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从强调培养协调、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入手,通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积淀与能力培养;身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全人教育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全人教育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主张学生在知识、智慧、身体、心理、精神、道德、伦理、审美、艺术、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修养,有完备人格,有高尚文化品位,有積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全人”。
虽然人无完人,但全人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一个趋于完人发展的方向,促使我们的教育朝着向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的目标不断努力、靠近。研究生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塔尖位置,培养研究生具备综合素质,力争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这恰巧与全人教育所强调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同样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研究生教育从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全人教育为我们反思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平台。
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1.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隔离
随着高等教育功能及地位的变迁,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接受高等教育也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再是过去闲暇人士追求理智的自由探究,因此人们表现出对知识的功利化倾向愈加严重。在教育质量观价值取向上,工具理性凸显,价值理性衰微。人文教育的阵地急剧萎缩,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隔离、分裂的窘境。
2.单一的学术质量观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大大超过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日渐凸显。单一的学术标准已不再适用于如今多元化的人才质量需求。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大同小异,效果不明显。“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面窄,缺少跨学科的内容,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虽然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视野狭窄,最终沦为‘专业深井型’的人才,缺乏学术型研究的能力和实践型实践的才能。”[1]
3.研究生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提高
在身体健康方面,研究生较之本科生有形管理稍显宽松,自由时间比较多,所以普遍存在着作息时间不规律的现象。较严重者要么睡眠严重不足,熬夜、通宵的现象普遍;要么赖床不起,整日昏昏沉沉,精神不佳。加之不能按时吃早餐,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在研究、学期期间,有时对着电脑、实验设备就是好几个小时,忘记了其间的调整,所以在视力、颈椎、腰椎等方面都会出现多多少少的问题。研究生较之本科生,积极性有所减弱,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为数不多,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多人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研究生的体育课很不正规,有的高校甚至对研究生不开设体育课,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在心理健康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业、择业、生活、情感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看,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主要外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某一种表现或多重表现,如抑郁、焦虑、强迫、自卑、敌对等。”[2]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承担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能进行适当的调节,久而久之,难免产生厌烦,空虚,压抑,失望和苦闷等心理症状。在就业方面也承担着逐年增长的压力。硕士研究生更是没有过去那么炙手可热,由于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出现失眠、焦虑等问题。研究生已经到了恋爱、结婚的正当年龄,有的研究生之前忙于学业,无暇顾及个人问题,由于学业繁重,交际面也较为狭窄,出现交友难的压力。在经济方面,对于自费的研究生,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他们都是不小的压力。很多的研究生为了挣取生活费不得不在学业非常紧的情况下再去做兼职,使得身心疲惫,抑郁、焦虑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师生比偏高,“导师队伍的建设跟不上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一对多’现象严重,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3]有的研究生一学期可能也见不到导师几回,这使得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由于不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研究生自杀的案例不时出现。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全人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具有整全知识的全人,这里的全人不是指百科全书式的人,而是指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富有人文情怀的高质量人才。过窄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只会限制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与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相违背的。因此,一个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仅要包括专业教育,更应该包括人文教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偏向一方都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
“对高等教育而言,既要为社会服务,也要坚持育人为本,将适应社会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更好地协调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4]如果说未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取向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那么在研究生教育中就应首先不断完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是研究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它是通过知识的传播和环境的熏陶等方式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知识内化为人的人格、修养和气质,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并将人类历代所积累的精神智慧、心性的精粹和经验智慧传授给下一代,使之能够洞察人性,理解人的生存的目的与意义,完善其心智、净化其心灵,从而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5]可以说,人文教育从人的角度来诠释研究生所接受专业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以及为人的价值。如果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可能由于过分的专业教育而对人性产生束缚和扭曲,这就称不上是一种全人教育,而是一种“半人教育”,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全人教育主张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讲求人的自觉、德性、教养、奉献。而现如今人们肆意对自然进行“索取”,对身外物妄加“拥有”,研究生学习和掌握着国家的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今后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更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主人翁的意识。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同样也能用于邪恶的目的,危害人类。如果一个人只片面拥有科学技术,而不具有一种人文情怀,就有可能在利益的面前变的麻木、冷酷无情,失去一个人应有的人性,从而加剧科技的非人性化。故此,研究生教育要不断完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全人。
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研究生的科研任务繁重,他们整日埋头于实验室、工作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人文知识的汲取。但是,校园可以成为一个无言而伟大的教授。一方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开展适合于研究生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研究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浓厚的校园文化。再者,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多融入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正确看法与态度。让缺乏人文知识的理工科学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对社会、人类所带来的美好价值,拓宽其视野,激发其想象。
2.促进知识积淀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全人教育强调不但要培养具有整全知识的人,而且要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人。知识与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力靠知识作为基础,知识靠能力不断增进。这也是全人教育所强调的相互要素之间联系的观点。
知识结构单一对研究生从事创新性科研活动会带来阻碍。许多教育家也说:“如果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只会依自己学科的内部标准来评判事物,那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高等教育。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能够掌握自己学科的内部标准,同时也能够用其它学科的方法和原理即所谓的外部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自己的学科,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科的优势及局限性。”[6]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有利于研究生对大规模、复杂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不断加强研究生学习迁移的能力是关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迁移的能力,才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工作,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建树,有所创新。
