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耀春:痴迷于“冶玉”的玉雕师
要想让一块玉料完成从原石到工艺品的完美蜕变,需要玉雕师根据它的特点对其完成设计、雕刻等众多步骤,这一过程常被人们称之为“冶玉”。而成就这一事业的,必定对玉雕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在玉缘阁籽儿玉器新疆总公司,就有一位痴迷于“冶玉”的玉雕师,他就是李耀春。
从2000年学习玉雕开始算起,李耀春已经在水凳案头磨砺了12年的时间,和很多玉雕师傅一样,他从学徒开始干起,慢慢地培养出对玉雕的热爱。凭借着自己在玉雕方面刻苦钻研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李耀春在玉雕方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胆大心细”。他善于抓住原料的特点,大胆创新设计,而在雕刻过程中又力求细致入微,将玉质本身的润泽和玉雕工艺相互结合,使之和谐统一,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
李耀春设计和雕刻玉件时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力求传神。他说:“单纯地注重形的优美而忽略了神,就好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好的玉雕不应该是静止不动的,而应该像流动的画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和精神。所以,设计和雕刻时都应该注重形神兼备,给玉件赋予新的生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
作为玉缘阁玉雕厂的中坚力量之一,李耀春的雕刻功力已经十分成熟。他最擅长人物和杂件的设计雕刻。他雕刻的观音、佛等线条流畅,神态清新自然,生动传神,常常刚上架就被客户预定。他尤其善于对玉料进行高、中、浅浮雕的创作设计。2008年,他有幸和江苏名家陆永良合作,共同设计雕刻一个大型黄玉摆件,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制作,一件古朴典雅、设计完美、构思巧妙、雕工精细的作品——《和田黄玉和合二仙宝玉瓶》终于创作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5月19日,在深圳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这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2009年6月,李耀春通过层层筛选,被新疆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新疆玉雕工艺师”称号。
吴健:玉雕艺术不能脱离鲜活的生活
在白玉轩玉器店见到吴健的时候,他正在跟几个朋友交谈。见到记者来了,他热情地与记者寒暄了几句,然后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地下室的工作室,与记者展开了对话。
工作室的陈设古色古香,也显出了房间主人的品位。在跟记者的交谈中,吴健总会时不时地拿着一块玉石在手里把玩。吴健说,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不喜欢应酬,他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手里拿着玉石,研究如何去雕琢它。
“我是初中毕业以后就进入新疆玉雕厂工作的,从那时起,我跟这份职业就有了不解之缘。”吴健说。
吴健的父亲是画版画的,受父亲的影响,吴健从小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1年,初中刚毕业,吴健就考入了新疆玉雕厂,开始学习玉雕。
新疆玉雕厂成立于1964年,是当时新疆规模最大的玉石雕刻公有制企业,40余年来,曾培养了一大批玉雕技术骨干与精英。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马学武、郭海军、周雁明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在玉雕厂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特别能感受那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都非常朴实,在一起互相学习。”吴健说,在他的印象里,工人们下班以后就在宿舍里练大字,所以床上地下常常铺着厚厚的一层纸。
