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难相信河南企业不差钱,可有些数据却恰恰为此提供了佐证。5月11日,在安阳举行的河南企业创新大会上,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
1~3月份,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114.3亿元,较年初新增555.4亿元,同比少增801.9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539.6亿元,同比少增813亿元。1至3月贷款增量分别为179.3亿元、181.1亿元、179.3亿元。
河南新增贷款的增速不仅同比放缓,落在了全国的后面,与中部六省相比,也仅比山西高一点,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
进入4月份,河南全省贷款的整体走势延续了一季度的情况,截至4月末,各项贷款余额为14073.3亿元,同比增长19.7%,较上月增加96.2亿元,较年初增加635.8亿元。
难道河南的企业家现在都很有钱?还是过惯穷日子了?
资本“贷沟”
“贷不到款,急啊!”5月15日,记者在河南邦成担保有限公司偶遇前来筹钱的黄海。他一脸愁容。
黄海是郑州一家服装加工企业的老板,挺过金融危机的浪潮之后,生意变得红火起来,企业也迎来发展壮大的机会。
“订单越来越多,可原有的生产线已是开足马力了。”黄海决定新增加两条流水线,可周转下来,仍差近百万元的资金缺口。
“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银行,也打了贷款申请。”黄海说,之后便是长久的等待,两个月过去了,仍难见到眉目。
可机会不等人,需换个出口。黄海认为,难得的发展机会对于他来说,可能只有一次,必须尽快找到资本的活水。
“向担保公司找钱,对于我来说有点无奈,若能拿到银行的长期贷款就完美了。”黄海仍旧在期待银行的回复。
记者走访了一些担保公司后发现,与黄海有着一样经历的老板有很多,在企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机会面前,总是缺少些资金。他们几乎有着共同的认识:无外债,无贷款,并不意味着安逸,合理可控的企业赤字,能加快企业崛起的步伐。
放眼全国,这样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即便是在河南也并不在少数。
“双汇”在成立之初,同样名不见经传,在纷繁复杂的农产品加工世界里,甚至有被埋没的危机。而今,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2亿美元。“双汇”也完成了品牌的蜕变,不仅是中国名牌,更是中国品牌500强的常客。
而透过双汇的崛起之路,资本的影子如影随形。早期的快速成长路上,建行、农业银行等给予了资本支持。即便成功上市之后,双汇与银行之间依旧有着多层次的合作。据了解,目前与双汇有着业务往来的银行多达19家。
无独有偶。
始建于1988年的卫华集团,起初一直处于“无贷款、无外债”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中。有所发展,但是在新乡长垣的起重机产业集群中,并不起眼,也远不是龙头企业。
“2002年,卫华集团迎来了改变。”卫华集团常务副总裁俞有飞说,这一年,卫华集团从工商银行贷来了第一笔款,拉开了快速成长的帷幕。
借助资本的飞翼,卫华集团走上了崛起的快速通道,发展增速也一直保持在30%以上,市场占有率占到了15%,在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建有集营销与服务为一体的经营网点,产品远销英国、俄罗斯、中亚、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即便已经成功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卫华集团对资本的需求依旧在持续。俞有飞表示,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卫华集团担负着产业整合,振兴产业集聚的大任,需要进一步强壮身体,强化造血功能,巩固核心竞争力,这仍需要银行的支持,尤其是能在卫华集团3A信用体系基础上,增加长期贷款的比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得到资本的青睐,赢得银行机构的信赖。
“面对资本需求,不少青年企业家也有着几乎相同的困惑。”河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李敏告诉记者,银企之间的“贷”沟同样存在于创业期的青年企业家们,有的企业家是上了项目,扩大再生产需要资金,有的则是手里拿着好项目、好技术,四处找资金。
呼唤“新银企关系”
“之所以在银企之间会出现资本“贷”沟,并不单是银行或者企业单方面的原因。”河南财经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李鸿昌表示,不论企业自身,还是银行都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银企之间信贷往来。
据了解,中小企业的运作不规范和抗风险能力弱是横亘在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一座大山。一位银行信贷员称,申请贷款的企业拿不出一张规范的财务报表,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的企业从来没有进行过审计,有的企业运作多年的厂房仍属于“违建”。“我们不认为这些企业有能力抵抗市场的波动,即便放贷规模在扩大,也很难通过贷款申请。”
与此同时,银行的信贷员对具体产业缺乏了解,也是横在银企之间的一条鸿沟,也给银行带来新的课题。对于产业政策、各个行业以及具体企业发展前景的判断要有如同证券分析师般的敏锐眼光,作为信贷业务员对于金融规定很熟悉,对产业还是相对陌生。
