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嘴巴,都有两个功用,一是说话,二是吃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两个功用,都性命攸关。吃饭的事儿,不是本文讨论之列,单来讲讲说话的事儿。嘴巴有多厉害呢?《易·系辞》里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说的意思言语是催生祸乱的阶梯。所以,有人提醒说要记住言多必失,“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话说多了,就容易授人口实,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同是一张嘴巴,各人的用处不同。有人用它来说是道非,传播流言蜚语,抵毁中伤他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就十分敬畏流言的力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典型的小市民总爱听别人的丑闻,尤其是熟人的丑闻……上个世纪30年代,名伶阮玲玉因为家庭婚姻问题闹得满城风雨,加上当时报刊的诽谤和攻击,令她无法承受,被逼无奈含恨而终,留下的遗书中就有“人言可畏”四个字。可见,人言如炉,男人熬过来了,便是景泰蓝的官窑;女人熬过来了,也是壁画里的干花,药罐里的残渣。被流言摧毁的大多是善良者,因为,人始终是弱肉强食的嗜血动物。
有人用嘴巴奉承谄媚,溜须拍马,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遗憾的是,国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喜欢讨口彩,明知是虚,也宁愿享受那受骗的甜蜜,是非不分,听了违心的奉承还飘飘然,昏昏然,沉醉其中。智者则清醒多了,他们深知,那些明火执仗拍马屁的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所图,以诗提醒告诫自己:“并非无事闲掏耳,假言媚语不忍闻。”
有人用嘴巴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恶语损贤,口蜜腹剑,酿成许多冤假错案。最著名的莫过于秦桧一手炮制的抗金英雄岳飞的“莫须有”冤案。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恐怕有,可能有,也许有。”再遇到一个忠奸不分的昏庸皇帝,于是一代豪杰血洒风波亭就成为必然。
人们对那些讲究语言表达艺术的人,称之为“口才好,会说话。”同样的一件事情,一句话,说出来的效果也不相同。有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言为心声,看似只是简单的话语,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学识、品行与性格所致。“情是情赶出来的,话是话撵出来的。”有人为一语反目成仇,甚至动粗,丧失性命,有人则为一语尽释前嫌,握手言欢。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迥然有异的效果,实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古人对于说话,是十分注意的。比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说的是要少说多做;“食不言寝不语”,说的是养身之道;“君子出其言善者,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者,则千里之外违之。”说的就是君子立言要符合大道的真理。在那个并不讲究游戏规则的时代,少数人还因为“巧舌如簧”而位极人臣,成绝代之功。如战国时的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身挂六国相印,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多年。连昔日嫌他没出息连饭都不肯做给他吃的嫂子,见他富贵后也“前倨而后恭”。唐雎凭借一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豪言壮语,不仅保住了赵国五十里的土地,还保住了小国使者的尊严,连不可一世的秦王也长跪着向他道歉。
有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像三国时杨修,文章名满天下,在曹营官做不小,行军主簿,属掌管钱粮的肥缺,深得同是文人的曹操的欢心。可杨修自恃聪明过人,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得霞光满天,管不住自己的一张阔嘴巴。曹操在门上写个“活”字,杨修立即叫人拆门重建;曹操在点心上写“一盒酥”,杨修就让人分而食之;听到“鸡肋”口令,就叫士卒卷起铺盖走人。其实,杨修的那点儿小聪明,不过像今天电视上的“抢答题”,或是《围城》里的方鸿渐,说几句没油少盐的俏皮话还行,真要治学谋业,可谓一筹莫展,这样的口才在别人看来,不仅不会值钱,还令人生厌,离危险也就不远了。终于,随着他为曹植出主意争太子位这类皇家最忌外臣干预的出格行为,那颗聪明的脑袋就落了地,再会说话的嘴巴也没了用武之地。
可见,能不能管住用好自己的嘴巴,确实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小事情。
同是一张嘴巴,各人的用处不同。有人用它来说是道非,传播流言蜚语,抵毁中伤他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就十分敬畏流言的力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典型的小市民总爱听别人的丑闻,尤其是熟人的丑闻……上个世纪30年代,名伶阮玲玉因为家庭婚姻问题闹得满城风雨,加上当时报刊的诽谤和攻击,令她无法承受,被逼无奈含恨而终,留下的遗书中就有“人言可畏”四个字。可见,人言如炉,男人熬过来了,便是景泰蓝的官窑;女人熬过来了,也是壁画里的干花,药罐里的残渣。被流言摧毁的大多是善良者,因为,人始终是弱肉强食的嗜血动物。
有人用嘴巴奉承谄媚,溜须拍马,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遗憾的是,国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喜欢讨口彩,明知是虚,也宁愿享受那受骗的甜蜜,是非不分,听了违心的奉承还飘飘然,昏昏然,沉醉其中。智者则清醒多了,他们深知,那些明火执仗拍马屁的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所图,以诗提醒告诫自己:“并非无事闲掏耳,假言媚语不忍闻。”
有人用嘴巴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恶语损贤,口蜜腹剑,酿成许多冤假错案。最著名的莫过于秦桧一手炮制的抗金英雄岳飞的“莫须有”冤案。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恐怕有,可能有,也许有。”再遇到一个忠奸不分的昏庸皇帝,于是一代豪杰血洒风波亭就成为必然。
人们对那些讲究语言表达艺术的人,称之为“口才好,会说话。”同样的一件事情,一句话,说出来的效果也不相同。有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言为心声,看似只是简单的话语,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学识、品行与性格所致。“情是情赶出来的,话是话撵出来的。”有人为一语反目成仇,甚至动粗,丧失性命,有人则为一语尽释前嫌,握手言欢。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迥然有异的效果,实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古人对于说话,是十分注意的。比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说的是要少说多做;“食不言寝不语”,说的是养身之道;“君子出其言善者,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者,则千里之外违之。”说的就是君子立言要符合大道的真理。在那个并不讲究游戏规则的时代,少数人还因为“巧舌如簧”而位极人臣,成绝代之功。如战国时的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身挂六国相印,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多年。连昔日嫌他没出息连饭都不肯做给他吃的嫂子,见他富贵后也“前倨而后恭”。唐雎凭借一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豪言壮语,不仅保住了赵国五十里的土地,还保住了小国使者的尊严,连不可一世的秦王也长跪着向他道歉。
有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像三国时杨修,文章名满天下,在曹营官做不小,行军主簿,属掌管钱粮的肥缺,深得同是文人的曹操的欢心。可杨修自恃聪明过人,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得霞光满天,管不住自己的一张阔嘴巴。曹操在门上写个“活”字,杨修立即叫人拆门重建;曹操在点心上写“一盒酥”,杨修就让人分而食之;听到“鸡肋”口令,就叫士卒卷起铺盖走人。其实,杨修的那点儿小聪明,不过像今天电视上的“抢答题”,或是《围城》里的方鸿渐,说几句没油少盐的俏皮话还行,真要治学谋业,可谓一筹莫展,这样的口才在别人看来,不仅不会值钱,还令人生厌,离危险也就不远了。终于,随着他为曹植出主意争太子位这类皇家最忌外臣干预的出格行为,那颗聪明的脑袋就落了地,再会说话的嘴巴也没了用武之地。
可见,能不能管住用好自己的嘴巴,确实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