学习迁移的能力就是在陌生的环境中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固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发展使得各学科专业的知识既高度分化,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高度综合,出现了整体化趋势。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原有知识淘汰率也越来越高。”[7]如今不可能存在百科全书式的人才,那么提高研究生学习迁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能力要以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批判地接受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作为基础。研究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本身不是目的,综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进一步追求的目标。
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无论是对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具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决心,树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其次,要培养研究生学会创新的方法,创新有时往往就产生于一些异想天开与奇思妙想的过程中,要启发并鼓励他们勇于思考、敢于尝试的精神。引导研究生敢于突破学科“空白处”或“空缺处”及“交叉口”。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就不会形成高质量的研究生群体。如果导师学科背景单一,培养出的研究生则视野狭窄,知识面窄,影响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高校需继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应该继续推进研究生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坚持导师与研究生互选的“双向选择”制度。
不断深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导师在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应采用像苏格拉底产婆术那样不断启发、引导的方法。开拓研究生的眼界,训练研究生的思维,强化研究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还应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更多的机会让研究生参与其中,例如学术交流会、学术论坛、科研课题、社会实践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应细致地观察和了解研究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因材施教,加以有效的培养和指导,使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远离亚健康,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全人教育强调培养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均健康的人。
高校应该加强研究生体育课的正规化建设,切实扭转研究生体育课形同虚设、效果不佳的局面。高校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购买体育器材,从而使研究生有更多的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再者,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组织研究生来参加。学校后勤部门在餐饮方面,要不断丰富饭菜的花色品种,有条件的可以配备营养师,对饭菜的营养搭配做指导,使研究生能够摄取充足均衡的营养物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针对本科生,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视。针对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高校应该注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系统化,专门化,重在以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努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奖学金,缓解研究生经济困难的压力。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正是全人教育所强调的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作为基础,其他教育活动才能够顺利的進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全人教育理念为我们反思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焦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更值得我们关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共同熏陶,才能拥有整全的知识。而整全的知识也正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同样可以帮助研究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继良,张君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6,108
[2]张静.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法制与社会,2008,01(下),219
[3]张继良,张君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6,107
[4]安心,刘栓女.呼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质量观[N].中国教育报,2011,8
[5]车丽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统一[J].科教导刊,2010,3(上),14
[6]车丽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统一[J].科教导刊,2010,3(上),15
[7]马革兰.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全人教育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全人教育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主张学生在知识、智慧、身体、心理、精神、道德、伦理、审美、艺术、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修养,有完备人格,有高尚文化品位,有積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全人”。
虽然人无完人,但全人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一个趋于完人发展的方向,促使我们的教育朝着向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的目标不断努力、靠近。研究生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塔尖位置,培养研究生具备综合素质,力争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这恰巧与全人教育所强调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同样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研究生教育从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全人教育为我们反思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平台。
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1.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隔离
随着高等教育功能及地位的变迁,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接受高等教育也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再是过去闲暇人士追求理智的自由探究,因此人们表现出对知识的功利化倾向愈加严重。在教育质量观价值取向上,工具理性凸显,价值理性衰微。人文教育的阵地急剧萎缩,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隔离、分裂的窘境。
2.单一的学术质量观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大大超过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日渐凸显。单一的学术标准已不再适用于如今多元化的人才质量需求。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大同小异,效果不明显。“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面窄,缺少跨学科的内容,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虽然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视野狭窄,最终沦为‘专业深井型’的人才,缺乏学术型研究的能力和实践型实践的才能。”[1]
3.研究生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提高
在身体健康方面,研究生较之本科生有形管理稍显宽松,自由时间比较多,所以普遍存在着作息时间不规律的现象。较严重者要么睡眠严重不足,熬夜、通宵的现象普遍;要么赖床不起,整日昏昏沉沉,精神不佳。加之不能按时吃早餐,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在研究、学期期间,有时对着电脑、实验设备就是好几个小时,忘记了其间的调整,所以在视力、颈椎、腰椎等方面都会出现多多少少的问题。研究生较之本科生,积极性有所减弱,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为数不多,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多人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研究生的体育课很不正规,有的高校甚至对研究生不开设体育课,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在心理健康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业、择业、生活、情感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看,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主要外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某一种表现或多重表现,如抑郁、焦虑、强迫、自卑、敌对等。”[2]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承担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能进行适当的调节,久而久之,难免产生厌烦,空虚,压抑,失望和苦闷等心理症状。在就业方面也承担着逐年增长的压力。硕士研究生更是没有过去那么炙手可热,由于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出现失眠、焦虑等问题。研究生已经到了恋爱、结婚的正当年龄,有的研究生之前忙于学业,无暇顾及个人问题,由于学业繁重,交际面也较为狭窄,出现交友难的压力。在经济方面,对于自费的研究生,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他们都是不小的压力。很多的研究生为了挣取生活费不得不在学业非常紧的情况下再去做兼职,使得身心疲惫,抑郁、焦虑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师生比偏高,“导师队伍的建设跟不上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一对多’现象严重,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3]有的研究生一学期可能也见不到导师几回,这使得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由于不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研究生自杀的案例不时出现。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全人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具有整全知识的全人,这里的全人不是指百科全书式的人,而是指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富有人文情怀的高质量人才。过窄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只会限制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与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相违背的。因此,一个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仅要包括专业教育,更应该包括人文教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偏向一方都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