比如,在接到企业的贷款申请时,信贷员若能对该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估,探究其所紧缺的流动资金究竟是个无底洞,还是很快就恢复现金流。某种程度上,影响银行进行放贷,决定着企业能否贷到钱。
“这样的现状需要改变。”5月11日,在安阳举行的银企对话会上,李鸿昌表示,现在的银行和企业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要建立起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构建起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建设银行河南分行行长许会斌认为,当前银企之间的合作,存在诸多难点需要突破,比如政策把握难、项目准度难以及落实难等,这就需要在彼此之间的共赢点上,多思考,针对不同的企业信贷需求,银行要想企业所想,不断创新产品结构,提供尽量多的信贷服务。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副行长王炯表示,银行与企业之间要相互信任,要有着良好的合作心态,各取所需,建立起长效机制,并透露说,中信证券将入驻河南,在两年内会开设10家左右,为河南企业进行资本辅导。
曾被外派德国在中行法兰克福分行工作5年、长期从事企业融资研究与实践的中行河南分行副行长张东向说,银企之间的合作,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体制机制多个层面,作为银行自身来说,对企业提供信贷不能是简单地“输血”,更应该是“造血”。他认为,银行要担负起提供造血服务功能,与企业风雨同舟,而不是也不应该是“锦上添花”或者“釜底抽薪”。
而事实上企业对资本需求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渴望。据焦作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介绍,企业是需要资金,可更需要资金背后的智慧,更需要银行家,也更需要银行家的智慧。
对此,河南省金融办副主任郭浩表示,资金链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是生命,真切需要银行能在晴天的时候打“遮阳伞”,为其提供有价值的财智服务,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发展,而在下雨天的时候打“避雨伞”,能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跨越企业的产品周期、技术周期等,实现觉醒复苏。
“在银企之间,要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保证资金当做商品,推向市场,以实现优化配置。”李鸿昌说这是其中的一个前提,而真正能激活银企之间信贷市场的是点亮企业的造血机制,这不论对企业还是银行,还有一段路要走。
1~3月份,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114.3亿元,较年初新增555.4亿元,同比少增801.9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539.6亿元,同比少增813亿元。1至3月贷款增量分别为179.3亿元、181.1亿元、179.3亿元。
河南新增贷款的增速不仅同比放缓,落在了全国的后面,与中部六省相比,也仅比山西高一点,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
进入4月份,河南全省贷款的整体走势延续了一季度的情况,截至4月末,各项贷款余额为14073.3亿元,同比增长19.7%,较上月增加96.2亿元,较年初增加635.8亿元。
难道河南的企业家现在都很有钱?还是过惯穷日子了?
资本“贷沟”
“贷不到款,急啊!”5月15日,记者在河南邦成担保有限公司偶遇前来筹钱的黄海。他一脸愁容。
黄海是郑州一家服装加工企业的老板,挺过金融危机的浪潮之后,生意变得红火起来,企业也迎来发展壮大的机会。
“订单越来越多,可原有的生产线已是开足马力了。”黄海决定新增加两条流水线,可周转下来,仍差近百万元的资金缺口。
“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银行,也打了贷款申请。”黄海说,之后便是长久的等待,两个月过去了,仍难见到眉目。
可机会不等人,需换个出口。黄海认为,难得的发展机会对于他来说,可能只有一次,必须尽快找到资本的活水。
“向担保公司找钱,对于我来说有点无奈,若能拿到银行的长期贷款就完美了。”黄海仍旧在期待银行的回复。
记者走访了一些担保公司后发现,与黄海有着一样经历的老板有很多,在企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机会面前,总是缺少些资金。他们几乎有着共同的认识:无外债,无贷款,并不意味着安逸,合理可控的企业赤字,能加快企业崛起的步伐。
放眼全国,这样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即便是在河南也并不在少数。
“双汇”在成立之初,同样名不见经传,在纷繁复杂的农产品加工世界里,甚至有被埋没的危机。而今,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2亿美元。“双汇”也完成了品牌的蜕变,不仅是中国名牌,更是中国品牌500强的常客。
而透过双汇的崛起之路,资本的影子如影随形。早期的快速成长路上,建行、农业银行等给予了资本支持。即便成功上市之后,双汇与银行之间依旧有着多层次的合作。据了解,目前与双汇有着业务往来的银行多达19家。
无独有偶。
始建于1988年的卫华集团,起初一直处于“无贷款、无外债”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中。有所发展,但是在新乡长垣的起重机产业集群中,并不起眼,也远不是龙头企业。
