、家庭和社会秩序。但从长远来看,以“犯罪标签”理论的视角,我们发现这一制度调整将亲手打造一支更为庞大的犯罪预备队,无助于青少年犯罪的最终治理。另一方面,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制度的调整有悖于刑罚轻缓化的世界法治潮流,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圈”的扩张,必将带来连锁的犯罪率飙升的阶段性膨胀现象,无助于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此外,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2周岁以上,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因为犯罪低龄化现象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中国作为担负重要责任的世界大国,必须顺应程序法治和文明的世界潮流。
  法律行为或法律责任的年龄下限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法律问题,而不简单是一项法律制度的调整,如何才能在法律变动中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营造更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才是我们亟需考虑的问题。
其他文献
注:奔津门赴“海河论坛”之约前突获“犯罪学茶楼”楼主皮艺军教授约稿并叙及《青少年犯罪问题》主编姚建龙君催稿,于是匆匆翻阅了几份载有当今“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领军主帅王牧会长的文章,顿生与王牧君共品犯罪学“茶素”之念。无奈行色匆匆,只好招来亲授弟子翁连金趋舍下共品其味,并叙其将鄙见与共识形成如下浅识,可视为离开犯罪学科坛十年、复出之后在国内犯罪学重量级刊物上向犯罪学诸君先“露个脸”,请学界同仁赐教并期
期刊
[摘要]对未成年罪犯尽可能的适用非监禁刑,应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语境下的应有之举。但是,由于刑事司法理念偏差、立法缺陷和制度缺失等原因,司法实践中,未成年被告人非监禁刑适用形势不容乐观,各地适用比例不平衡,而本地籍与外地籍未成年人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则更为严重。  [关键词]未成年被告人;非监禁刑;实务问题  [中国分类号]D916.1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刑法学、犯罪学
期刊
【内容摘要】少年参审法官是德国少年刑事程序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不仅参与案件的初审活动,还会参与事实问题的上诉审活动。德国的少年参审法官除了应当具备教育专长与教育经验之外,在任何审理期日活动中还要求同时有男性和女性参审法官参与。尽管包括少年参审在内的德国刑事参审制度一直饱受争议,但少年参审制度除了依旧发挥着监督司法、沟通民意等普通参审制度所拥有的功能之外,尤其在教育理念和亲职教育权角度有着不可替代的功
期刊
[摘要]综合治理方针提出已有30年,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已有20年。实践证明,综合治理是符合我国国情,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科学方针。首先,综合治理是我党基于对犯罪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社会治安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模式;其次,综合治理作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治安治理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律性、群众性、开创
期刊
[摘要]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中,教师失范行为起到示范作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的失范行为引导未成年人走向越轨。提高教师职业准入门槛将不合格人员拒于教职之外,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明确教师责任、规范教师言行,把已经职业化的教师工作重新定位,重新纯洁化、事业化。从职业准入、兼职禁止到责任追究,从制度上保障未成年人从入校到离校接受灵魂的洗礼和升华,而不是再忍受摧残。  [关键词]教师;失范行为;未成年人;影响
期刊
2018年9月14日,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主办,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监护困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撤销监护权后未成年人抚养问题研讨会”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举行。来自市检察院系统、法院系统、妇联系统、民政系统、高校等的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就监护困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撤销监护权后未成年人抚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会议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未检处处长吴燕主持,上海市普陀区
期刊
[摘要]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少年犯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基本情况开展调查,并从影响犯罪的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四方面建议,主要是:实现刑事审判与社会帮教体系的“无缝衔接”、探索建立对未成年犯有条件的前科消灭制度、给予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矫治、健全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
期刊
【内容摘要】在犯罪学研究中,犯罪一般理论具有重要地位,是解释犯罪原因与犯罪之间因果关系的最简明理论。犯罪一般理论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人群上的适用性。作为一般理论,犯罪饱和理论为分析犯罪趋势提供了分析框架。当一个社会各种诱发犯罪发生的因素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的时候,就没有达到犯罪饱和状态,犯罪趋势就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中国的各类社会因素还有很多处于增长状态,都能推动犯罪增长,因此中
期刊
本篇并不像为犯罪学茶楼专供的寄语,仅仅是本人自说自话的一篇短文。  近日完成一个有关儿童网络保护立法的项目,由此引发起许多联想。这个项目涉及到我们国家文化市场与众不同的管制理念,也再一次勾起这样一个话题:“分级制”为什么在中国命运多舛。个中因缘,着實耐人寻味。  分级制就是为了避免文化产品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同时满足成年观众的审美需求,按观众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划分文化市场的产品等级的一种制度。对于一
期刊
[摘要]近年以来,未成年人“涉黑”犯罪尤其值得关注。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重庆近5年“涉黑”案件中的相关数据,尝试探究未成年人“涉黑”犯罪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伤害;学校;留守  [中圈分类号]D917.3 [文献标识码]A    未成年人犯罪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晚近以来的未成年人“涉黑”犯罪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整理2006到2010年近5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