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昭示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国内外教育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都阐明了师生互动的内涵和特征,都强调了现代教学中“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程改革;师生互动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深入备课,上灵活生动的课堂
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牢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核心教学理念是“探究式教学”,这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在课前要精心备课,灵活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和生机。若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目标,教师就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素质
开发新课程意味着在日常工作之外,要放弃自己熟悉的程序和方法,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往往出于职业的惰性,不愿改变自己的多年来已经熟悉的工作方式,加之不甚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益处,很难从轻车熟路中脱身出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制压力下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摒去“专业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做法,通过与他人合作,弥补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完善新课程改革做出努力,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做出努力。
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四、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情感教育是实现人的心灵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心灵和谐完满的人, 是向" 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及和谐社会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情感在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他们的自尊,更为重要的一面,则超越学生个体以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效果,因此,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被认为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所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离不开人际交往就象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人和”最重要。常言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具备交际能力就会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互帮互助,共度难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在交往中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会得到尊重和友谊,在集体中享受友情,使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五、和谐的师生互动
构建“平等对话,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平台。使师生之间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心灵的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境界。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师生有效的互动。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我们首先追求的是是否有真实的师生互动存在,真实的便是有效的。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总之,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论》董建稳、肖自明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2]《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石鸥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2年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程改革;师生互动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深入备课,上灵活生动的课堂
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牢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核心教学理念是“探究式教学”,这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在课前要精心备课,灵活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和生机。若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目标,教师就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素质
开发新课程意味着在日常工作之外,要放弃自己熟悉的程序和方法,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往往出于职业的惰性,不愿改变自己的多年来已经熟悉的工作方式,加之不甚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益处,很难从轻车熟路中脱身出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制压力下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摒去“专业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做法,通过与他人合作,弥补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完善新课程改革做出努力,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做出努力。
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四、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情感教育是实现人的心灵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心灵和谐完满的人, 是向" 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及和谐社会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情感在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他们的自尊,更为重要的一面,则超越学生个体以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效果,因此,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被认为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所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离不开人际交往就象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人和”最重要。常言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具备交际能力就会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互帮互助,共度难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在交往中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会得到尊重和友谊,在集体中享受友情,使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五、和谐的师生互动
构建“平等对话,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平台。使师生之间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心灵的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境界。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师生有效的互动。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我们首先追求的是是否有真实的师生互动存在,真实的便是有效的。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总之,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论》董建稳、肖自明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2]《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石鸥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