在玉雕厂工作的十年间,吴健醉心于钻研玉雕,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呆久了,吴健萌发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1992年,吴健不顾父母的反对,“下海”跟朋友一起干起了装修生意。吴健说,20世纪90年代,装修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行业,在他的用心经营下,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没两年的工夫他就赚到了一笔钱,也算是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在新疆玉雕厂的十年工作经历,让吴健的心里依然难以割舍对玉雕的那份痴迷,于是,人生在拐了一个大弯以后,吴健又回到了那个他曾经熟悉的行业。1994年,吴健在新疆白玉城开了自己的玉器店。“我还是喜欢玉雕,这是我重新回到这个行业的原因。”把自己的爱好当成事业无疑是幸福的,这种对玉雕难以割舍的情感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和经营中。
吴健擅长花鸟鱼虫和人物题材的雕刻,在花鸟题材的创作中,他吸收古代前人对花鸟题材雕琢技法的基础上,从构图布局到细部的刻画都有了新的变化,师承自然,追求逼真,突破了传统花鸟造型简单、技法单一的缺点。作品布局造型新颖、生动而赋有情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视觉美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脱离了鲜活的生活,创作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吴健说,由于受利益的驱使,有很多玉雕产品存在着题材雷同、雕工粗糙的现象,花鸟类玉雕产品首当其冲。一些制作者没有经过传统工艺的学习,只会简单地仿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雕行业的形象。在他看来,玉雕工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需要在继承上进行创新。作为一名玉雕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绘画水平和内在素质,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才不会沦为没有思想的匠人。
“匠人多了,对玉雕不是好事。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玉匠是画家的学生,是石匠的老师。在现在的形势下,一定要少出产品,多出艺术品。如何将作品提高到艺术品的层次,是每一个玉雕师都要考虑的问题。”
吴健的作品《白玉——双耳圆炉》给人的感觉是作品形制规整,端庄对称,整器沉稳而不失灵秀,古朴素雅,古韵恒生。而他创作的《白玉子料——福禄寿》中,作品构思巧妙,主题鲜明,俏色巧琢、干净利落,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繁简得当,琢制精细。
吴健在玉雕上的造诣可谓令人叹为观止,而在做人上却显得很“另类”。熟悉吴健的人对他的评价往往是八个字,那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生活中,吴健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他喜欢收集古董字画,还有一些摄影家的作品。按他的话说,在乌鲁木齐的玉雕圈里,他不是挣钱最多的,但却是生活质量较高的。他说:“人不能活得太累,对于名利,我并不看重。”
“我每年创作的作品有十几件,但能够完全体现个人风格的并不是很多,我希望今后能够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为了开阔视野、提高技艺,吴健每年都会去内地。上海、扬州则是他必去的地方,他希望在他所钟爱的玉雕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姜伯东:把“金银错”工艺传承下去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创立的艺海轩琢玉坊——马进贵西域玉雕艺术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马进贵的徒弟、新疆玉雕大师姜伯东。
姜伯东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话语中透着一股东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我在玉雕行业起步算是比较晚的,但是我很幸运,遇到了马进贵老师。所以跟一般的玉雕师比起来,我的起步算是比较高的。”姜伯东开门见山地说。
姜伯东今年45岁了,他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姜伯东说:“1998年之前,我一直在哈尔滨的一个机关单位给领导开车,渐渐的,我厌倦了那份工作,所以就辞了。当时我已经31岁了,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心情常常很沉重。因为跟马进贵老师有一层亲戚关系,所以98年我来到新疆探亲,另外也是借此机会来新疆寻找工作机会。”
