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朗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提倡的朗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背适量的精彩文段,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情认知,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文章从发现朗读教学的现实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两大板块,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展开论证。
【关键词】核心素养;善教读;朗读教学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在诸多读的方式中又是最重要的。但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审视语文朗读教学,不难发现还是有不少问题。
(一)目标笼统,为读而读
一些教参对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目标都定位在“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笼统的目标造成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为读而读”的现象。而从朗读教学的目的来说,是重在理解课文,重在体验情感,还是重在传情达意,或是有其他用意?老师们似乎总是很模糊。
(二)忽视缺陷,只读不思
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习惯,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绊脚石。
1.“拖腔拉调”。不得不承认,在以“读”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那种音义分离、有气无力、拖腔拉调的唱读现象。
2.“一马平川”。没有蜻蜓点水的轻盈,没有波澜壮阔的激荡,没有悲伤和喜悦……总之就是寡淡无味。
3.“习惯性感情读”。学生无论读什么内容,都是热烈激昂的语气和语调。
以上现象都体现了学生“只读不思”的朗读现状。如果教师熟视无睹,长此以往,学生面对文字是麻木的,没有任何思考,没有任何品味。
(三)缺少指导,忽略过程
陈先云理事长说: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
朗读也是如此,需要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不断指导和练习。如果急于求成,一味要求学生不断读,读出所谓的“开心、难受……”之意,不指导理解和感悟,就不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朗读教学
我们的朗读教学应当落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作为语文老师,要善读,更要善教读。
(一)加强指导,重感悟,促理解
在朗读中理解,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掌握表达特点,这是朗读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1.先感悟后练技能,纠正恶习。“拖腔拉调”“一马平川”“习惯性感情读”现象的形成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缺少对文字的思考和理解,加上不良的朗读习惯,缺少一定的朗读技巧造成的。比如,针对学生“拖腔拉调”或者“一马平川”式朗读,首先通过示范读,让学生对比感受到自己的朗读是缺乏美感的,也是不正确的;其次,指导学生从文句中感受句子表达的意思、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再次,指导学生一些技巧,如重读、停顿、变速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不急不躁三步走,循序渐进。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包括文字,也需要经历从初相识到慢慢熟悉,再到熟识可亲的过程。而循序渐进,稳稳地走好三步骤“读准、读通、读懂”,才会走入理想的朗读境界。
3.重视个别生指导,以点带面。在课堂中,能舍得花几分钟乃至十几分钟在同一个学生身上,收到的效果会令人惊讶。表面看起来老师只指导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实则总结出来的朗读技能、方法和注意点全班同学都领会了,这种以点带面的方法值得多推广。
(二)引导积累,促运用,习表达
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田若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因此要走“反复朗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積累背诵—表达运用”的基本路子,要在朗读中加强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理解语言和积累新的语言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然后通过言语活动,发展语言,获得言语策略。
朗读最初最明显的效果是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多时候读着读着就会说了,而且会 “出口成章”,学生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其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从理解感悟到积累活用,语言的构建便从中诞生了。
(三)科学选择,多形式,促思维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我们要做智者,科学选择,发展学生语文思维,同时提高学生感悟文字的能力、品味语言的审美能力。
逻辑引读是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法。教师用引读和插话的方式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画龙点睛。引读的精髓在于“以引带读,寓讲于读”,教师当学生读书的引路人,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口诵心惟”,读懂课文,受到感染,培养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
听读欣赏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好方法。脑科学与心理学研究以及暗示学研究证明,有音乐伴奏的教材较之没有音乐伴奏的教材,其记忆的效率能提高2.17~2.50倍。它与言语分析法、听说读写法,特别是突出语言训练的品词赏读句法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较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
变式品读就是在讲读课文中,教师有时可通过变换语调来朗读课文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品位,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此外,朗读的方式还有打擂台读、分合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形式多样地读是为了让学生句句入目,句句入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语言的不同形式,为习作夯实基础,为思维打开一扇窗,为语文素养奠定基石。
(四)关注文体,寻基调,品鉴美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但是文体不同,语言形式不同,朗读的方法和朗读出来的韵味也都是不一样的。指导者要关注文体,理清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和朗读基调,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从更深处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规律,品鉴不同形式的语言之美韵。当然,朗读的基调仅仅知道是不够的,需要教师自身对文本理解到位和具有一定的朗读技能才可以落实。把握基调,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就会慢慢培养起来。潜移默化,掌握文字规律,也陶冶了性情,文学气质也就自然得到提升。
善读,善教读!语文教学的追梦人要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为土壤,以智慧和汗水为灵泉,使语文朗读之花愈开愈烈,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蒋仲仁.略论朗读与背诵[J].天津教育,1980(02).