“对高等教育而言,既要为社会服务,也要坚持育人为本,将适应社会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更好地协调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4]如果说未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取向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那么在研究生教育中就应首先不断完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是研究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它是通过知识的传播和环境的熏陶等方式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知识内化为人的人格、修养和气质,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并将人类历代所积累的精神智慧、心性的精粹和经验智慧传授给下一代,使之能够洞察人性,理解人的生存的目的与意义,完善其心智、净化其心灵,从而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5]可以说,人文教育从人的角度来诠释研究生所接受专业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以及为人的价值。如果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可能由于过分的专业教育而对人性产生束缚和扭曲,这就称不上是一种全人教育,而是一种“半人教育”,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全人教育主张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讲求人的自觉、德性、教养、奉献。而现如今人们肆意对自然进行“索取”,对身外物妄加“拥有”,研究生学习和掌握着国家的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今后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更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主人翁的意识。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同样也能用于邪恶的目的,危害人类。如果一个人只片面拥有科学技术,而不具有一种人文情怀,就有可能在利益的面前变的麻木、冷酷无情,失去一个人应有的人性,从而加剧科技的非人性化。故此,研究生教育要不断完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全人。
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研究生的科研任务繁重,他们整日埋头于实验室、工作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人文知识的汲取。但是,校园可以成为一个无言而伟大的教授。一方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开展适合于研究生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研究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浓厚的校园文化。再者,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多融入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正确看法与态度。让缺乏人文知识的理工科学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对社会、人类所带来的美好价值,拓宽其视野,激发其想象。
2.促进知识积淀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全人教育强调不但要培养具有整全知识的人,而且要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人。知识与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力靠知识作为基础,知识靠能力不断增进。这也是全人教育所强调的相互要素之间联系的观点。
知识结构单一对研究生从事创新性科研活动会带来阻碍。许多教育家也说:“如果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只会依自己学科的内部标准来评判事物,那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高等教育。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能够掌握自己学科的内部标准,同时也能够用其它学科的方法和原理即所谓的外部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自己的学科,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科的优势及局限性。”[6]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有利于研究生对大规模、复杂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不断加强研究生学习迁移的能力是关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迁移的能力,才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工作,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建树,有所创新。
学习迁移的能力就是在陌生的环境中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固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发展使得各学科专业的知识既高度分化,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高度综合,出现了整体化趋势。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原有知识淘汰率也越来越高。”[7]如今不可能存在百科全书式的人才,那么提高研究生学习迁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能力要以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批判地接受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作为基础。研究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本身不是目的,综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进一步追求的目标。
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无论是对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具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决心,树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其次,要培养研究生学会创新的方法,创新有时往往就产生于一些异想天开与奇思妙想的过程中,要启发并鼓励他们勇于思考、敢于尝试的精神。引导研究生敢于突破学科“空白处”或“空缺处”及“交叉口”。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就不会形成高质量的研究生群体。如果导师学科背景单一,培养出的研究生则视野狭窄,知识面窄,影响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高校需继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应该继续推进研究生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坚持导师与研究生互选的“双向选择”制度。
不断深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导师在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应采用像苏格拉底产婆术那样不断启发、引导的方法。开拓研究生的眼界,训练研究生的思维,强化研究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还应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更多的机会让研究生参与其中,例如学术交流会、学术论坛、科研课题、社会实践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应细致地观察和了解研究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因材施教,加以有效的培养和指导,使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远离亚健康,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全人教育强调培养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均健康的人。
高校应该加强研究生体育课的正规化建设,切实扭转研究生体育课形同虚设、效果不佳的局面。高校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购买体育器材,从而使研究生有更多的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再者,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组织研究生来参加。学校后勤部门在餐饮方面,要不断丰富饭菜的花色品种,有条件的可以配备营养师,对饭菜的营养搭配做指导,使研究生能够摄取充足均衡的营养物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针对本科生,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视。针对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高校应该注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系统化,专门化,重在以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努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奖学金,缓解研究生经济困难的压力。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正是全人教育所强调的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作为基础,其他教育活动才能够顺利的進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全人教育理念为我们反思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焦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更值得我们关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共同熏陶,才能拥有整全的知识。而整全的知识也正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同样可以帮助研究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继良,张君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6,108
[2]张静.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法制与社会,2008,01(下),219
[3]张继良,张君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6,107
[4]安心,刘栓女.呼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质量观[N].中国教育报,2011,8
[5]车丽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统一[J].科教导刊,2010,3(上),14
[6]车丽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统一[J].科教导刊,2010,3(上),15
[7]马革兰.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