来到新疆以后,姜伯东又干起了老本行,他给马进贵开了两年的车。渐渐的,平淡的生活让姜伯东萌生了回哈尔滨的念头。2000年春节,姜伯东想给马进贵拜完年后,就准备启程回哈尔滨。在马进贵的家里,马进贵向姜伯东吐露了想建玉雕厂的想法,并对姜伯东说:“跟我学玉雕吧,用3年的时间跟我好好学,不要有任何负担。”姜伯东知道,能跟马进贵老师学习玉雕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
2000年2月,经过层层筛选,姜伯东和另外两名学徒直接进入玉雕厂。他们人手一台机器,开始学习玉雕。姜伯东说:“玉雕的基本功包括‘拉、划、雕、扣’,一般学徒都是先从切砣子开始学起,而我们3个人的起点非常高。马进贵老师把一些做工剩下的玉片交给我们,让我们用工具‘勾砣’,就是在玉片上画好线,然后用工具把线条刻出来。”
马进贵对姜伯东他们的要求很严格,5天后,一名学徒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勾砣”而被淘汰。姜伯东说,马进贵老师之所以对他们如此严格要求,就是希望把“金银错”工艺教给他们。
据了解,近十年来,马进贵创作主题以金银错嵌宝石工艺为代表,以中国传统玉雕器皿为主,结合伊斯兰文化的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西域玉雕风格,使其独树一帜,被誉为当今“金银错”第一人。
姜伯东说,玉器之上错金银,绝非易事。金银需打压特殊处理后嵌入器物面,要求纹饰线条流畅,开槽精准,对丝无痕,失之毫厘,前功尽弃。薄胎器物上错金银,更具风险,开槽稍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压力度稍大,器物就会碎裂,成功制作一件“金银错”玉器,有如登天。
经过一个月的“勾砣”训练以后,马进贵对姜伯东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把一套花了上万元买来的玉质茶具(包括1个玉壶和6个玉杯)交给姜伯东他们,让他们在上面练习“勾砣”。姜伯东说:“一般人练习‘勾砣’用的都是砖、泥塑和石头,毕竟‘勾’坏了也无所谓。但是用一套上万元的玉质茶具让我们练习,我们一下子懵了,万一我们‘勾’坏了怎么办?后来我们才明白,马进贵老师是在练我们的胆,他说从事玉雕工作就是要胆大心细。”结果,由于技术不熟练,姜伯东他们还是把这套玉质茶具给“勾”报废了,但是,马进贵不仅没有责怪他们,而且给予他们很多的鼓励。
在马进贵的精心指导下,姜伯东的胆子越练越大,甚至把“金银错”工艺运用到天然水晶上。众所周知,水晶的韧度比玉石低,运用“金银错”工艺的时候要更加小心翼翼,否则水晶瓶很容易出现破裂。姜伯东说,用“金银错”工艺制作水晶作品,每一步都是有风险的。因为水晶实在太脆了。所以十几年下来,真正做成功的只有两件。其中一件作品——《水晶错金嵌宝石圣水杯》在2009年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天工奖”评选中获得金奖。
在艺海轩琢玉坊——马进贵西域玉雕艺术馆,记者见到了《水晶错金嵌宝石圣水杯》,这件作品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晶莹剔透,光泽细腻。其次整件作品通体用金片、金丝饰崀笤纹图案,镶嵌红、蓝、祖母绿宝石,体现了作品华丽的质感。
除了《水晶错金嵌宝石圣水杯》,由马进贵设计、姜伯东参与制作的《白玉错金夔龙纹文房十三珍》也是姜伯东比较喜欢的作品。2009年,《白玉错金夔龙纹文房十三珍》在第十届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奖获金奖。姜伯东说,文房用具是古代帝王贵族及文人墨客专用之物,其器皿是供于案头专用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历朝历代均有代表作,但用和田玉制作成套文房珍品却是首创。
《白玉错金夔龙纹文房十三珍》采用整块和田玉白玉分割而制,由砚台、调色器、毛笔、笔架、笔筒、笔洗、笔掭、墨床、镇纸、臂搁、印章、印盒、砚滴13件组成。器皿造型以方圆作为基本造型,派生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及椭圆形,其中既有几种圆形组合,也有凹凸角的巧妙应用。几何图形千变万化的无限魅力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错金纹饰主要以夔龙纹为主,整体纹样端庄对称,或平衡,或相背,附之回纹、拐子纹、如意纹,使纹饰在洁白的玉肌上美轮美奂,突显古朴、华贵典雅之韵。马进贵曾为《白玉错金夔龙纹文房十三珍》题诗道:“文案雅珍历代有,成套玉制无处求,笑问乾隆可曾有,当今盛世一枝秀。”
2012年1月9日,新疆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年会上,协会副会长李泽昌宣布,姜伯东等5人荣升为“新疆玉雕大师”。姜伯东说:“我很幸运,是马进贵老师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老师常常告诫我们,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我希望在玉雕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玉雕人才。”