[2]肖作钧,戴建平,熊华生.小学教育精华文集·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92.
[3]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9.
【关键词】核心素养;善教读;朗读教学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在诸多读的方式中又是最重要的。但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审视语文朗读教学,不难发现还是有不少问题。
(一)目标笼统,为读而读
一些教参对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目标都定位在“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笼统的目标造成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为读而读”的现象。而从朗读教学的目的来说,是重在理解课文,重在体验情感,还是重在传情达意,或是有其他用意?老师们似乎总是很模糊。
(二)忽视缺陷,只读不思
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习惯,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绊脚石。
1.“拖腔拉调”。不得不承认,在以“读”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那种音义分离、有气无力、拖腔拉调的唱读现象。
2.“一马平川”。没有蜻蜓点水的轻盈,没有波澜壮阔的激荡,没有悲伤和喜悦……总之就是寡淡无味。
3.“习惯性感情读”。学生无论读什么内容,都是热烈激昂的语气和语调。
以上现象都体现了学生“只读不思”的朗读现状。如果教师熟视无睹,长此以往,学生面对文字是麻木的,没有任何思考,没有任何品味。
(三)缺少指导,忽略过程
陈先云理事长说: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
朗读也是如此,需要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不断指导和练习。如果急于求成,一味要求学生不断读,读出所谓的“开心、难受……”之意,不指导理解和感悟,就不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朗读教学
我们的朗读教学应当落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作为语文老师,要善读,更要善教读。
(一)加强指导,重感悟,促理解
在朗读中理解,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掌握表达特点,这是朗读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1.先感悟后练技能,纠正恶习。“拖腔拉调”“一马平川”“习惯性感情读”现象的形成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缺少对文字的思考和理解,加上不良的朗读习惯,缺少一定的朗读技巧造成的。比如,针对学生“拖腔拉调”或者“一马平川”式朗读,首先通过示范读,让学生对比感受到自己的朗读是缺乏美感的,也是不正确的;其次,指导学生从文句中感受句子表达的意思、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再次,指导学生一些技巧,如重读、停顿、变速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不急不躁三步走,循序渐进。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包括文字,也需要经历从初相识到慢慢熟悉,再到熟识可亲的过程。而循序渐进,稳稳地走好三步骤“读准、读通、读懂”,才会走入理想的朗读境界。
3.重视个别生指导,以点带面。在课堂中,能舍得花几分钟乃至十几分钟在同一个学生身上,收到的效果会令人惊讶。表面看起来老师只指导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实则总结出来的朗读技能、方法和注意点全班同学都领会了,这种以点带面的方法值得多推广。
(二)引导积累,促运用,习表达
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田若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因此要走“反复朗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積累背诵—表达运用”的基本路子,要在朗读中加强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理解语言和积累新的语言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然后通过言语活动,发展语言,获得言语策略。
朗读最初最明显的效果是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多时候读着读着就会说了,而且会 “出口成章”,学生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其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从理解感悟到积累活用,语言的构建便从中诞生了。
(三)科学选择,多形式,促思维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我们要做智者,科学选择,发展学生语文思维,同时提高学生感悟文字的能力、品味语言的审美能力。
逻辑引读是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法。教师用引读和插话的方式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画龙点睛。引读的精髓在于“以引带读,寓讲于读”,教师当学生读书的引路人,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口诵心惟”,读懂课文,受到感染,培养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
听读欣赏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好方法。脑科学与心理学研究以及暗示学研究证明,有音乐伴奏的教材较之没有音乐伴奏的教材,其记忆的效率能提高2.17~2.50倍。它与言语分析法、听说读写法,特别是突出语言训练的品词赏读句法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较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
变式品读就是在讲读课文中,教师有时可通过变换语调来朗读课文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品位,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此外,朗读的方式还有打擂台读、分合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形式多样地读是为了让学生句句入目,句句入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语言的不同形式,为习作夯实基础,为思维打开一扇窗,为语文素养奠定基石。
(四)关注文体,寻基调,品鉴美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但是文体不同,语言形式不同,朗读的方法和朗读出来的韵味也都是不一样的。指导者要关注文体,理清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和朗读基调,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从更深处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规律,品鉴不同形式的语言之美韵。当然,朗读的基调仅仅知道是不够的,需要教师自身对文本理解到位和具有一定的朗读技能才可以落实。把握基调,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就会慢慢培养起来。潜移默化,掌握文字规律,也陶冶了性情,文学气质也就自然得到提升。
善读,善教读!语文教学的追梦人要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为土壤,以智慧和汗水为灵泉,使语文朗读之花愈开愈烈,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蒋仲仁.略论朗读与背诵[J].天津教育,1980(02).
[2]肖作钧,戴建平,熊华生.小学教育精华文集·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92.
[3]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9.