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课堂探究学习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c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探究学习概述
  课堂探究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课堂探究学习流程
  1.自探——设计教学。“自探”即自主探索,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最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呈现——创设情境。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呈现“自主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共研——分层指导。“共研”是指学习成员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共研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共研,学生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知识的内化。
  4.反馈评价——总结反思。教师将自探共研得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问题解决,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原电池”课堂探究学习实践
  1.自探:学生自主探究,激活思维。课前教师布置自探任务,让学生查阅原电池的有趣发现史: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教授做青蛙解剖实验,当两种金属的另一端相碰时,青蛙腿突然发生了抽动……仔细阅读,你有什么体会和启示?你能在家设计一个原电池吗?
  2.解决呈现:师生呈现问题,设疑激趣。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学生叙说原电池的发现史,并讨论有什么启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教学情境:格林太太因为一次车祸换了一颗不锈钢牙齿,但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让学生结合以上实例思考:青蛙为什么会动?格林太太的病是否与车祸有关?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探任务,有的学生带来干电池,有的学生带来纽扣电池,有的学生带来脐橙、西红柿、食盐、食醋、玻璃杯、碳棒、铁钉、铜丝、万用表等,教师对学生自探的表现给予较高的评价,并请学生叙述自己实验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及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中有一位学生带来了铜片、铁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教师安排该同学在课堂上演示这一趣味实验。教师提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
  3.共研:学生共研讨论,质疑探究。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那么电流从何而来?直接用稀酸代替番茄,效果会不会更好?是什么原理?
  (1)分层指导,辨疑解难: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将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各有何现象?再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又有何现象?铜片、锌片的质量有何变化?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有何变化?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
  (2)自我评价,释疑论证:学生在自学、自探、呈现、共研中,通过实验、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初步的结论、见解。教师在这探究学习的高潮中,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模拟微观离子运动和电子转移,进行适当点拨。学生进一步小组共研讨论,完善自己得出的结论。此时,教师让学生小组代表向全班分析讲述原电池的原理、构成条件、两极反应和能量转化等;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原电池原理讨论分析上面两个实例:原来,青蛙体内、格林太太口腔内有不同的金属与体液、唾液中的电解质接触,形成了微小的“原电池”,这种微弱的电流刺激青蛙和格林太太的神经末梢,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正常秩序,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现象和病症。教师要求学生讲出道理和根据,同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与交流。在辩论、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经过自学、自探、呈现、共研去解决。
  4.评价:训练反馈,生疑发展。教师当堂投影出层次由低到高的反馈习题,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完成,进行达标检测,并及时给予评价。最后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让学生讨论铜—锌原电池的缺点;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设计一个实用电池,可对课前自探设计的电池进行加工;探究干电池的结构和电极反应;探究蓄电池的原理及优缺点;进一步研究电池的发展历程;研究原电池反应与金属腐蚀和环境污染,激励学生在延续探究中创新。
  四、教学所取得的实效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摆脱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提高了学习小组的团队意识,形成了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讨、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第三,通过小组内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学生不断地拓宽思路,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和思维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其他文献
我院烧伤科自2003年6月以来起用了现代数字中央监控系统,经过几年的使用我们体会到现代数字化医疗设备在病区的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书库中时常发生书籍盗窃、污损、撕毁等违规现象,书库管理员应从教育、宣传、服务、环境、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杜绝这些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对智能发展的决定作用,说明发展智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现代科学证明:大脑从视觉渠道吸收外界信息率为85%,而从听觉渠道的吸收率仅为11%。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注重学生阅读书本知识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掌握的内容就会更多更为持久,教学效果就能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应当是我们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现行的历史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且“体验”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可见“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语文具有很强地“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回归经验,诱发学生体验  新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恙虫病呈现发病率上升、疫区不断扩大的趋势。新发疫区医务人员往往对该病缺乏认识,误诊误治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从病原学、流行
分析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等;综述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改革措施,如开展综合设计式教学,重视学生实验素质的培养,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