要想让一块玉料完成从原石到工艺品的完美蜕变,需要玉雕师根据它的特点对其完成设计、雕刻等众多步骤,这一过程常被人们称之为“冶玉”。而成就这一事业的,必定对玉雕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在玉缘阁籽儿玉器新疆总公司,就有一位痴迷于“冶玉”的玉雕师,他就是李耀春。
从2000年学习玉雕开始算起,李耀春已经在水凳案头磨砺了12年的时间,和很多玉雕师傅一样,他从学徒开始干起,慢慢地培养出对玉雕的热爱。凭借着自己在玉雕方面刻苦钻研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李耀春在玉雕方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胆大心细”。他善于抓住原料的特点,大胆创新设计,而在雕刻过程中又力求细致入微,将玉质本身的润泽和玉雕工艺相互结合,使之和谐统一,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
李耀春设计和雕刻玉件时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力求传神。他说:“单纯地注重形的优美而忽略了神,就好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好的玉雕不应该是静止不动的,而应该像流动的画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和精神。所以,设计和雕刻时都应该注重形神兼备,给玉件赋予新的生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
作为玉缘阁玉雕厂的中坚力量之一,李耀春的雕刻功力已经十分成熟。他最擅长人物和杂件的设计雕刻。他雕刻的观音、佛等线条流畅,神态清新自然,生动传神,常常刚上架就被客户预定。他尤其善于对玉料进行高、中、浅浮雕的创作设计。2008年,他有幸和江苏名家陆永良合作,共同设计雕刻一个大型黄玉摆件,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制作,一件古朴典雅、设计完美、构思巧妙、雕工精细的作品——《和田黄玉和合二仙宝玉瓶》终于创作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5月19日,在深圳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这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2009年6月,李耀春通过层层筛选,被新疆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新疆玉雕工艺师”称号。
吴健:玉雕艺术不能脱离鲜活的生活
在白玉轩玉器店见到吴健的时候,他正在跟几个朋友交谈。见到记者来了,他热情地与记者寒暄了几句,然后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地下室的工作室,与记者展开了对话。
工作室的陈设古色古香,也显出了房间主人的品位。在跟记者的交谈中,吴健总会时不时地拿着一块玉石在手里把玩。吴健说,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不喜欢应酬,他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手里拿着玉石,研究如何去雕琢它。
“我是初中毕业以后就进入新疆玉雕厂工作的,从那时起,我跟这份职业就有了不解之缘。”吴健说。
吴健的父亲是画版画的,受父亲的影响,吴健从小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1年,初中刚毕业,吴健就考入了新疆玉雕厂,开始学习玉雕。
新疆玉雕厂成立于1964年,是当时新疆规模最大的玉石雕刻公有制企业,40余年来,曾培养了一大批玉雕技术骨干与精英。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马学武、郭海军、周雁明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在玉雕厂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特别能感受那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都非常朴实,在一起互相学习。”吴健说,在他的印象里,工人们下班以后就在宿舍里练大字,所以床上地下常常铺着厚厚的一层纸。