“2002年,卫华集团迎来了改变。”卫华集团常务副总裁俞有飞说,这一年,卫华集团从工商银行贷来了第一笔款,拉开了快速成长的帷幕。
借助资本的飞翼,卫华集团走上了崛起的快速通道,发展增速也一直保持在30%以上,市场占有率占到了15%,在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建有集营销与服务为一体的经营网点,产品远销英国、俄罗斯、中亚、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即便已经成功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卫华集团对资本的需求依旧在持续。俞有飞表示,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卫华集团担负着产业整合,振兴产业集聚的大任,需要进一步强壮身体,强化造血功能,巩固核心竞争力,这仍需要银行的支持,尤其是能在卫华集团3A信用体系基础上,增加长期贷款的比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得到资本的青睐,赢得银行机构的信赖。
“面对资本需求,不少青年企业家也有着几乎相同的困惑。”河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李敏告诉记者,银企之间的“贷”沟同样存在于创业期的青年企业家们,有的企业家是上了项目,扩大再生产需要资金,有的则是手里拿着好项目、好技术,四处找资金。
呼唤“新银企关系”
“之所以在银企之间会出现资本“贷”沟,并不单是银行或者企业单方面的原因。”河南财经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李鸿昌表示,不论企业自身,还是银行都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银企之间信贷往来。
据了解,中小企业的运作不规范和抗风险能力弱是横亘在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一座大山。一位银行信贷员称,申请贷款的企业拿不出一张规范的财务报表,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的企业从来没有进行过审计,有的企业运作多年的厂房仍属于“违建”。“我们不认为这些企业有能力抵抗市场的波动,即便放贷规模在扩大,也很难通过贷款申请。”
与此同时,银行的信贷员对具体产业缺乏了解,也是横在银企之间的一条鸿沟,也给银行带来新的课题。对于产业政策、各个行业以及具体企业发展前景的判断要有如同证券分析师般的敏锐眼光,作为信贷业务员对于金融规定很熟悉,对产业还是相对陌生。
比如,在接到企业的贷款申请时,信贷员若能对该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估,探究其所紧缺的流动资金究竟是个无底洞,还是很快就恢复现金流。某种程度上,影响银行进行放贷,决定着企业能否贷到钱。
“这样的现状需要改变。”5月11日,在安阳举行的银企对话会上,李鸿昌表示,现在的银行和企业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要建立起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构建起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建设银行河南分行行长许会斌认为,当前银企之间的合作,存在诸多难点需要突破,比如政策把握难、项目准度难以及落实难等,这就需要在彼此之间的共赢点上,多思考,针对不同的企业信贷需求,银行要想企业所想,不断创新产品结构,提供尽量多的信贷服务。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副行长王炯表示,银行与企业之间要相互信任,要有着良好的合作心态,各取所需,建立起长效机制,并透露说,中信证券将入驻河南,在两年内会开设10家左右,为河南企业进行资本辅导。
曾被外派德国在中行法兰克福分行工作5年、长期从事企业融资研究与实践的中行河南分行副行长张东向说,银企之间的合作,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体制机制多个层面,作为银行自身来说,对企业提供信贷不能是简单地“输血”,更应该是“造血”。他认为,银行要担负起提供造血服务功能,与企业风雨同舟,而不是也不应该是“锦上添花”或者“釜底抽薪”。
而事实上企业对资本需求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渴望。据焦作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介绍,企业是需要资金,可更需要资金背后的智慧,更需要银行家,也更需要银行家的智慧。
对此,河南省金融办副主任郭浩表示,资金链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是生命,真切需要银行能在晴天的时候打“遮阳伞”,为其提供有价值的财智服务,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发展,而在下雨天的时候打“避雨伞”,能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跨越企业的产品周期、技术周期等,实现觉醒复苏。
“在银企之间,要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保证资金当做商品,推向市场,以实现优化配置。”李鸿昌说这是其中的一个前提,而真正能激活银企之间信贷市场的是点亮企业的造血机制,这不论对企业还是银行,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