在玉雕厂工作的十年间,吴健醉心于钻研玉雕,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呆久了,吴健萌发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1992年,吴健不顾父母的反对,“下海”跟朋友一起干起了装修生意。吴健说,20世纪90年代,装修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行业,在他的用心经营下,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没两年的工夫他就赚到了一笔钱,也算是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在新疆玉雕厂的十年工作经历,让吴健的心里依然难以割舍对玉雕的那份痴迷,于是,人生在拐了一个大弯以后,吴健又回到了那个他曾经熟悉的行业。1994年,吴健在新疆白玉城开了自己的玉器店。“我还是喜欢玉雕,这是我重新回到这个行业的原因。”把自己的爱好当成事业无疑是幸福的,这种对玉雕难以割舍的情感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和经营中。
吴健擅长花鸟鱼虫和人物题材的雕刻,在花鸟题材的创作中,他吸收古代前人对花鸟题材雕琢技法的基础上,从构图布局到细部的刻画都有了新的变化,师承自然,追求逼真,突破了传统花鸟造型简单、技法单一的缺点。作品布局造型新颖、生动而赋有情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视觉美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脱离了鲜活的生活,创作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吴健说,由于受利益的驱使,有很多玉雕产品存在着题材雷同、雕工粗糙的现象,花鸟类玉雕产品首当其冲。一些制作者没有经过传统工艺的学习,只会简单地仿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雕行业的形象。在他看来,玉雕工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需要在继承上进行创新。作为一名玉雕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绘画水平和内在素质,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才不会沦为没有思想的匠人。
“匠人多了,对玉雕不是好事。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玉匠是画家的学生,是石匠的老师。在现在的形势下,一定要少出产品,多出艺术品。如何将作品提高到艺术品的层次,是每一个玉雕师都要考虑的问题。”
吴健的作品《白玉——双耳圆炉》给人的感觉是作品形制规整,端庄对称,整器沉稳而不失灵秀,古朴素雅,古韵恒生。而他创作的《白玉子料——福禄寿》中,作品构思巧妙,主题鲜明,俏色巧琢、干净利落,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繁简得当,琢制精细。
吴健在玉雕上的造诣可谓令人叹为观止,而在做人上却显得很“另类”。熟悉吴健的人对他的评价往往是八个字,那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生活中,吴健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他喜欢收集古董字画,还有一些摄影家的作品。按他的话说,在乌鲁木齐的玉雕圈里,他不是挣钱最多的,但却是生活质量较高的。他说:“人不能活得太累,对于名利,我并不看重。”
“我每年创作的作品有十几件,但能够完全体现个人风格的并不是很多,我希望今后能够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为了开阔视野、提高技艺,吴健每年都会去内地。上海、扬州则是他必去的地方,他希望在他所钟爱的玉雕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姜伯东:把“金银错”工艺传承下去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创立的艺海轩琢玉坊——马进贵西域玉雕艺术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马进贵的徒弟、新疆玉雕大师姜伯东。
姜伯东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话语中透着一股东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我在玉雕行业起步算是比较晚的,但是我很幸运,遇到了马进贵老师。所以跟一般的玉雕师比起来,我的起步算是比较高的。”姜伯东开门见山地说。
姜伯东今年45岁了,他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姜伯东说:“1998年之前,我一直在哈尔滨的一个机关单位给领导开车,渐渐的,我厌倦了那份工作,所以就辞了。当时我已经31岁了,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心情常常很沉重。因为跟马进贵老师有一层亲戚关系,所以98年我来到新疆探亲,另外也是借此机会来新疆寻找工作机会。”
来到新疆以后,姜伯东又干起了老本行,他给马进贵开了两年的车。渐渐的,平淡的生活让姜伯东萌生了回哈尔滨的念头。2000年春节,姜伯东想给马进贵拜完年后,就准备启程回哈尔滨。在马进贵的家里,马进贵向姜伯东吐露了想建玉雕厂的想法,并对姜伯东说:“跟我学玉雕吧,用3年的时间跟我好好学,不要有任何负担。”姜伯东知道,能跟马进贵老师学习玉雕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
2000年2月,经过层层筛选,姜伯东和另外两名学徒直接进入玉雕厂。他们人手一台机器,开始学习玉雕。姜伯东说:“玉雕的基本功包括‘拉、划、雕、扣’,一般学徒都是先从切砣子开始学起,而我们3个人的起点非常高。马进贵老师把一些做工剩下的玉片交给我们,让我们用工具‘勾砣’,就是在玉片上画好线,然后用工具把线条刻出来。”
马进贵对姜伯东他们的要求很严格,5天后,一名学徒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勾砣”而被淘汰。姜伯东说,马进贵老师之所以对他们如此严格要求,就是希望把“金银错”工艺教给他们。
据了解,近十年来,马进贵创作主题以金银错嵌宝石工艺为代表,以中国传统玉雕器皿为主,结合伊斯兰文化的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西域玉雕风格,使其独树一帜,被誉为当今“金银错”第一人。
姜伯东说,玉器之上错金银,绝非易事。金银需打压特殊处理后嵌入器物面,要求纹饰线条流畅,开槽精准,对丝无痕,失之毫厘,前功尽弃。薄胎器物上错金银,更具风险,开槽稍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压力度稍大,器物就会碎裂,成功制作一件“金银错”玉器,有如登天。
经过一个月的“勾砣”训练以后,马进贵对姜伯东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把一套花了上万元买来的玉质茶具(包括1个玉壶和6个玉杯)交给姜伯东他们,让他们在上面练习“勾砣”。姜伯东说:“一般人练习‘勾砣’用的都是砖、泥塑和石头,毕竟‘勾’坏了也无所谓。但是用一套上万元的玉质茶具让我们练习,我们一下子懵了,万一我们‘勾’坏了怎么办?后来我们才明白,马进贵老师是在练我们的胆,他说从事玉雕工作就是要胆大心细。”结果,由于技术不熟练,姜伯东他们还是把这套玉质茶具给“勾”报废了,但是,马进贵不仅没有责怪他们,而且给予他们很多的鼓励。
在马进贵的精心指导下,姜伯东的胆子越练越大,甚至把“金银错”工艺运用到天然水晶上。众所周知,水晶的韧度比玉石低,运用“金银错”工艺的时候要更加小心翼翼,否则水晶瓶很容易出现破裂。姜伯东说,用“金银错”工艺制作水晶作品,每一步都是有风险的。因为水晶实在太脆了。所以十几年下来,真正做成功的只有两件。其中一件作品——《水晶错金嵌宝石圣水杯》在2009年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天工奖”评选中获得金奖。
在艺海轩琢玉坊——马进贵西域玉雕艺术馆,记者见到了《水晶错金嵌宝石圣水杯》,这件作品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晶莹剔透,光泽细腻。其次整件作品通体用金片、金丝饰崀笤纹图案,镶嵌红、蓝、祖母绿宝石,体现了作品华丽的质感。
除了《水晶错金嵌宝石圣水杯》,由马进贵设计、姜伯东参与制作的《白玉错金夔龙纹文房十三珍》也是姜伯东比较喜欢的作品。2009年,《白玉错金夔龙纹文房十三珍》在第十届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奖获金奖。姜伯东说,文房用具是古代帝王贵族及文人墨客专用之物,其器皿是供于案头专用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历朝历代均有代表作,但用和田玉制作成套文房珍品却是首创。
《白玉错金夔龙纹文房十三珍》采用整块和田玉白玉分割而制,由砚台、调色器、毛笔、笔架、笔筒、笔洗、笔掭、墨床、镇纸、臂搁、印章、印盒、砚滴13件组成。器皿造型以方圆作为基本造型,派生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及椭圆形,其中既有几种圆形组合,也有凹凸角的巧妙应用。几何图形千变万化的无限魅力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错金纹饰主要以夔龙纹为主,整体纹样端庄对称,或平衡,或相背,附之回纹、拐子纹、如意纹,使纹饰在洁白的玉肌上美轮美奂,突显古朴、华贵典雅之韵。马进贵曾为《白玉错金夔龙纹文房十三珍》题诗道:“文案雅珍历代有,成套玉制无处求,笑问乾隆可曾有,当今盛世一枝秀。”
2012年1月9日,新疆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年会上,协会副会长李泽昌宣布,姜伯东等5人荣升为“新疆玉雕大师”。姜伯东说:“我很幸运,是马进贵老师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老师常常告诫我们,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我希望在玉雕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玉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